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科學研討會 建立完善衛星遙感...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6月19日,為進一步提升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科學水平,發揮風雲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效益,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科學研討會。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於新文出席會議。

圍繞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產品、應用科學水平以及下一步發展方向等,與會專家學者交流了推進衛星應用科學和創新的思路和舉措。大家認為,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科學水平的提升進入關鍵時期,風雲氣象衛星科學應用技術在颱風海洋氣象定量監測、農業遙感監測、資料同化、氣候與氣候變化、專業氣象服務、雲物理開發等方面應用潛力巨大,需進一步明確科學目標,夯實應用基礎,豐富創新手段,完善組織協調。

於新文充分肯定了風雲氣象衛星應用所取得的成績。他指出,提升衛星應用科學水平要建立以風雲氣象衛星為主的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強化總體布局、加強科學指導,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加強科技合作攻關,實現風雲氣象衛星核心技術和自主技術的突破,形成衛星產品的體系優勢。他希望,衛星遙感應用各領域牽頭單位要明確風雲氣象衛星應用的目標和計劃,建立科學研究與工程建設之間的反饋機制,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機制,進一步加強遙感應用團隊建設,建立研究型業務,充分發揮風雲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效益。

相關焦點

  • 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召開 集中展示風雲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進展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0月2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8日至29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江蘇召開。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作為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會議面向國內用戶集中檢驗和展示風雲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進展、組織應用技術交流,全面提高風雲氣象衛星對服務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支撐能力。
  • 建立業務體系 突破關鍵技術 提升影響力 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7月2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等持續對巢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重點湖泊水庫等水體進行精密監測,今年已製作發布56期水體監測報告;利用高空間解析度衛星資料持續開展評估,相繼遙感監測巴基斯坦沙漠蝗災
  • 第四屆中國氣象局和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吳鵬報導 5月8日,第四屆中國氣象局和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聯合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圍繞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交換、資料應用、科技合作等事項進行深入研討和協商,旨在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舉行遠程雙邊高層會議
    11月23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舉行遠程雙邊高層會議,圍繞氣象衛星計劃、資料和產品交換、科學合作等事項進行交流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EUMETSAT主任阿蘭·雷迪爾參加會議。
  • 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
    日前,國際氣象衛星協調組織(CGMS)第48屆組會公布,由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導的一項針對二區協(亞洲)和五區協(西南太平洋)衛星用戶的數據服務調研報告稱,風雲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處於領先位置。報告指出,在新一代靜止衛星用戶應用準備和支撐方面,中國未來即將發射的FY-4B衛星處於第一位置,優於歐洲MTG-I衛星和MTG-S衛星、印度INSAT-3DS衛星、俄羅斯ELECTRO-LN3衛星、韓國GEO-KOMPSAT-2A衛星和GEO-KOMPSAT-2B衛星、美國GOES-17衛星;在極軌衛星關注度和獲取率及在天氣、水文監測和預報業務的應用方面,風雲衛星數據中心處於第一位置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世界氣象組織及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希望中國能將新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FY-2H)定點位置向西布局,更廣泛惠及成員國。2018 年4 月23日,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確定將FY-2H 定點位置從原定的東經86.5°移至東經79°,使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向西擴展到東經4°附近。
  • 中國氣象局遙感應用服務中心成立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這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更是強化遙感應用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遙感應用服務將進一步提高服務產品質量、精度和適用性,提升數據服務針對性和效率,為衛星資料的應用搭建有效的平臺。」
  • 共享交融惠及全球用戶 中歐氣象衛星合作20年-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鵬 郝靜  5月8日,中國氣象局和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第四屆技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EUMETSAT對於中國氣象局剛剛宣布建立的「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給予高度評價。未來,雙方將在印度洋區域減輕災害風險、氣候服務、綜合觀測等方面開展深化合作,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EUMETSAT主任阿蘭·雷迪爾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國際氣象發展不謀而合。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本報北京電(記者趙貝佳)記者近日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7顆衛星在軌運行(包括4顆靜止氣象衛星和3顆極軌氣象衛星),靜止軌道衛星形成「多星在軌、統籌運行、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極軌衛星形成上、下午星組網觀測,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進行及時高效觀測,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強的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各行業效益如何?用戶們這樣說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 李一鵬  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0年風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江蘇召開。  風雲衛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應用。會議的召開,就是面向國內用戶,集中檢驗和展示風雲衛星遙感應用技術進展,組織應用技術交流,不斷提高風雲氣象衛星服務支撐能力。  那麼,風雲衛星應用效益如何?代表們有哪些期待?
  • 為風雲衛星點讚 他們這樣說
    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EUMETSAT)主任 阿蘭·雷迪爾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和中國氣象局擁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機制,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對於國際氣象界意義重大,歐盟哨兵3號衛星由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負責運行
  • 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中新網上海8月2日電 題: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作者 鄭瑩瑩  1934年出生的孟執中,自1965年開始邁上航天路。他不僅曾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還是中國兩代風雲氣象衛星的探路者。
  • 專訪「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孫家棟-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國氣象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同向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頒發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終身成就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負責總體研製衛星,與五院配合研發衛星平臺;航天部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努力,攻克衛星和載荷研製的難關;氣象部門作為主要用戶,在有不同聲音的情況下,全力支持我國自主可控氣象衛星的研發。  當年,風雲二號第一顆衛星發射時還比較順利,但上天之後便暴露出一些問題。
  • 氣象與航天部門在京召開星地通公司發展座談會 共推氣象衛星與應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葉奕宏 賈靜淅報導8月18日,北京華雲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地通)發展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豔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出席會議。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應用廣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突出,在應對防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和糧食產量監測預報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2020年,風雲四號衛星對水體面積和雨帶變化做出持續而精準的監測,風雲三號衛星將鄱陽湖最清晰的水體變化監測圖呈現在人們眼前,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 氣象局召開座談會慶祝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年
    40年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大跨越。    如何讓氣象衛星更好服務社會各個領域?未來氣象衛星發展有何規劃?將突破哪些技術瓶頸?「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探秘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新方向。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基於當時只能依靠國外氣象衛星資料的境況,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中央氣象局代表時的一句話,堅定了新中國發展氣象衛星事業的決心。1970年,周總理親自批覆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氣象衛星工作,當時我們是白手起家,沒有人告訴你如何去做,只能靠實踐摸索……」回憶起風雲衛星系統研製的起步階段,風雲一號A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原主任鈕寅生記憶猶新。
  • 【中國網】「風雲四號」首批衛星雲圖公布 達國際先進水平---中國...
    2月27日,國防科工局聯合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首批衛星雲圖。自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至今,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下文簡稱「上海技物所」)研製的星上兩大光學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先後順利開機工作並進入在軌測試,成功傳回大量氣象探測數據,圖像細節清晰、波段光譜特徵明晰。
  • 我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資料應用突破三項技術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0月30日,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基於通用輻射傳輸(CRTM)改進的資料同化和遙感應用」項目通過驗收,我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資料解決了三項關鍵技術。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隨著「風雲家族」發展壯大,衛星應用效益進一步充分發揮,我國初步建成了涵蓋各級氣象部門,面向行業和國際用戶的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發展了雲、輻射、大氣、陸表、海洋以及大氣成分等上百種遙感產品,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各行各業提供了精細化的衛星數據產品服務。風雲衛星發展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