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建成50 艘規模遠洋船隊,打造「四大海洋牧場集群」

2020-12-05 齊魯壹點

穩步擴大增殖放流規模,年增殖放流4億單位以上,建成50 艘規模遠洋船隊,重點打造「四大海洋牧場集群」。日前,青島西海岸新區出臺洋漁業產業發展規劃和海洋牧場建設規劃,框定了2019-2025年西海岸新區海洋漁業發展和海洋牧場建設的新目標。

建成50 艘規模遠洋船隊

根據《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漁業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到2025年,新區水產品總產量將達到38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突破120億元,農牧化漁業走向遠海,遠洋漁業走向深海,休閒漁業和加工流通業等走向陸海統籌。

在優化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方面,西海岸新區將建立產業優化、產品安全、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一二三產協調融合發展的漁業產業體系。提升種業工程,將建設省級以上良種場達到10處;穩步擴大增殖放流規模,年增殖放流4億單位以上;有序推進人工魚礁建設,新建人工魚礁用海面積1500多公頃,投礁15萬空方;優化底播漁業,建設底播增殖面積6000多公頃,產量達到11萬噸,推動深遠海裝備化養殖發展,深水網箱總數量達500多個,建設大型養殖工船1-2艘。

在壯大遠洋漁業方面,西海岸新區將建成50 艘規模的現代化、專業化、功能配套完善的遠洋船隊,建設1-2 處海外遠洋漁業綜合服務保障基地;發展休閒海釣,新建、升級 3-4 處休閒漁業基地,建造 40-60 艘專業休閒海釣船;優化提升水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建設,中國北方水產品交易中心暨冷鏈物流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水產品冷鏈流通率達到 80%以上,認證省級以上品牌產品 15 個;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市場抽檢合格率提高到 98.5%以上。

西海岸新區還將提升漁業科技支撐能力,力爭海洋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貢獻率達 70%。有效推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生態紅線制度,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 40%,重要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 90%。

重點打造「四大海洋牧場集群」

根據《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19—2025年)》,到2025 年,新區海洋牧場建設再上一個臺階,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將達到13-15處,海洋牧場產值突破14億元。

西海岸新區科學布局海洋牧場,形成從嚴管海、生態用海的新格局,重點打造「四大海洋牧場集群」。將新建海洋牧場5-8 處,其中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3-5 處。新增海洋牧場用海面積1500 公頃,新投放人工魚礁15 萬空方以上,年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種4 億單位以上,構建海底森林面積100-200公頃,將海洋牧場打造成優質高端水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西海岸新區還將把海洋牧場打造成新型漁業經濟集成區,著力打造「海洋牧場+休閒海釣」融合發展模式,開展休閒海釣俱樂部試點舉辦休閒海釣比賽等活動,進一步提升海洋牧場的知名度,新增省級以上休閒漁業基地2-3 處,新建標準海釣船40-60艘,遊客年接待能力達100 萬人次,建設岸基「四個一」配套設施2-5 處,多功能海上平臺5-10處。

提高海洋牧場綜合產出效益

「牧場漁業已成為休閒漁業的新名片,拓展了發展空間,成為漁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進了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提高了海洋牧場綜合產出效益。」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發展研究科科長李國棟說。

據悉,目前西海岸新區已經建成青島西海岸海洋牧場、青島魯海豐海洋牧場、青島齋堂島海洋牧場等「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3處,青島靈山海洋牧場、青島鳳凰島海洋牧場等省級休閒海釣場6 處,建造標準休閒海釣船24 艘。

兩個規劃的出臺將助推西海岸新區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漁業產業升級,科學統籌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構建漁業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旭業 通訊員 張海鐸 吳學松)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調查船隊規模增至45艘
    我國海洋調查船隊規模增至45艘 初步形成近岸、遠海、大洋和極地綜合考察能力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龍鄒霞)記者從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協調委員會第四次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國海洋船隊規模已增至45艘,初步形成了近岸、
  • 6條金槍魚圍網船西海岸起航 赴印度洋捕撈美味(組圖)
    6條國內新型遠洋金槍魚圍網漁船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啟首航之旅。青島新聞網8月29日訊(記者 陳志偉  通訊員 韓麗)今天上午,6艘國內新型遠洋漁船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正式起航,前往模里西斯海域進行遠洋捕撈作業。
  • 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青島西海岸 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
    15日,記者從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了解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選址西海岸新區的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建成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目標,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機構共同建設。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位於古鎮口融合區大學園內,項目總佔地面積約2000畝。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十三五」期間山東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領跑
    「十三五」期間,掀起海洋牧場建設的熱潮。海洋牧場,即在一定海域內,基於生態學原理營造多營養層級的海洋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開展生物資源養護和海水增養殖生產的漁場。是將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構建起的科學、生態、高效的漁業發展新模式。
  • 青島西海岸新區全面構建海洋開放合作格局 開啟星辰大海新徵程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月6日訊 打破海洋數據「信息煙囪」,實現海洋管理「一張圖」,建成海洋綜合管控「藍色天網」……日前,全國首個智慧海洋管理平臺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正式啟動,建立起收集、整合、分析海洋信息數據的框架體系,實現了海洋綜合管理的「可視、可控、智能化」。
  • 集合中科院13家院所優勢力量 助推青島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經過10個多月的籌備,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平臺構建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如今,由9艘在役科學考察船組成的共享科考船隊、4個野外觀測站點和3個海洋觀測網組成的綜合立體觀測系統,成為海洋大科學中心的支撐平臺,一個面向未來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呼之欲出。
  • 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成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18日電(記者林英、袁於飛)國家海洋局今天在北京舉行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成立大會暨成員船籤約授牌儀式。據介紹,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是我國多個涉海部門共同打造的首個全國共享的海洋調查基礎平臺,幾乎涵蓋了我國調查水平最先進的船舶,共19艘。
  • 煙臺:到2025年建成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原標題:煙臺:到2025年建成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據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消息,「十四五」期間,煙臺市將全力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淞航」號目前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等科考功能,配備多臺目前最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可進行水文、底棲生物、浮遊生物、海洋氣象、海洋大氣監測等調查取樣。  「淞航」號是上海市高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綜合調查科考船,交付後將作為上海市高校的海洋科研平臺,為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海洋調查科考項目服務。
  • 30艘國船國造?中國船舶聯手民營化工巨頭打造VLCC船隊
    ,打造一支大規模超大型油輪船隊,在實現「國船國造」的同時,走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路子。 大約30艘!中船租賃榮盛集團合資共同打造VLCC船隊 11月5日下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浙江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合資合作協議,將由中國船舶(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中船租賃)與榮盛貿易公司成立合資企業投資建造VLCC。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3:第一艘遠洋調查船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141.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震勘探船是哪艘?142.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是哪艘?「大洋一號」是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從1995年開始,「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五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察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為我國的大洋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該船的排水量是5600噸。143.中國第一艘遠洋調查船是哪一艘?
  • 西海岸引入國家級團隊建世界最大海洋基因庫
    未來三至五年,將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德生態園建設基因科技產業化基地和世界最大海洋基因庫,搭建基因、生命、扶貧及創業四大平臺。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漢峰科技 基因測序戰勝病毒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被視為生命科學領域的 「第二次革命」,15年前完成的人類基因組序列圖 「永遠地改變了生物學和生物技術」。
  • 打造「藍色糧倉」 青島6處海洋牧場獲評「國家級」
    據了解,該處海洋牧場是我市最早打造的海洋牧場之一,依託青島龍盤海洋生態養殖公司建設,「牧場」按照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由近及遠布置了不同的「養殖帶」:有適合海參、鮑魚聚集生長的礁石、水泥預製件;有可以為海參、鮑魚提供天然餌料的藻類養殖架;有螃蟹、海螺的聚集地;有大型的魚類養殖網箱;還有野生魚類的「樂園」——戀魚礁,以及可供休閒垂釣的浮式礁。
  •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  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  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科技日曆|麥哲倫率船隊環球航行,「回報」土著人的是西班牙300年的...
    關島是西太平洋馬裡亞納群島南端的島嶼,面積541平方公裡。1521年麥哲倫在環球旅行時抵達關島。3月6日,關島的土著查漠洛人在海邊發現了奄奄一息的大航海家。麥哲倫在島上待了數月。但接踵而至的是他對救過他的命、給了他給養的關島查漠洛人的回報――300年的西班牙佔領與統治。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淞航」號目前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等科考功能,配備多臺目前最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可進行水文、底棲生物、浮遊生物、海洋氣象、海洋大氣監測等調查取樣。   「淞航」號是上海市高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綜合調查科考船,交付後將作為上海市高校的海洋科研平臺,為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海洋調查科考項目服務。
  • 楊紅生:海洋牧場 科技打造「藍色糧倉」
    近海陸源輸入總量在增加,近海營養鹽存量難以減少,局部海域生境嚴重退化,近一半海灣常年出現劣於第四類水質;較20世紀50年代,海草床和珊瑚礁分布面積減少80%以上;過度捕撈又導致大型肉食性魚類資源量下降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主要漁業生物資源量降低80%以上,漁獲物70%以上是小型中上層魚類,出現了資源低值化和小型化,海底荒漠化趨勢明顯。
  • 中國海洋大學開建西海岸校區!校長解密新校區建設原因及規劃定位
    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奠基— 領導培土。 通訊員 劉蒞 攝西海岸校區地處大珠山東側,規劃範圍北起裡島路,南至宅科路,西起山川路,東至濱海沿線海軍路,佔地約280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85萬平方米,建築容積率約為0.8,容納在校生總體規模20000人,2022年完成一期建設,屆時在校生規模達到7000人。
  • 山東省中小學海洋教育觀摩團點讚西海岸新區特色海洋教育
    近年來,西海岸新區緊密結合「海洋戰略」主題,以培養中小學生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知識為重點,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新模式,將藍色海洋教育打造成為區域教育特色品牌。滲透海洋元素 構建海洋文化西海岸新區引導學校加強海洋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將「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海洋精神融入學校文化。建成海洋文化牆、海洋強國夢長廊、海洋科技館、海洋動物標本展室、沙畫教室等海洋教育陣地,突出「海之美」「海之利」「海之威」「海之情」主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