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三艘新建金槍魚延繩釣船順利下水 計劃11月開赴南太平洋生產作業

2020-12-05 瀟湘晨報

昨天(7 月 16 日),廣州港集團屬下的廣州水產集團遠洋漁業公司三艘新建金槍魚延繩釣船在山東黃海造船基地下水。

" 穗遠漁 38"、" 穗遠漁 39"、" 穗遠漁 40" 號三艘金槍魚延繩釣船建造項目於今年 2 月 22 日正式點火開工,歷經 146 天,期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順利完成了下排的生產節點。

該船總長 41.9 米、總噸 349 噸、主機功率 600 千瓦、可持續作業超 100 天。

新船設計成熟、可靠,採用國際領先技術的日本前川壓縮機組和環保型製冷劑,在製造工藝、設施管路選材、節能降耗、舒適性、耐用性以及操作便利性等方面均有較大程度提升。

在後續工程中,廣州遠洋漁業公司將與黃海船廠一道,組織好施工、抓好工程質量,做好系泊及航行試驗工作,把三艘漁船打造成精品工程。

按目前建造工程進度,漁船可提前至 9 月初竣工交付。

廣州遠洋漁業公司近年來陸續更新建造海外 6 艘玻璃鋼漁船和國內 2 艘漁船,總投入資金達 1 億多元。

這 3 艘遠洋漁船的順利下水,對進一步加強遠洋船隊現代化建設、提升遠洋船隊實力、促進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推進 " 六穩六保 " 有效落實。

目前廣州遠漁共有 10 艘遠洋漁船在南太平洋斐濟、萬那杜、吉里巴斯等海域生產作業,有 2 艘燈光罩網漁船在南沙海域作業。2019 年海洋漁業生產產量 3000 噸,產值約 6000 萬元。

為積極響應國家共建 " 一帶一路 " 倡議和海洋經濟戰略,推動遠洋漁業的轉型升級,廣州遠漁 2019 年投入 3399 萬元實施第二批 3 艘遠洋漁船的更新建造,3 艘新船已於 2020 年 7 月 16 日順利下排,計劃於今年 9 月份完成交船、11 月下旬開赴南太平洋生產作業,這將進一步提升集團公司遠洋船隊規模實力,助力 " 六穩六保 " 工作。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2017-03-03 15:48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鴻燕   中新社上海3月3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
  • 4艘魷釣船從煙臺起航駛往南美洲秘魯進行魷魚作業
    &nbsp&nbsp&nbsp&nbsp7日上午,汽笛長鳴,4艘魷釣船從煙臺漁業公司碼頭起航,駛往南美洲秘魯進行魷魚作業。這4艘漁船是今年建造完成的,約150名船員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到達目的地,2年後回煙。  兒行千裡母擔憂,7日,73歲的於老太太,在送兒子上船時,不停抹眼淚。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3月3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該船配備了國際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的甲板機械操控裝備,可開展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等4種探捕作業方式,能夠高效完成海洋漁業資源及環境調查並確保科學調查數據測量的準確性和精度。其順利建造下水,標誌著我國海洋漁業綜合調查能力已躋身世界前列,將為我國從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轉變和提升國際漁業話語權地位,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一條金槍魚,一條產業鏈
    「一條金槍魚,一輛寶馬車」。金槍魚在人們的印象中是高價值的代名詞,因藍鰭金槍魚稀少、個大、肉質特殊,渾身都是寶,故有此說法。在榮成,金槍魚從普通的生魚片、魚罐頭生產,到魚骨、魚頭精深加工,串起了一條產業鏈。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船上配備了漁業資源和海洋水文調查兩大科考調查系統,包括中層和底層拖網、金槍魚延繩釣和燈光魷魚釣三種作業方式。配備了海洋生物、水文生化、調查監控、通用實驗室和網絡信息等五個實驗室。可進行遠洋深海魚類生物採樣和浮遊生物採樣,可進行定點或走航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海面常規氣象連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實現調查考察數據系統記錄分析和數據集成等。
  • Hartmann收購中集太平洋海工1艘LEG船
    德國船東Hartmann Group近日從南通中集太平洋海工(原南通太平洋海工)收購了1艘22000立方米LEG船,價格約為4500萬美元。據了解,這艘LEG船船體編號為1030,原本由挪威船東Odfjell在2014年下單訂造。
  • 全球首制破冰型救助船在黃埔造船下水
    11月29日,世界上首艘同時具備海上救助與破冰功能的救助船––「北海救117」號(見圖)在廣州中船黃埔造船有限公司順利下水。該船是黃埔造船為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建造的第18艘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抗冰能力達到中國船級社(CCS)最高的B1*級(與我國最大最先進的破冰船「雪龍」號相同),可破1米厚一年生冰層,可在冰封的海洋進行海上救助。「北海救117」號在此前黃埔造船建造的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抗冰功能「升級」。
  • 6條金槍魚圍網船西海岸起航 赴印度洋捕撈美味(組圖)
    6條國內新型遠洋金槍魚圍網漁船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啟首航之旅。青島新聞網8月29日訊(記者 陳志偉  通訊員 韓麗)今天上午,6艘國內新型遠洋漁船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正式起航,前往模里西斯海域進行遠洋捕撈作業。
  • 韓國瑜「發大財」原創口號,高雄「發大財號」漁船下水
    高雄有家上強漁業集團,旗下有家「發大財」漁業公司,公司新建的「發大財」秋刀魷釣漁船7號啟動下水典禮。現場請來了嘉賓,還有比請「口號原創者」韓國瑜更合適的嗎?韓市長還親自砸了一個香檳酒瓶為船祈福,酒瓶從船頭垂直系下,船隻在下水前,由來賓讓酒瓶砸向船頭撞碎,寓意吉祥。
  • 三艘遠望船布陣太平洋,護送「天問一號」升空
    為了火箭遠程護航,遠望號船隊3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不同海域,圓滿完成火箭、環繞器海上測控任務。據了解,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於5月底,由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遠望21號、22號船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由遠望21號、22號船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
  • 我國測量船開赴太平洋執行嫦娥二號觀測任務
    本報兩名特派記者分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遠望六號」,將在發射現場和太平洋上發回「嫦娥二號」飛天報導  隨著「嫦娥二號」發射任務進入倒計時,為奔月承擔測控關鍵環節支持的中國航天遠洋測量船隊,已經在相關海域部署就位。作為唯一獲邀的地方媒體,本報特派記者焦哲已登上遠望六號測量船遨遊太平洋,將零距離接觸這艘我國最新型測量船,以及擔任此次海上測控的中國航天精英。
  • 「嫦娥五號」順利飛天 2艘遠望號船在太平洋深處護航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4日電 (見習記者 席聰聰 通訊員 高超 亓創 胡孟哲 倪棟梁)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遠在大洋深處的遠望 5 號、6號船聯手開展海上測控,為火箭飛行、器箭分離等關鍵動作提供精準測控支持。
  • 三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 護送天問一號升空
    飛向火星【三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 護送天問一號升空】7月23日,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我國遠望號船隊3艘測量船布陣太平洋不同海域,圓滿完成火箭、環繞器海上測控任務。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於5月底由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遠望21號、22號船,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
  • 在海釣中,釣一百斤重的金槍魚和五百斤重的金槍魚時,有何差別?
    在國際海域中,大型金槍魚和巨型金槍魚的出水數量並不在少數,有很多沿海島國,就是以捕撈金槍魚為主要經濟體之一,在各國深海釣場中,大型金槍魚更是作為招牌魚類,吸引各國海釣發燒友前往探釣,往往由海釣俱樂部組織的一次異國探釣之旅,就可以收穫到一條或幾條一百斤至五百斤之間的大型金槍魚種(全船釣友)。
  • 全球藍鰭金槍魚推薦會在京舉辦 深耕深海魚全產業鏈戰略發展
    據介紹,近年來,國內海鮮產品消費市場迅速膨脹,外國進口的海產品暢銷國內市場,大洋世家從事種業研發、遠洋捕撈及海洋產品深加工,目前擁有超低溫金槍魚延繩釣船18艘,並在寧波建立了超低溫金槍魚加工基地和高附加值金槍魚產品加工中心,與國內外主要金槍魚捕撈企業、銷售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