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彭志科教授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2020-09-18 人民網上海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葛俊俊) 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與獨創的技術成果,以原始創新為生物醫療及工程領域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等共性需求提供革新技術與解決方案。

工博會現場圖

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看不見的感知,智能精準的環境可視

微波作為一種無線電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應用在通信領域中的WiFi和5G移動通信,利用2.45 GHz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極性分子快速振蕩從而達到加熱目的的微波爐,自動駕駛領域用於目標探測與測距的微波雷達。

基於物理世界中目標及環境會對微波信號產生複雜調製的原理,彭志科教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微波感知的振動監測與環境智能新概念與新技術;經過多年的理論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了微波全場感知與高精度微動監測難題,形成了基於微波感知的單目標-多目標-全場的同步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變革性技術;微動測量精度達1um量級,可實現大範圍、多尺度、高精度、低成本、全天時全天候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為新型振動與噪聲傳感、結構損傷檢測、醫療健康監測與智能家居、新一代人機互動和物聯網等領域提供創新技術與解決方案。

攻堅克難直面微動監測挑戰:以變革性思維,突破物理感知難題

目前,在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領域,傳統的接觸式傳感器在工程中存在組網複雜、安裝不便、成本高等突出問題,在生物傳感領域中可穿戴式傳感技術由於受限於穿戴操作,實際使用亦受到較大限制。另一方面,視覺感知技術對光線比較敏感,難以實現高精度的微動監測,且在動態監測中存在天然缺陷;雷射探測技術常需要掃描實現全場感知,且對使用環境和操作方法具有嚴格要求。

針對微動感知與監測領域日益增長的需求及挑戰,彭志科團隊致力於探究一種另闢蹊徑的感知技術以突破現有技術的局限性,基於電磁、信號處理、機械、力學、生物醫學及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提出了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前瞻技術原型,並突破了微動目標定位與信息反演、雜波幹擾抑制及多特徵融合的機器學習模型構建等關鍵算法,以變革性思維解決微動監測領域的難題與挑戰。

大健康與智能家居: 賦能智慧醫療新途徑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現代醫療和健康保障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據統計到2050年,世界上65歲以上的人口將突破15億,在缺乏子女照料的情況下,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管理以及身體健康等問題已十分凸顯。

在大健康與智能家居領域,非接觸式的智能傳感為解決老齡化及醫療資源緊缺等提供了新的途徑。據研究,老人跌倒後躺在地上一小時以上其死亡率會增加5倍,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步態分析是疾病診斷和康復治療等的重要工具。「我們通過微都卜勒特徵提取與先進的AI算法,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能夠有效地監測跌倒及步態信息,且不涉及敏感的隱私保護問題,為老年人的獨立生活監測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項目組核心成員、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後熊玉勇介紹說。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及生產生活均帶來了巨大衝擊,如何保障患者健康及醫療資源緊缺的矛盾亟待解決。面對全球抗疫,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健康監測與診療,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和醫務人員的要求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通過微波微動監測技術可以同時對多個患者進行心率及呼吸頻率等體徵數據的監測,為智慧醫療提供良好支撐,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工程測試與智能運維:引領傳感監測新方法

隨著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在我國建成服役,關鍵工程結構的力學性能測試與服役期間的健康監測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礎。以橋梁為例,據報導我國現代橋梁總數超過100萬座,其健康監測與維護任務非常繁重,未來將產生每年數千億元的運維市場需求。

松浦大橋測試現場

針對橋梁、大型建築物的運維需求,團隊研究的微波振動監測技術,能夠對結構多測點進行同步形變與振動測量,實現全天時全天候遠程監測,測量誤差≤5%,可實現結構性能的快速測試與評估,極大地降低測試成本與時間消耗,目前已應用在上海地鐵高架、上海松浦大橋等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中,為關鍵工程結構的智能運維提供新的測試技術與高端儀器支撐。

(責編:葛俊俊、韓慶)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上海交大供圖用微波「看見」未知世界 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中新網上海9月17日電 (熊玉勇 江倩倩 許婧)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
  • 讓微波「看見」未知世界,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7日報導: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日前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亮相。
  •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2019-09-11 12:06: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發表於 2017-12-10 16:43:58 1 引言 微波輻射技術用於促進化學反應始於1986年Gedye R等在微波爐內進行的酯化、水解和氧化反應,而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潛力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人們注意到。
  • 周希朗——上海交通大學——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天線設計...
    招生專業: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研究領域: 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天線設計、智能信息處理與智能天線、射頻識別、微波生物效應以及無源定位等 聯繫方式
  • 華東交大楊輝教授團隊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和高鐵聯合...
    同時,楊輝教授團隊「高速列車行駛環境車-路-雲融合感知方法研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鐵聯合基金重點項目,直接資助經費229萬元,這是該團隊繼獲得全省首個吳文俊人工智慧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後,在服務行業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離子型稀土產業集聚區域網絡協同製造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項目,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網絡協同製造和智能工廠」重點專項。
  • SmartSolo科學儀器設備微動應用文章被收錄在俄羅斯地球科學雜誌
    近日,俄羅斯《物探設備與系統》雜誌已收錄《SmartSolo城市微動觀測案例研究》。在此,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特別感謝合作夥伴四川幔殼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對文章發表做出的巨大幫助和努力。 四川幔殼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城市勘探領域,利用新技術和新型設備實現城市地下空間微動觀測的創新發展。
  • 山西大學微波研究獲突破
    研發工作現場 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供圖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教授賈鎖堂和教授肖連團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
  • 交大教授團隊開發「高效切削刀具技術」 助力高端製造
    高校展區緊扣工博會主題,體現高校「智能、綠色」的創新理念,推進高校創新創業發展。同時,圍繞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定位,藉助展臺傳遞高科技創新成果,體現高校的科創能力和服務社會實力。  工博會上有哪些亮點?晨報記者提前探營,推出系列報導,今天第一篇聚焦的是上海交大陳明教授團隊的「高效切削刀具技術」。
  • 交大教授團隊開發"高效切削刀具技術" 助力高端製造
    高校展區緊扣工博會主題,體現高校「智能、綠色」的創新理念,推進高校創新創業發展。同時,圍繞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定位,藉助展臺傳遞高科技創新成果,體現高校的科創能力和服務社會實力。工博會上有哪些亮點?晨報記者提前探營,推出系列報導,今天第一篇聚焦的是上海交大陳明教授團隊的「高效切削刀具技術」。
  • 我國在微波測量領域獲重大突破,英國六代機上吹的噓被提前實現?
    據報導稱,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微波測量靈敏度高達55nV/(cm·Hz1/2),是目前國際上最好水平的1000倍,而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是目前國際上最頂尖水平的10000倍。
  • 引入RFID、傳感等技術 農科院團隊用大數據管理牧場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物聯網技術和服務創新團隊的科研人員歷經14年,創建了物聯牧場理論方法與國家綜合平臺,研發畜禽生態—生理—生長多維專用感知技術,研建畜禽養殖智能調控裝備與大數據云平臺,形成畜牧業物聯網技術體系,加快了我國畜牧業信息化發展。
  • 論文推薦|方新秋等:智能工作面多參量精準感知與安全決策關鍵技術 方
    (3)完成了智能工作面多參量光纖光柵精準感知與安全決策系統架構,開展了基於光纖光柵的多參量感知與決策系統在煤礦開採中的現場試驗,利用智能算法對煤礦安全生產感知的動態大數據進行多源動態信息提取與深度融合,實現了煤礦生產與管理防控的安全決策,為我國煤礦智能化開採提供了重要監測手段和技術補充。
  • 西電焦李成教授榮獲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傑出貢獻獎
    20世紀90年代,他在西電參與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神經網絡交叉研究中心,開創了多個學科交叉研究的先河;經過十多年的耕耘,他帶領團隊於2003年成立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並為西電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而努力,西電是我國最早設立人工智慧領域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該專業還於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 情景感知論壇丨CNCC技術論壇
    情境智能是近年來普適計算、人機互動、智能物聯、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交叉的一個新興研究方向,主要通過多模態的感知手段和獲取物理世界虛擬世界中的數字腳印,對人和環境進行感知;利用人工智慧的方法對感知大數據進行分析得到關於人和環境的情境智能;進而根據情境為人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提供個性化、自適應的服務。
  • 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nbsp&nbsp&nbsp&nbsp國家973計劃項目「面向寬帶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重點針對微波光子相互作用下的高帶寬轉換機理、高精細調控方法、高靈活協同機制等3個科學問題,在微波光子作用機理、關鍵器件與原型系統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 國際化學頂級期刊JACS和德國應化封面被上交大教授團隊霸屏
    ,兩篇不同方向文章,同時霸佔兩大頂尖化學期刊《JACS》和《Angew》封面,凸顯出上海交大科研實力的強大,許平教授作為上海交大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用高產的科研成果讓世界科研雜誌多一點中國元素。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最早於1992年在哈工大開展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的研究,並長期致力於智能材料及其應用的研究,與杜善義院士等合著 「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專著,且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冷勁松教授於2017年獲國際複合材料學會世界學者獎,2018當選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鮮為人知的是,時年41歲的尤政教授正是這顆當時世界上在軌飛行的最小輪控三軸穩定衛星的總設計師。本期「國之重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壹智庫專訪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尤政院士領銜的智能微系統團隊,探究先進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研究成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