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2020-09-17 中國新聞網

工博會現場圖。上海交大供圖

工博會現場圖。上海交大供圖

用微波「看見」未知世界 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中新網上海9月17日電 (熊玉勇 江倩倩 許婧)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上海松浦大橋測試現場。上海交大供圖

該成果亮相正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備受關注。

微波作為一種無線電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界認為,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與獨創的技術成果,以原始創新為生物醫療及工程領域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等共性需求提供革新技術與解決方案。

基於物理世界中目標及環境會對微波信號產生複雜調製的原理,彭志科教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微波感知的振動監測與環境智能新概念與新技術;經過多年的理論創新與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了微波全場感知與高精度微動監測難題,形成了基於微波感知的單目標-多目標-全場的同步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變革性技術;微動測量精度達1um量級,可實現大範圍、多尺度、高精度、低成本、全天時全天候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為新型振動與噪聲傳感、結構損傷檢測、醫療健康監測與智能家居、新一代人機互動和物聯網等領域提供創新技術與解決方案。

目前,在微動監測與環境感知領域,傳統的接觸式傳感器在工程中存在組網複雜、安裝不便、成本高等突出問題,在生物傳感領域中可穿戴式傳感技術由於受限於穿戴操作,實際使用亦受到較大限制。另一方面,視覺感知技術對光線比較敏感,難以實現高精度的微動監測,且在動態監測中存在天然缺陷;雷射探測技術常需要掃描實現全場感知,且對使用環境和操作方法具有嚴格要求。

針對微動感知與監測領域日益增長的需求及挑戰,彭志科團隊致力於探究一種另闢蹊徑的感知技術以突破現有技術的局限性,基於電磁、信號處理、機械、力學、生物醫學及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提出了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前瞻技術原型,並突破了微動目標定位與信息反演、雜波幹擾抑制及多特徵融合的機器學習模型構建等關鍵算法,以變革性思維解決微動監測領域的難題與挑戰。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現代醫療和健康保障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據統計,到2050年,世界上65歲以上的人口將突破15億,在缺乏子女照料的情況下,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管理以及身體健康等問題已十分凸顯。在大健康與智能家居領域,非接觸式的智能傳感為解決老齡化及醫療資源緊缺等提供了新的途徑。

據研究,老人跌倒後躺在地上一小時以上其死亡率會增加5倍,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步態分析是疾病診斷和康復治療等的重要工具。

「我們通過微都卜勒特徵提取與先進的AI算法,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能夠有效地監測跌倒及步態信息,且不涉及敏感的隱私保護問題,為老年人的獨立生活監測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項目組核心成員、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後熊玉勇介紹說。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民眾的生命健康及生產生活均帶來了巨大衝擊,如何保障患者健康及醫療資源緊缺的矛盾亟待解決。面對全球抗疫,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健康監測與診療,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和醫務人員的要求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通過微波微動監測技術可以同時對多個患者進行心率及呼吸頻率等體徵數據的監測,為智慧醫療提供良好支撐,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該成果亦引領傳感監測新方法。隨著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在中國建成服役,關鍵工程結構的力學性能測試與服役期間的健康監測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礎。以橋梁為例,據報導中國現代橋梁總數超過100萬座,其健康監測與維護任務非常繁重,未來將產生每年數千億元的運維市場需求。

針對橋梁、大型建築物的運維需求,團隊研究的微波振動監測技術,能夠對結構多測點進行同步形變與振動測量,實現全天時全天候遠程監測,測量誤差≤5%,可實現結構性能的快速測試與評估,極大地降低測試成本與時間消耗,目前已應用在上海地鐵高架、上海松浦大橋等工程結構的健康監測中,為關鍵工程結構的智能運維提供新的測試技術與高端儀器支撐。(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彭志科教授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葛俊俊) 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像一種神奇的「第六感」,能讓「看不見」的被「看見」。
  • 讓微波「看見」未知世界,上海交大彭志科團隊突破「微波微動監測與智能感知技術」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7日報導:準確監測方艙醫院大量感染患者的生命狀況,精確「診斷」大橋工程結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隨時隨地獲取獨居老人在家的健康體徵……上海交通大學彭志科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波感知的微動監測與環境智能前瞻技術日前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亮相。
  •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2019-09-11 12:06: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監測的應用分析 發表於 2017-12-10 16:43:58 1 引言 微波輻射技術用於促進化學反應始於1986年Gedye R等在微波爐內進行的酯化、水解和氧化反應,而微波輻射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潛力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漸被人們注意到。
  • SmartSolo科學儀器設備微動應用文章被收錄在俄羅斯地球科學雜誌
    近日,俄羅斯《物探設備與系統》雜誌已收錄《SmartSolo城市微動觀測案例研究》。在此,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特別感謝合作夥伴四川幔殼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對文章發表做出的巨大幫助和努力。 四川幔殼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城市勘探領域,利用新技術和新型設備實現城市地下空間微動觀測的創新發展。
  • 周希朗——上海交通大學——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天線設計...
    研究領域: 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與天線設計、智能信息處理與智能天線、射頻識別、微波生物效應以及無源定位等 聯繫方式 E-Mail: xlzhou@sjtu.edu.cn       電話:
  • 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nbsp&nbsp&nbsp&nbsp國家973計劃項目「面向寬帶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基礎研究」重點針對微波光子相互作用下的高帶寬轉換機理、高精細調控方法、高靈活協同機制等3個科學問題,在微波光子作用機理、關鍵器件與原型系統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 更佳手感更新技術富勒光磁微動解析
    光磁微動開關為珠海市智迪科技股份公司旗下的富勒鍵鼠品牌所持有的發明專利技術,現只應用在富勒的遊戲滑鼠中。目前,第一款搭載光磁微動技術的滑鼠為富勒的第九系遊戲系列的滑鼠——G90。光磁微動,是一種誕生於滑鼠上的創新型微動開關技術,通過替換傳統微動開關結構內的金屬彈簧片為光電電路感應組件。光磁微動開關主要由微動模組和光電電路組成。在觸發過程中,微動模組完成光路傳導,實現按鍵手感功能。光電電路則把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並傳送到微處理器完成觸發。光磁微動開關採用光電信號觸發方式,因此有非常高響應速度,最高反應速度為5ms。
  • 論文推薦|方新秋等:智能工作面多參量精準感知與安全決策關鍵技術 方
    (2)自主研製了系列礦井多參量感知的新型靈敏度高、可靠性好的光纖傳感器,創建了光纖傳感式煤礦開採巷道圍巖安全狀態信息和工作面裝備姿態信息多參量感知體系,提出了基於光纖光柵智能感知技術的大容量、準分布傳感網絡拓撲結構,自主開發了基於大數據與雲計算智能技術的多參量感知系統信息服務平臺。
  • 山西大學微波研究獲突破
    研發工作現場 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供圖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教授賈鎖堂和教授肖連團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微波測量靈敏度達55nV/(cm·Hz1/2),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倍,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優於之前國際最好水平10000倍。
  • 引入RFID、傳感等技術 農科院團隊用大數據管理牧場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物聯網技術和服務創新團隊的科研人員歷經14年,創建了物聯牧場理論方法與國家綜合平臺,研發畜禽生態—生理—生長多維專用感知技術,研建畜禽養殖智能調控裝備與大數據云平臺,形成畜牧業物聯網技術體系,加快了我國畜牧業信息化發展。
  • 計算機視覺已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
    一、計算機視覺技術概述   計算機視覺橫跨感知與認知智能,現階段應用以感知為主   視覺使人類得以感知和理解周邊的世界,人的大腦皮層大約有70%的活動在處理視覺相關信息。計算機視覺即通過電子化的方式來感知和理解影像,以達到甚至超越人類視覺智能的效果。
  • 我國在微波測量領域獲重大突破,英國六代機上吹的噓被提前實現?
    據報導稱,山西大學雷射光譜研究所賈鎖堂教授和肖連團教授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裡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樣機,微波測量靈敏度高達55nV/(cm·Hz1/2),是目前國際上最好水平的1000倍,而最小可探測微波場強約400pV/cm,是目前國際上最頂尖水平的10000倍。
  • 安森美半導體最新的智能感知發展策略,以及全方位智能感知技術和方案
    安森美半導體最新的智能感知發展策略,以及全方位智能感知技術和方案 電子技術設計 發表於 2021-01-07 11:31:22 智能感知技術在汽車、機器視覺和邊緣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
  • 張立華:突破全息直覺理論,打造機器智能引擎
    如今,張立華和他的團隊,正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圍繞多模態智能感知方面在進行研究,為包括無人機、智能駕駛汽車在內的智能機器提供多模態智能感知的技術,讓它們學會去感知和理解周圍的環境,最終懂得做出最優的判斷和決策。智能感知的算法非常複雜,不僅要做到實時反應,還要儘量滿足各類真實場景低功耗的需求,這對智能晶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智能感知!快速應急!「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力白洋澱環境「清朗」
    (新華社資料片)新華社發智能感知 為生態環境監測安裝「慧眼」初冬的白洋澱,蘆葦呈現青黃,波光瀲灩,鷗鳥飛翔。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工作專班實驗室負責人張冬生介紹,這些分別是智能採樣質控保溫箱、VR眼鏡和安裝了質控程序的軟體平臺。採樣員接到採樣任務後,通過智能採樣質控保溫箱保證採樣員到達正確的採樣點位。智能採樣箱上的採樣質控智能終端,可通過北鬥導航、5G、區塊鏈、環境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保證採樣箱到達預設的採樣點位才能開箱。
  • 人工智慧迎感知智能爆發階段
    微軟亞洲研究院昨天舉辦創新論壇,發布了《人工智慧技術階段性發展報告》。報告稱,基於計算與記憶力的人工智慧已大規模應用,目前感知智能正迎來爆發階段。       人工智慧(AI)如何模擬人類智能?
  • 阿里達摩院2020趨勢第一彈:感知智能的「天花板」和認知智能的...
    感知智能的「天花板」如你所知,目前人工智慧在圖像、音頻、文本的識別等感知操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太多企業的新聞稿中傳遞著AI在諸多特定任務上已經達到或超越了人類水準的消息。很大程度上,感知智能技術的諸多成果歸因於強大的算力和大量的標註數據。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本期「國之重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壹智庫專訪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尤政院士領銜的智能微系統團隊,探究先進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研究成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應用前景。團隊在空間光學姿態敏感器技術領域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術等方面提出 5項核心發明,在系統集成方面有4項重要創新,有針對性地突破了各項技術瓶頸,推動了光學姿態敏感器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