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長達10毫秒:成功捕獲高度激發態的環形裡德堡原子!

2020-10-18 博科園

裡德堡原子是處於高度激發態的原子,具有幾個獨特和有利的性質,包括特別長的壽命和對外場的高靈敏度。這些性質使得裡德堡原子在各種應用中都很有價值,例如對於量子技術的發展。然而,為了使裡德堡原子在量子技術中得到有效利用,科學家們首先需要能夠捕獲它們。雖然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了使用磁、電或雷射技術捕獲裡德堡原子,但到目前為止實現的捕獲時間相對較短,通常在100μs左右。

卡斯特勒·布羅塞爾實驗室(LKB)的科學家,現在實現了環形裡德堡原子更長的二維雷射捕獲時間最長可達10ms,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概述了他們所採用的方法,可能會為量子技術的發展開闢令人興奮的新可能性。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Clément Sayrin說:

我們在卡斯特勒·布羅塞爾實驗室的研究小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製備和操縱環形裡德堡能級的原子之一。實際上,研究團隊在使用環形裡德堡原子方面有很長的經驗,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80年代和塞爾日·哈羅什(Serge Haroche)的研究工作,新研究很大一部分現在致力於在量子技術中使用這些原子。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使用裡德堡原子的量子模擬器都使用非環形裡德堡原子。這些技術最早是由帕萊索的Optique研究所研究生院(IOGS)的一個研究小組(由Antoine Browaeys和Thierry Lahaye領導)以及由Mikhail Lukin領導的哈佛大學一個團隊率先提出。

雖然這些模擬器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它們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因為它們內部的裡德堡原子沒有被捕獲,因此隨著系統的運行而繼續移動。這項新研究由Sayrin、Michel Brune(研究主任)、Rodrigo Cortiñas(博士生)、Maxime Favier(博士後)和LKB的其他研究人員進行,介紹了一種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需要使用環形裡德堡原子(即處於裡德堡圓態的原子)和一種稱為雷射陷阱的技術。當一個原子被激發到環形裡德堡水平時:

它可以相當好地描述為一個電子在圓形軌道上遠離原子核運行,這個軌道幾乎和細菌一樣大。因此,電子幾乎是自由的,自由電子和任何帶電粒子一樣,都受到強烈光場的排斥。研究人員基本上利用了環形裡德堡原子被強光排斥的事實來捕獲原子。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人員製造了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光束,更具體地說,是一個中心有一個暗斑的環形雷射束,原子最終會被困在那裡。

如果一個電子位於甜甜圈的中心,它就無法逃脫:它被困在光束中。然後,重原子核就緊隨其後,通過庫侖相互作用被電子吸引!不知何故,研究人員通過抓住環形裡德伯格原子的電子來捕獲它。研究人員使用一種被稱為空間光調製器(SLM)的工具,產生了這種甜甜圈形狀的光束。空間光調製器是可以在光束上壓印相位圖案的儀器,這反過來又改變了這些光束的形狀。這些獨特的工具,曾被廣泛用於視頻投影儀,將圖像或視頻反射到表面上。

已經製作了自己的視頻投影儀來產生甜甜圈光束,但用的不是燈泡作為光源,而是一個強大的紅外雷射器,而不是屏幕,把「圖像」照射到裡德堡原子上。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只能證明雷射捕獲非圓形原子的早期特性,持續時間不超過幾微秒。另一方面,圓形裡德堡原子以前從未被雷射捕獲過。研究表明:事實上,圓形裡德堡原子可以被雷射捕獲,並且持續的時間明顯更長,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能夠捕獲這些原子大約10毫秒。

但在未來的研究中,這一捕獲時間可能會進一步增加。研究還表明:捕獲圓形裡德堡原子不會影響它們的性質(例如,壽命、純度和量子相干性等)。特別是,還證實了環形裡德堡原子不受光致電離影響的事實,與其他裡德堡能級相反。這些結果可能會對量子技術的發展產生許多重要影響,包括用於量子模擬、傳感和信息處理的工具。事實上,正如研究所證明的那樣,在量子系統運行時,有效地保持環形裡德堡原子在適當的位置,意味著這些原子可以使用更長的時間。

這最終可能會提高不同量子技術的性能,例如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增加模擬器的模擬時間等。研究團隊現在正計劃實現一個雷射捕獲的環形裡德堡原子陣列。為了實現這一點,將準備一組中心有孔的光鑷子,這種結構被稱為「瓶形光束陷阱」。通過在每個瓶子中捕獲一個且只有一個圓形裡德堡原子,間隔幾微米,將產生一個相互作用的圓形裡德堡原子的規則陣列。這將實現一種相互作用自旋的量子模擬器,使科學家們能夠在前所未有的時間尺度上運行模擬。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Ingrid Fadelli/Phys

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重磅!長達10毫秒:成功捕獲高度激發態的環形裡德堡原子!
    裡德堡原子是處於高度激發態的原子,具有幾個獨特和有利的性質,包括特別長的壽命和對外場的高靈敏度。這些性質使得裡德堡原子在各種應用中都很有價值,例如對於量子技術的發展。然而,為了使裡德堡原子在量子技術中得到有效利用,科學家們首先需要能夠捕獲它們。
  • 法國實驗室首次成功將「裡德伯原子」捕獲時間提高至10毫秒
    ,其內部只有一個電子處於很高的激發態,這一電子距離原子核和其餘的電子很遠。為了使裡德伯原子能有效地用於量子技術,研究人員首先需要能夠捕獲它們。許多研究使用磁,電或雷射技術去捕獲這種原子,但捕獲時間相對較短,通常約為100微秒(1微秒等於百萬分之一秒)。
  • 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裡德堡原子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丁冬生與英國杜倫大學教授Charles. Adams等合作在實驗上實現了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自組織模擬,主要研究成果於4月29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期刊Physics Review X上。
  • 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
    非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構型的裡德堡態的填充和檢測DOI:10.1038 / s41567-020-0903-z加州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在發表於《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排列成陣列的量子糾纏鹼土裡德堡原子的研究以及對它們的了解。
  • 量子物理學:捕獲裡德堡分子自旋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
    Rydberg分子是由數十個或數百個與Rydberg原子鍵合的原子組成的巨型分子。這些分子具有一個永久性偶極子(即一對相反電荷或磁化的極),因為它們的一個原子處於高激發態。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理論和實驗上研究裡德伯格分子。
  • 物理學家創造出奇怪的「裡德堡極化子」分子
    基利安與來自賴斯量子材料中心的實驗物理學家和來自哈佛大學和維也納科技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開展為期兩年的項目,用鍶原子製造「裡德堡極化子」,這些鍶原子至少比深空溫度低100萬倍。賴斯大學原子物理學家喬Whalen致力於超冷鍶氣體雷射冷卻系統。
  • 多光子共振激發 誘導裡德堡態的普適機制
    高激發的中性裡德堡態原子之惑       超快強雷射作用下,原子或分子內的束縛電子將從光場中吸收光子能量發生電離。根據雷射強度的不同,電子的超快電離可以理解為多光子電離或量子隧穿機制。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在強雷射場作用下,電子有一定的概率不被電離而被囚禁在裡德堡態,形成穩定的中性裡德堡原子分子。
  • 武漢物數所等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裡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由於本身具有大的誘導電偶極矩,裡德堡原子間存在強的偶極相互作用,這一特性在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但又由於原子量子虧損的存在,除氫原子外的所有原子在低態的誘導電偶極矩都是隨外電場而變化的,導致非氫原子在外電場中的能級呈抗交叉結構。
  • Sci Adv重磅:原位觀察會「跳舞」的錸雙原子分子
    (SWNT)中,並通過加熱或者TEM的電子束照射去除CO配體來獲得被囚禁於SNWT中的Re2分子(圖1A),成功在SWNT試管裡製備了單個的Re2分子!結合原子橢圓像的對稱性和此時的兩原子的平均間距為0.36 nm,作者推測這一個Re-Re斷裂前的高能激發狀態(此時兩原子還有相互作用,但是沒有穩定的化學鍵)。而在兩個原子重新成鍵後,它們的原子間距又縮短為0.23 nm,對應為四重鍵。
  • (原創)物質在「激發態」時是電子、原子、分子!
    金屬態氫離子聚合的元素在「激發態」時是電子,是原子,是分子。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光照射可以激發原子,當原子恢復至基態時會發光,光的頻率分布形成,可以借用其光譜精確地測量出原子屬性,這也是光譜學的基本原理。但是,反物質難以產生和捕捉,因為反物質一旦與物質接觸就會湮滅,這為科學家測量其屬性帶來挑戰。  歐核中心反質子減速器的最新進展,讓研究人員得以捕捉和測量反質子與反氫原子。
  • 人類第一次直接觀測到激發態的電子結構
    他們在SLAC上使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以捕獲當光撞擊到稱為CHD的環形分子時電子分布的幾乎瞬時變化。 在30飛秒或十億分之一秒的百萬分之一內,電子云變形為更大,更彌散的雲,與受激電子狀態相對應。許多光碟機動的化學反應的第一步,就像那些促進光合作用和人類視覺的化學反應一樣,是分子吸收光能量時電子排列的改變。
  • DARPA尋求高性能原子蒸氣使能技術 提升電子戰中電場感應能力
    但是,這種高精度量子裝置通常需要微開爾文溫度(相當於10-6開氏溫度)下雷射冷卻的俘獲原子,以減輕熱噪聲影響,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實驗室規模的大量裝置。 然而,基於蒸氣的技術可以在室溫或接近室溫的條件下運行,而無需複雜的雷射冷卻和俘獲,同時原子仍保留最初的特性優勢。
  • DARPA尋求高性能原子蒸氣使能技術 提升電子戰中電場感應能力
    但是,這種高精度量子裝置通常需要微開爾文溫度(相當於10-6開氏溫度)下雷射冷卻的俘獲原子,以減輕熱噪聲影響,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實驗室規模的大量裝置。然而,基於蒸氣的技術可以在室溫或接近室溫的條件下運行,而無需複雜的雷射冷卻和俘獲,同時原子仍保留最初的特性優勢。
  • 暗物質探測器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18萬億年的原子氙-124
    日前,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了暗物質探測器領域的一個重磅新聞,因為科學家們罕見地探測到了半衰期長達 1.8×10^22 年(約為18萬億年)的氙同位素衰變,大約是目前宇宙年齡的1萬億倍。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
  • 科學家們成功地將20個糾纏的量子位轉變為疊加態
    打開APP 科學家們成功地將20個糾纏的量子位轉變為疊加態 發表於 2019-12-11 14:31:42 導讀 據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與其他著名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成功地將20個糾纏的量子位轉變為疊加態。
  • 貴州「天眼」重磅:23150光年外,發現雙毫秒脈衝星,只有3毫秒!
    脈衝星是一種高度磁化、旋轉的中子星,會發射一束電磁輻射,自轉周期在30毫秒以下、自轉速度最快的脈衝星被稱為毫秒脈衝星(MSPS)。天文學家認為,毫秒脈衝星是在雙星系統中形成,當最初較大質量的一顆恆星變成中子星,然後由於次級恆星的物質吸積而旋轉起來。
  • 李政道研究所學者吳建達對多磁子弦激發態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李政道研究所學者吳建達研究團隊與德國的Bella Lake教授領導的中子散射實驗團隊合作在物理學頂尖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以 「Dispersions of many-body Bethe strings」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835
  • 原子如何輻射出光子?光子竟然能在原子勾引出另一個光子
    由於電子繞核運動時不斷向外輻射電磁波,電子能量不斷減少,電子將沿螺旋形軌跡逐漸接近原子核,最後落於核上,這樣,原子應是一個不穩定系統。但是在實際實驗裡原子的表現卻並不是這樣的,在實驗中原子表現出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即使受到外界幹擾,不易改變原子的屬性;且氫原子所發出的光譜為線狀光譜,與經典電磁理論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