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微波「看見」未知世界,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2020-09-17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7日報導: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日前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亮相。

工博會展示現場

就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這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與獨創的技術成果,以原始創新為生物醫療及工程領域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等共性需求提供革新技術與解決方案。

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看不見的感知,智能精準的環境可視

微波作為一種無線電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應用在通信領域中的WiFi和5G移動通信,利用2.45 GHz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極性分子快速振蕩從而達到加熱目的的微波爐,自動駕駛領域用於目標探測與測距的微波雷達。

基於物理世界中目標及環境會對微波信號產生複雜調製的原理,彭志科教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微波感知的振動監測與環境智能新概念與新技術;經過多年的理論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了微波全場感知與高精度微動監測難題,形成了基於微波感知的單目標-多目標-全場的同步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變革性技術;微動測量精度達1um量級,可實現大範圍、多尺度、高精度、低成本、全天時全天候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為新型振動與噪聲傳感、結構損傷檢測、醫療健康監測與智能家居、新一代人機互動和物聯網等領域提供創新技術與解決方案。

攻堅克難直面微動監測挑戰:以變革性思維,突破物理感知難題

目前,在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領域,傳統的接觸式傳感器在工程中存在組網複雜、安裝不便、成本高等突出問題,在生物傳感領域中可穿戴式傳感技術由於受限於穿戴操作,實際使用亦受到較大限制。

另一方面,視覺感知技術對光線比較敏感,難以實現高精度的微動監測,且在動態監測中存在天然缺陷;雷射探測技術常需要掃描實現全場感知,且對使用環境和操作方法具有嚴格要求。針對微動感知與監測領域日益增長的需求及挑戰,彭志科團隊致力於探究一種另闢蹊徑的感知技術以突破現有技術的局限性,基於電磁、信號處理、機械、力學、生物醫學及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提出了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前瞻技術原型,並突破了微動目標定位與信息反演、雜波幹擾抑制及多特徵融合的機器學習模型構建等關鍵算法,以變革性思維解決微動監測領域的難題與挑戰。

松浦大橋測試現場

大健康與智能家居: 賦能智慧醫療新途徑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現代醫療和健康保障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據統計到2050年,世界上65歲以上的人口將突破15億,在缺乏子女照料的情況下,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管理以及身體健康等問題已十分凸顯。在大健康與智能家居領域,非接觸式的智能傳感為解決老齡化及醫療資源緊缺等提供了新的途徑。據研究,老人跌倒後躺在地上一小時以上其死亡率會增加5倍,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步態分析是疾病診斷和康復治療等的重要工具。「我們通過微都卜勒特徵提取與先進的AI算法,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能夠有效地監測跌倒及步態信息,且不涉及敏感的隱私保護問題,為老年人的獨立生活監測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項目組核心成員、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後熊玉勇介紹說。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及生產生活均帶來了巨大衝擊,如何保障患者健康及醫療資源緊缺的矛盾亟待解決。面對全球抗疫,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健康監測與診療,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和醫務人員的要求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通過微波微動監測技術可以同時對多個患者進行心率及呼吸頻率等體徵數據的監測,為智慧醫療提供良好支撐,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工程測試與智能運維:引領傳感監測新方法

隨著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在我國建成服役,關鍵工程結構的力學性能測試與服役期間的健康監測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礎。以橋梁為例,據報導我國現代橋梁總數超過100萬座,其健康監測與維護任務非常繁重,未來將產生每年數千億元的運維市場需求。

針對橋梁、大型建築物的運維需求,團隊研究的微波振動監測技術,能夠對結構多測點進行同步形變與振動測量,實現全天時全天候遠程監測,測量誤差≤5%,可實現結構性能的快速測試與評估,極大地降低測試成本與時間消耗,目前已應用在上海地鐵高架、上海松浦大橋等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中,為關鍵工程結構的智能運維提供新的測試技術與高端儀器支撐。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上海交大供圖用微波「看見」未知世界 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中新網上海9月17日電 (熊玉勇 江倩倩 許婧)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
  • 上海交大彭志科教授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葛俊俊) 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發表於 2017-12-10 16:43:58 1 引言 微波輻射技術用於促進化學反應始於1986年Gedye R等在微波爐內進行的酯化、水解和氧化反應,而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潛力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人們注意到。
  • 山西大學微波研究獲突破
    研發工作現場 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供圖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教授賈鎖堂和教授肖連團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
  • 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nbsp&nbsp&nbsp&nbsp國家973計劃項目「面向寬帶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重點針對微波光子相互作用下的高帶寬轉換機理、高精細調控方法、高靈活協同機制等3個科學問題,在微波光子作用機理、關鍵器件與原型系統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 周希朗——上海交通大學——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天線設計...
    研究領域: 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天線設計、智能信息處理與智能天線、射頻識別、微波生物效應以及無源定位等 聯繫方式 E-Mail: xlzhou@sjtu.edu.cn       電話:
  • 微波遙感的特點
    微波遙感是20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先進航天遙感技術。  1888年,物理學家赫茲發現了電磁波,為無線電通信開闢了道路。19世紀末無線電的發送、接收技術和20世紀初電子管的發明,帶來了20世紀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 我國在微波測量領域獲重大突破,英國六代機上吹的噓被提前實現?
    據報導稱,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微波測量靈敏度高達55nV/(cm·Hz1/2),是目前國際上最好水平的1000倍,而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是目前國際上最頂尖水平的10000倍。
  • 微波光子瞬時測頻技術發展概述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姚建平等人提出並論證了一種基於光功率監測的微波頻率測量方法《An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Microwave Frequency Based on Optical Power Monitoring》。該方法將要測量的頻率的微波信號在兩個光學載波上調製,其波長設置為正弦濾波器的光譜響應的一個峰值和一個谷值。
  • 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山西大學在微波精密測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王海濱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Nat.
  • 中國航天日 | 衛星微波遙感技術新進展
    該衛星發射後,將在20 天左右實現全球覆蓋、解析度為100 米左右的全球海洋和內陸水域高度場監測,填補數字高程模型在水域上的空白,監測海洋中尺度渦、近岸流、高解析度潮汐、湖泊水量變化和河流徑流等全球水循環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在散射計技術方面,近年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探測要素多樣化。
  • 微波採用頻率915MHz技術——突破國內微波環保經濟產業發展
    工業微波衍生於雷達技術,興起於美國,應用及全球至各個行業,現在也已經以家用微波爐形式走進各家各戶,儘管如此,但能知道微波工作的基本原理,微波的基本特性,微波實質的應用的人卻極少。微波解凍設備採用全新的微波電源,與控制保護方式,設備運行更穩定,效率更高,在外觀設計方面更是整機採用304不鏽鋼,微波電源與微波原分體設計大大減小了設備的佔地面積。達到了良好的用戶使用效果。
  • 【新技術】微波窯爐與陶瓷產品微波燒成技術介紹
    氧化鋁和氧化鋯在較高的微波頻率表現出更好的性能,而碳化物在較低的射頻範圍做得更好。一個特定的氧化鋁「敏感件」非常耐用,這一點已在每分鐘超過50℃提升的加熱速率測試中得到了驗證。而工業電源可用的頻率是450千赫、2.5-5兆赫、915兆赫和2450兆赫。在微波加工過程中,典型的熱電偶式或接觸式敏感件在溫度傳感和控制上已被證明是無效的。
  • 中國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
    我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海濱)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
  • 科普知識:智能的微波爐——一個生動的有機微波萃取原理解釋
    實驗室的瓶瓶罐罐,儀器設備,對非專業人員來講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所謂聞道有先後,業術有專攻,要涉足新的知識領域絕非易事。
  • 科學網—訪姜景山院士:微波遙感助力海洋動力探測
    「『海洋二號』衛星裝載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掃描微波輻射計和校正微波輻射計4個主載荷,這4種微波遙感器聯合起來擔任『主角』,監測和調查海洋動力環境。」
  • 我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
    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
  • 「前沿技術」用於冰霜監測的微波諧振傳感器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加拿大國防部資助,奧提根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微波諧振傳感器,可快速準確檢測裝備表面的結冰情況。結冰會對給運輸業造成嚴重損失,現有的冰霜檢測系統通常採用視覺檢測技術,易受環境條件和人為失誤的影響。近年來利用微波諧振傳感器檢測水蒸氣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尚未有用於冰霜檢測的相關研究。
  • 微波及微波的應用
    國內相關的微波研究  接下來談談幾個跟國內相關的實際應用例子。筆者在清華大學專門研究高功率微波,而國內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團隊極少,所以就用清華大學的工作舉例。先從微波的產生談起,清華大學的「高頻電磁實驗室」跟中科院合作,一起研製微波發射器,經過多年的努力,製造出一系列的微波發射器。我們發展的一些技術,一個一個都要從頭建立。  例如要產生微波,首先要用電子鎗產生電子流,然後把電子流的能量變成電磁波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