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2020-11-30 網易科技

(原標題:有的任務等船,有的船等任務—— 我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


本報記者 陳 瑜

要是給我國海洋調查船評「勞模」,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簡稱「向10」)當之無愧:去年在航時間330多天,今年在航時間超280天。

「明年8月航次任務結束,接下來的檔期已經排滿,預計2018年在航時間超300天。」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

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

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作為海洋調查基礎條件平臺,造價動輒數億元的海洋調查船我們到底需要多少艘?

冰火兩重天的海洋調查船市場

2017年,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已發布了13條成員船動態信息,「向陽紅08」船在航「執行調查任務」的信息只在1月、6月、9月出現了三次。記者粗略估算,該船全年在航時間僅約百天。

「好比汽車需要保養,刨除修船、備航等時間,一艘船全年在航時間達250天,任務量才算飽和。」多名海洋界人士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參照這種說法,對一艘2008年建造出廠的綜合性海洋調查船來說,百天的任務量明顯屬於「吃不飽」。

比對國家海洋調查船隊網站發布的信息,記者發現,「向陽紅08」船的遭遇並非孤案,比如一艘2015年建成的船,去年在航時間僅為個位數。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近海調查船。

是我國海洋調查船太多了嗎?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另一種聲音則是「船不夠用」。

在國家海洋調查船隊的分類裡,「向陽紅01」船與「向10」都屬於「遠洋調查船」。

一名承擔「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即使所在單位擁有了「向陽紅01」船,自己的出海任務仍得排隊好幾年。

今年早些時候,在上海召開的「2017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上,有專家表示,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要滿足全球化海洋調查常態化、業務化和廣泛開展海洋調查國際合作的需求,遠洋調查船的船舶數量和功能還遠遠不夠。

國家海洋調查船隊的50艘船裡,24艘為遠洋調查船,其中8艘建造於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初。從1984年至2005年,我國只建成了4艘船,其中包括一艘改裝的極地破冰船。

一名資深「老海洋」總結,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船之間任務量不平衡,近海調查船基本「吃不飽」,遠洋調查船用船任務短期內還要「排隊」。

海洋調查任務缺少系統性、長期性和連續性

「向陽紅08」船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

歷時8年多、航程200多萬海裡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動用大小調查船隻200餘艘次。這是參與該專項的「向陽紅08」船最忙碌的日子。

然而,2010年大量外業調查結束後,因為缺乏新的近海調查專項,國家海洋調查船隊網站信息顯示,2013年上半年,「向陽紅08」船執行了兩個航次任務,任務量只有50天。

「目前我們在苦苦支撐,主要通過橫向服務來維持船的日常運轉。現在把船砸掉就是一堆鐵,哪年要用也來不及建。」上述人士語氣中透出惋惜。

從岸濱觀測走向海上調查,調查船是最重要的載體,是運載海洋科學工作者親臨現場,應用專門儀器設備直接觀測海洋、採集樣品和研究海洋的平臺。

從改裝到專業新建,從近海到極地大洋,從數百噸到數千噸,60多年來,我國「誕生」了「東方紅」「向陽紅」「遠望」「海洋」「科學」「實驗」等系列海洋調查船。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在「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登上南極洲」的目標指引下,以「向陽紅」系列為主導的海洋調查船隊,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海洋事業的國際地位。

作為我國首艘4500噸級遠洋調查船,因為一直有連續性任務,「向陽紅09」船被譽為同時代的「幸運兒」:曾是新中國第一艘走上世界海洋科學調查大舞臺的海洋調查船;參加了第一次中日黑潮調查;2006年,作為一艘已有近30年船齡的老船,它又被選定改裝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母船。

多名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目前海洋調查各類專項目的性較強,缺少系統性、長期性和連續性,這就導致不同船、即使是同一艘船在不同年份間的工作量差別也很大。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2012年,我國多個涉海部門共同打造了首個全國共享的海洋調查基礎平臺——國家海洋調查船隊,人稱調查船的「國家隊」。

短短5年,加入船隊的船隻數量從18艘增至50艘,10年內建成的船隻達20艘。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完全統計。中國地質調查局的6艘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改裝的「探索一號」等並未加入船隊。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用於海洋調查的科考船新建、在建數量均居世界首位。正在設計或建造的海洋調查船,包括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中山大學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第三艘大洋鑽探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中山大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這也是我國涉海單位眾多的真實寫照。

組織開展海洋調查的部門除了國家海洋局,也涉及中國科學院、農業部、國土資源部、教育部等,同時還有企業。

上述資深「老海洋」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建造一艘本單位船的心態與買房類似:希望作業時間、航線不用受制於人。」

「大型海洋調查船是國家的關鍵科研基礎設施,在沉寂了近30年後,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最近十年我國出現了設計與建造各類新型海洋調查船的高潮。」但一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幾乎看不到從國家層面系統地調研與分析我國海洋科學與技術的中長期需求,在海洋調查船的設計與建造、運行與管理等方面缺乏跨部門的合作與協作,建造已凸現無序發展的跡象。

2015年2月,包括國家海洋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內的7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海洋調查工作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這被認為是目前指導我國海洋調查的頂層設計。

《指導意見》提出,國家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組織編制海洋調查規劃。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因為種種原因,我國還沒有國家或者地方層面的海洋調查規劃。

多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我國應該編制國家中長期海洋調查規劃,統籌海洋調查工作的整體布局和任務部署。此外很重要的一點,要建立健全共享機制。因為與陸地相比,海洋相關數據獲取更難、成本更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8日電)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3:第一艘遠洋調查船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141.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震勘探船是哪艘?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具有人工地震設備的海底石油勘探船是「活動探測」號,它的總噸位為3338噸,續航能力為1400海裡。它是由美國米特薩比布油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2.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是哪艘?「大洋一號」是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
  • 中國海洋調查船隊規模增至45艘
    我國海洋調查船隊規模增至45艘 初步形成近岸、遠海、大洋和極地綜合考察能力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龍鄒霞)記者從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協調委員會第四次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國海洋船隊規模已增至45艘,初步形成了近岸、
  • 中國一艘海洋調查船進釣魚島海域作業遭日方阻撓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NHK電視臺8月14日報導稱,日本第11管區那霸海上保安本部透露,14日上午,經過該海保本部確認,一艘中國海洋調查船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在與事前通報不同的區域進行作業。日方巡邏船對中方海洋調查船進行了連續的「跟蹤和監視」。
  •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有的任務等船,有的船等任務——  我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  本報記者 陳 瑜  要是給我國海洋調查船評「勞模」,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簡稱「向10」)當之無愧:去年在航時間330多天,今年在航時間超280天。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據介紹,「藍海101」船總長84.5米、主機功率2720千瓦、型寬15米、型深8米、設計吃水5米、滿載排水量3297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4.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64臺(套),自2017年9月開工建設,是青島市第10艘3000噸級科考船。
  • 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出海 為渤海深度「體檢」
    它是生態環境部第一艘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也是系統性能最強的專業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船。7月16日,「中國海監108」船從大連出發執行入列後的首個任務,為渤海做全身深度「體檢」。50個站位 航程700海裡7月16日13:30,隨著一聲長鳴,「中國海監108」船駛出大連市棉花島綜合執法碼頭,開始執行渤海水質監測夏季航次遼東灣航段的監測任務。18點左右,108船抵達遼東灣海域第一個監測站位,開始海水取樣。
  • 海洋技術▏無人船在海洋調查領域的應用分析
    海洋因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而成為各國開發研究的重點。海洋調查是人們探索海洋、認識海洋、利用海洋的基本手段,隨著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手段、作業方法逐漸出現。傳統的海洋調查通常以調查船、浮標和潛標等為平臺,搭載各種儀器設備和傳感器完成海底探測、物理海洋觀測和生化環境監測等任務。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有著眾多的海洋類科研院所和海洋專業人才,而在海洋科考船方面,從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專業海洋科考船「科學一號」到全球級先進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先後有6艘近海百噸級科考船、10艘遠海千噸級科考船「安家」青島,從而具備了從近海到遠海,再到大洋的科考能力。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揭開日本海洋測量船的真面目
    當時的海洋軍事強國英國用軍艦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海洋調查船「挑戰者」號,並於1872年起進行了一項長達4年的環球海洋探測和科學調查,獲取了大量寶貴的海洋資料。從此,海洋測量調查船不僅名聞遐邇,而且被各國海軍紛紛仿效建造。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洋作戰、海上行動對武器裝備性能要求的提高,海洋測量調查船的作用日顯突出。 早期的海洋測量船多由其他船舶改裝。
  •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2017-03-03 15:48   中新社上海3月3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當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中國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 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成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18日電(記者林英、袁於飛)國家海洋局今天在北京舉行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成立大會暨成員船籤約授牌儀式。據介紹,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是我國多個涉海部門共同打造的首個全國共享的海洋調查基礎平臺,幾乎涵蓋了我國調查水平最先進的船舶,共19艘。
  •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新華社記者王攀、吳濤、胡林果  28日,「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東莞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船塢碼頭下水。至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配套裝備項目中的3艘調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視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31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1日宣布,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即將正式投入使用。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 10艘在海上,神秘消失的「幽靈船」,從未被發現
    同年12月4日,「瑪麗·塞萊斯特」號被其他船的船員發現在大西洋上漂流。據發現她的英國船隻Dei Gratia的船員說,這艘船完好無損,船上有足夠的食物和水,完全可以再航行6個月。該船的航海日誌記錄到11月24日為止。而船上唯一的救生艇失蹤了。直到今天,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瑪麗·塞萊斯特號上的船員和乘客,在大西洋中拋棄了這艘完好無損的船。
  • 10艘在海上,神秘消失的「幽靈船」,從未被發現
    他們登上船後,發現甲板上到處都是屍體,他們的臉僵硬著,從表情可以發現去世之前發出過痛苦的叫喊。而船上的狗也死了。 屍體沒有受傷或被襲擊的跡象。不過在進行進一步的調查之前,「銀星號」的船員聞到了煙味,很快就棄船而去。登上了自己的逃生船,並切斷了與歐朗棉蘭號的聯繫,揚帆遠航。過了一會兒,這艘船就爆炸了,只留下了殘骸。
  • 世界各國海洋測量船一覽
    早期的海洋測量船是應海上航行運輸安全的需要而產生的,世界上第一艘海洋測量船是英國海軍用「挑戰者」號軍艦改裝的,於1872-1876年首次進行環球海洋測量,其測量成果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圍繞著世界海洋競爭戰略的變化,各國主要測量船的建造噸位也由1000噸、3000噸向5000噸發展,特殊調查測量艦船甚至超過萬噸;使命功能由專項單一發展到多項綜合,作業方式由人工手動變為自動化操作,測量範圍由近海擴張到全球海域,探測空間由平面拓展到立體全方位。    現代海洋測量船有堅固的船體,較高的適航性、穩定性、耐波性和變速航行操縱性,具備全球海域的續航力與自給力。
  • 我國第一艘海洋綜合調查船海洋六號入列五周年
    >到現在,藍明華還清晰記得2009年10月12日那個細雨濛濛的日子,那一天,藍明華與幾名同事一同從廣州抵達上海,迎接海洋六號船入列。藍明華是海洋六號現任船長,也是海六的第三任船長。彼時,擁有「大副」資歷的他被從其他船抽調到海洋六號船作二副。「我們在2008年就被局裡確定要去海六了,等了一年,終於可以見到了。」說起當時的心情,藍明華言語間依然難掩興奮。大家都習慣稱呼海洋六號為海六,一如呼喚一名可愛的青年時省去他的姓只叫他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