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實驗室首次成功將「裡德伯原子」捕獲時間提高至10毫秒

2020-04-09 技術力量


法國實驗室首次成功將「裡德伯原子」捕獲時間提高至10毫秒

裡德伯原子是具有高激發態電子的原子,其內部只有一個電子處於很高的激發態,這一電子距離原子核和其餘的電子很遠。裡德伯具有幾個獨特而有用的特性,包括特別長的壽命和對外部場的高靈敏度,使其對於各種應用,如量子技術開發非常有價值。

為了使裡德伯原子能有效地用於量子技術,研究人員首先需要能夠捕獲它們。許多研究使用磁,電或雷射技術去捕獲這種原子,但捕獲時間相對較短,通常約為100微秒(1微秒等於百萬分之一秒)。

想了解更多,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裡德伯原子」


法國實驗室首次成功將「裡德伯原子」捕獲時間提高至10毫秒

法國司特勒-布洛索實驗室(LKB)的研究人員最近將裡德伯原子的捕獲時間最高提升到了10毫秒(1毫秒等於千分之一秒),從而為量子技術研究開闢了令人興奮的新可能性。

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克萊蒙·賽林說:「我們的研究小組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製備和操縱圓形裡德伯原子的小組之一。」

大多數採用裡德伯原子的量子模擬器都使用非圓形裡德伯原子。儘管這些模擬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其功能受到以下事實的限制:它們內部的裡德伯原子沒有被俘獲,因此會隨著系統的運行而繼續移動。

司特勒-布洛索實驗室採用了循環裡德伯原子(也就是處於裡德伯圓形狀態的原子)和一種稱為雷射陷阱的技術。

賽林解釋說:「當一個原子被激發到圓形裡德伯能級時,它可以被描述為一個遠離圓形核運動的電子,該圓形軌道幾乎與細菌一樣大。因此,電子幾乎是自由的,自由電子像任何帶電粒子一樣,被強光場排斥。」

研究人員實質上利用了圓形裡德伯原子被強光排斥的特性去捕獲原子。為此,他們製造了一個圓形的光束,更確切地說是一個圓形雷射束,其中心處有一個暗點,最終原子將被俘獲。

塞林說:「如果電子在圓圈的中央,它就不會從中逸出,它被束縛在光束中。然後緊隨其後的是重核,通過庫侖相互作用被電子所吸引。我們通過捕獲電子來俘獲圓形的裡德伯原子。」

塞林和他的同事使用一種稱為空間光調製器(SLM)的工具產生了圓形的光束。 SLM是可以在光束上壓印相位圖樣的目標,從而可以改變這些光束的形狀。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僅能證明非圓形原子的雷射陷波的早期特徵,持續時間不超過幾微秒。另外,圓形裡德伯原子以前從未被雷射捕獲過。

塞林團隊的這一研究證明,圓形的裡德伯原子實際上可以被雷射捕獲,並且捕獲的時間長得多。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能夠捕獲這些原子大約10毫秒,但是這種捕獲時間可能會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增加。

塞林說:「我們還證明,俘獲圓形的裡德伯原子不會影響其性能,例如壽命,純度和量子相干性等。我們還證實了圓形裡德伯原子不受光子電離的影響。」

這一新研究成果可能對量子技術的發展具有許多重要的意義,其中包括用於量子模擬,傳感和信息處理的工具。事實上,在量子系統運行時,有效地將圓形裡德伯原子保持在適當的位置意味著這些原子可以使用更長的時間。最終可以提高不同量子技術​​的性能,例如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增加模擬器的仿真時間等等。

《物理評論快報》刊登了這篇研究報告。


法國實驗室首次成功將「裡德伯原子」捕獲時間提高至10毫秒

相關焦點

  • 長達10毫秒:成功捕獲高度激發態的環形裡德堡原子!
    雖然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了使用磁、電或雷射技術捕獲裡德堡原子,但到目前為止實現的捕獲時間相對較短,通常在100μs左右。 卡斯特勒·布羅塞爾實驗室(LKB)的科學家,現在實現了環形裡德堡原子更長的二維雷射捕獲時間最長可達10ms
  • 長達10毫秒:成功捕獲高度激發態的環形裡德堡原子!
    然而,為了使裡德堡原子在量子技術中得到有效利用,科學家們首先需要能夠捕獲它們。雖然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了使用磁、電或雷射技術捕獲裡德堡原子,但到目前為止實現的捕獲時間相對較短,通常在100μs左右。卡斯特勒·布羅塞爾實驗室(LKB)的科學家,現在實現了環形裡德堡原子更長的二維雷射捕獲時間最長可達10ms,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概述了他們所採用的方法,可能會為量子技術的發展開闢令人興奮的新可能性
  • 科學家裡有雷射技術首次測量原子間範德華力
    這種力非常微弱,只有當原子或者分子十分靠近的時候才有意義。原子電子云的漲落使得原子具有瞬時電偶極矩,從而誘導附近的原子產生電偶極矩,結果會產生相互吸引的偶極間相互作用。  間接測量  對原子間範德華力的間接測量已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例如分析宏觀物體間的淨力來獲得經驗值,或者利用光譜學來分析雙原子分子中兩個原子間的長程作用力。
  • 科學家發現巨大裡德伯分子 分子鍵大小與紅血球相當
    由於裡德伯原子是基於量子計算體系的原子的關鍵部分,因此確定裡德伯分子如何相互作用非常重要。相關文章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物理學》雜誌上。裡德伯原子是一個價電子被激發到高量子態的高激發原子。其價電子距原子實(原子核和其餘的電子)很遠,能級結構類似於氫原子,俗稱巨原子或胖原子。裡德伯原子具有許多奇異的特性,如半徑大、結合能小及壽命長等,因此被當做探針用來進行基礎研究和多方面的應用。
  • 法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範德華力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撰文指出,他們首次直接對兩個原子間的範德華力進行了測量,另外,測量中使用的技術也可用於製造在量子計算機中非常有用的量子邏輯門。
  • 成功地將20個量子比特糾纏,量子計算機將迎來重大飛躍!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包括來自幾所頂尖大學的科學家,以及來自Forschungszentrum Julich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20個糾纏量子比特轉換成這種疊加狀態。這種原子薛丁格貓態的產生,被認為是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量子計算機在解決某些任務方面遠超越經典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
  • 法國Modane地下實驗室
    2009至2013年:LSM將利用地下公路隧道擴建的好時機擴建自己的實驗室,預計實驗室的使用空間達到6萬m3。LSM的Edelweiss實驗期望將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率提高到30%。  2007年又研發了新型鍺探測器,使探測WIMPs粒子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時也使法國躋身暗物質直接探測的領先行列。
  • 首次測出半衰期達18萬億年的原子!
    但現他們成功地探測到了宇宙中最罕見的粒子相互作用之一。根據2019年4月24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新研究,由10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測量了氙-124原子通過一種極其罕見的過程(雙中微子雙電子俘獲)衰變為碲-124原子的過程。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光照射可以激發原子,當原子恢復至基態時會發光,光的頻率分布形成,可以借用其光譜精確地測量出原子屬性,這也是光譜學的基本原理。但是,反物質難以產生和捕捉,因為反物質一旦與物質接觸就會湮滅,這為科學家測量其屬性帶來挑戰。  歐核中心反質子減速器的最新進展,讓研究人員得以捕捉和測量反質子與反氫原子。
  • 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成功測量單個原子質量的無窮小變化
    量子力學打開了世界的新門:當原子通過電子的量子躍變吸收或釋放能量時,它變得更重或更輕。這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 = mc2)來解釋。但是,對單個原子質量的變化來講影響甚小。最近,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還是成功地首次測量了單個原子質量的這種極為微小的變化。
  • 【環顧】成功捕獲!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環繞火星成功
    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劉霞)據哈佛大學官網12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首次在實驗室讓兩個單原子結合成所謂的偶極分子。
  • 停電時間將從分鐘縮短至毫秒級!5G智能電網來了 華為、電信、國家...
    5G時代的願景是「信息隨心至,萬物觸手及」。因此,智能電網通俗而言就是利用5G等技術,實現對電網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等各個環節的預測和監測,不再需要大量人工現場巡檢。中國電信表示,後續將繼續與合作夥伴一同推動其他應用場景落地,讓5G智能電網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生產和人們的生活。2019年8月,中國電信青島分公司、國網青島供電公司和華為公司共同組建5G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推進5G在智能電網、能源網際網路體系的建設。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BEC 研究,從地面到太空 在 BEC 首次被發現之後,世界各地有近百個實驗室對其展開了研究。 2016 年 5 月,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還首次使用人工智慧製造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此項實驗中,AI 主要起到調節溫度以及防止原子逃逸的雷射束的作用。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與其它日常物質形態相比,BEC 非常不穩定,只要脫離實驗室,與外界接觸,就會發生相互作用使它們加熱到超出臨界溫度,從而分解為單一的原子狀態。基於此,BEC 要在現實中得到應用,還尚需時日。不過,科學家們對 BEC 的探索從未停止。BEC 研究,從地面到太空在 BEC 首次被發現之後,世界各地有近百個實驗室對其展開了研究。
  • 毫秒分辨探測晶體成核機制
    儘管經典成核理論取得了進展,但人們對原子結晶中的成核仍知之甚少。成核過程可能涉及非經典機制,包括從無序到晶態的自發轉變,但對其動力學的詳細理解需要進一步研究。由於入射原子的反覆碰撞和表面原子的解吸,小團簇的表面發生波動,定義原子核的自由能壘可以被動態擾動。這些高能相互作用表明,原子結晶的早期階段可能是由原子動力學控制的非經典過程。
  • 科學家在新型巨原子裡再塞進了170個小原子
    「裡德伯原子」(Rydberg Atom)的綽號叫「巨原子」,其半徑是氫原子的一千倍。於是研究人員們猜想,可否在其中塞入其它小原子呢?(藍色的)電子繞著(紅色的)原子核,其軌道上還有許多(綠色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與許多其它原子。為了這項試驗,維也納技術大學、萊斯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決定從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著手。
  • 科學家首次直接在大塊材料內觀察到原子擴散
    核心提示: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 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