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首席鄭偉:「天眼」裡的四季變換

2020-08-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鵬

「你是我的眼,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走進鄭偉的辦公室,看見四處掛著的地圖和衛星雲圖時,腦海中竟不自禁地冒出這句歌詞。

共產黨員鄭偉已經在衛星環境和災害監測領域摸爬滾打了12年。對他而言,衛星就是他的「眼」,但四季的變換自然不是「春花秋月,夏風冬雪」,而是可能影響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隨著季節變換的自然災害,比如春秋季的森林草原火災、夏季的洪澇和冬季的冰凍雨雪災害等。

利用衛星來監測災害需要隨時關注各種信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要及時提供服務產品就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鄭偉在頭天晚上會關注有關各種災害的新聞報導,第二天早上他的手機上一般會接收到中國氣象局應急辦發來的信息,裡面有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而這些內容就是他進行災害監測的方向。

哪裡有災害,哪裡就有衛星之「眼」,鄭偉已經記不清自己發過多少期衛星遙感監測報告了,只知道每一次重大災害發生時,衛星監測服務從未「缺席」。

當災害發生時,從搜集衛星資料到分析數據,再到最終形成決策服務產品,每一步都很費時間。鄭偉撰寫決策服務材料時總是字斟句酌,來來回回要看好多遍,生怕有些地方表述不準確。

「決策材料很多時候都是會到地方政府手上的,他們會參考這些材料來安排部署下一步行動,比如是否需要開閘洩洪,是否需要撤離群眾等,因此絲毫馬虎不得。」鄭偉說,不僅要確保監測結果準確,而且需要考慮整個災情的發生發展變化。

或許正是這種與細節「較勁」的習慣,使他做起任何事來都有條不紊,他主持的不少項目也總是能高水平完成。

2016年6月底,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持續性強降雨,26省份超千縣遭受洪澇災害。李克強總理於7月初赴安徽、湖北等地視察防汛情況。在總理的辦公桌上,放著一份關於衛星水情監測分析的材料。而這份材料裡的很多內容,都是基於鄭偉主持的「長序列衛星遙感湖泊水體關鍵技術和應用推廣」項目成果完成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首席鄭偉:「天眼」裡的四季變換

鄭偉在利用多源衛星遙感資料分析洪澇水體信息。

此外,他牽頭研發的「高解析度衛星資料氣象應用軟體」不僅可以監測颱風暴雨、洪澇、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還能判別作物類型,目前在衛星遙感監測服務業務中已得到廣泛應用。

「分析衛星數據有時覺得很枯燥,但學有所用,自己製作的服務產品能夠切實幫到老百姓,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鄭偉說,雖然衛星遠在地球上空,看起來離老百姓很遠,但其實衛星產品和服務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裡的百姓不僅僅局限在國內。今年5月5日,鄭偉所在的遙感應用室收到一封來自烏茲別克斯坦水文氣象局的郵件:貴單位提供的監測報告幫助我們確定了洪泛區及其變化,若能繼續監測薩爾多巴水庫地區水情,我們將不勝感激。

原來,5月1日清晨6時,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州薩爾多巴水庫發生潰壩,大水淹沒水庫周邊村莊農田,導致56人受傷,約7萬人被疏散。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得知消息後,迅速利用風雲氣象衛星等多源衛星資料全方位監測水庫水情,並推出「一帶一路」衛星遙感服務專報。

老百姓的一次安全轉移、國際同行的一句肯定,這些都是讓鄭偉覺得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鄭偉說自己很欣賞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希望以他為榜樣,默默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一點事。正如他在微信籤名上所寫:on the way!衛星監測服務一直在路上,而他的初心也一直在路上。

相關焦點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首席鄭偉:「天眼」裡的四季變換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鵬「你是我的眼,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走進鄭偉的辦公室,看見四處掛著的地圖和衛星雲圖時,腦海中竟不自禁地冒出這句歌詞。共產黨員鄭偉已經在衛星環境和災害監測領域摸爬滾打了12年。對他而言,衛星就是他的「眼」,但四季的變換自然不是「春花秋月,夏風冬雪」,而是可能影響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隨著季節變換的自然災害,比如春秋季的森林草原火災、夏季的洪澇和冬季的冰凍雨雪災害等。利用衛星來監測災害需要隨時關注各種信息。
  • 傳承責任 爭做奉獻——記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有這樣一支由22名黨員組成的隊伍,承擔著發掘衛星遙感應用信息的重任,不斷在業務、科研和工程建設工作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這支隊伍就是剛剛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承擔著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遙感應用技術推廣與服務任務。遙感應用室黨支部(以下簡稱黨支部)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立足部門業務實際,把優質服務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保障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遙感監測服務的支撐點、排頭兵、頂梁柱作用,以黨建與業務雙輪驅動,推進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首席氣象服務專家韓秀珍:7月的「發條」
    對於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的每一位成員來說,意味明確且統一: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來了。在這個汛情最緊張的時期,不管白天黑夜,主雨帶跳動到哪裡,遙感服務就得第一時間跟到哪裡。首席氣象服務專家、正研級高工韓秀珍更不例外,還沒到7月,她就把自己身上的「發條」上得比別人更緊了幾分,因為今年,40多歲的她作為主管「災情」業務團隊的負責人,要首次挑戰「團戰」,「卡節拍」「搭隊形」,帶好年輕人一起向前衝。6月11日開始,主雨帶一直在長江中下遊一帶徘徊。進入7月,降雨疊加效應逐漸顯現,江河庫湖受到嚴重威脅。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遙感沙塵會商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任素玲報導 4月2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了全國衛星遙感沙塵會商,針對今年1月至4月份沙塵天氣監測情況,分析沙塵天氣趨勢及其影響。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落戶河南鶴壁
    李雯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雯 李喜平報導 4月14日,「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正式落戶鶴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鶴壁市市長魏小東出席揭牌儀式,並籤署了《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共建協議》。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服務系統平臺-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  推薦理由:  綜合運用了多源異構數據管理、GPU並行計算和流驅動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合了國內外8類近20顆氣象及高解析度衛星海量資料,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近20類衛星定量應用產品算法,對「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實現全覆蓋,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專題算法產品,對軍事部門實現共享應用,在亞非多個國家廣播落地,是氣象專題應用、綜合氣象服務的一支「殺手鐧」。
  • 貴州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一起來了解「天空之眼」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承擔高分系列、NOAA系列、FY系列、EOS/MODIS等衛星遙感資料接收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對衛星氣象的科學普及工作十分重視,每年年初都將科普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計劃之中,並進行具體的落實。2002年,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 氣象環境兩類衛星配合 提高我國氣象預報預測精細化水平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1月19日,我國成功將環境一號C星送入預定軌道,將與在軌運行的環境一號A、B衛星三星組網運行,與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相互配合,提高我國氣象預報預測精細化水平。
  • 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獲批成立
    8月14日,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經貴州省氣象局積極爭取,8月2日,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組建貴州省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全面、系統地開展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業務。  為發揮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數據服務於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2017年7月國家國防科工局復函省政府同意依託貴州省氣象局設立高分貴州中心以來,貴州省氣象局積極做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圍繞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的總體目標,深入打造國家和省的氣候標誌。
  • 甘肅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在肅南縣建成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從省氣象局獲悉,甘肅省首個縣級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建設完成。該中心的建成對完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提高衛星遙感為主的生態氣象綜合應用能力及助力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起到積極作用。據了解,前期,肅南縣局聯合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在祁連山北麓腹地海拔1800至2800米之間建成三處生態氣象監測站,用於監測大氣溫度、區域降水、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地表溫度(LST)等10餘項生態氣象監測要素。
  • 氣象局中科院合作加強衛星氣象遙感研究應用
    2013年11月20日,中國氣象局中國遙感衛星輻射測量和定標重點開放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交流會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舉行,雙方籤署衛星氣象遙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總工程師盧乃錳介紹,雙方將充分發揮在各自領域的研究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圍繞氣象衛星遙感的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開展合作,促進遙感基礎研究在衛星氣象方面的深化應用。
  • 【聯合訪談】氣象衛星能為霧和霾監測治理做什麼?
    霾在衛星雲圖上看起來是怎樣的?氣象衛星在霧和霾的監測和大氣汙染治理評估等方面有哪些應用?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1月6日下午,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專家張興贏。
  • 專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三號每天6巡江河湖泊
    近期,中國氣象局組織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江西省氣象局利用2010年以來衛星遙感監測結果,並結合近60年氣象觀測數據,對江西省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變化狀況進行了科學監測評估,7月14日6時結果顯示,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達4403平方公裡,為十年來最大。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正成為我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新興手段。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期間,區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品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減排措施十分給力。」近日,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遙感室主任李令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著電腦上的一張衛星監測圖片介紹說。
  • 氣象數據網960種衛星遙感數據面向公眾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12月1日,中國氣象數據網和衛星遙感數據網完成整合,正式向公眾發布包含風雲系列、日本MTSAT和美國EOS/MODIS等在內的共計960種衛星遙感數據及相關產品,並提供相關服務。
  • 黑龍江:舉行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啟動儀式
    8月14日,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試運行啟動儀式在哈爾濱圓滿舉行。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潘進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楊軍出席啟動儀式。啟動儀式前,楊軍一行聽取黑龍江省氣象數據中心關於天鏡業務平臺的介紹,並參觀了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業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