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直接在大塊材料內觀察到原子擴散

2021-01-20 網易新聞

2014-10-15 10:09:12 來源: 網易探索

舉報

核心提示: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這項研究可被用來對新材料的有效期和特性等,進行史無前例的洞察研究,相關成果發布在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這項研究可被用來對新材料的有效期和特性等,進行史無前例的洞察研究,相關成果發布在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這是首次直接觀察到單個摻雜劑原子在材料內部四處遊移。」範德比特大學的羅賓·米什拉說,他目前在橡樹嶺國家研究室材料科技分部做訪問學者。傳統意義上,通過非肉眼觀測或理論計算等方式,可以對原子擴散現象進行研究,而單原子擴散顯現在材料的表面也被直接觀察到過。但直接觀察到內部原子的運動尚屬首次。

組成現代電子器件的最基本物質是半導體,它通常需要摻雜一些其他原子,從而改變特性以適應特殊需求。對摻雜的原子以及它們在一塊基質晶格中移動或擴散的研究,成為材料科學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課題。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4日(北京時間)報導,「擴散現象掌控著摻雜劑如何進入到材料中,以及摻雜劑如何運動。」論文另一作者安德魯·魯皮尼說,「選擇何種摻雜劑來保證器件持續更長壽命?我們這項研究能幫助做出戰略性的決定。」新研究可以直接應用在基礎材料的設計上,諸如在節能LED光源技術中,摻雜劑的使用可以影響顏色,而原子運動可能決定失效模式。

此外,這次實驗還令人吃驚地用理論計算方法預測出,氮化鋁中摻雜的鈰原子,比摻雜的錳原子運動要快。令人吃驚之處在於,鈰原子比錳原子要大一些。「大的、更重一些的原子運動速度快於小的、更輕的原子,這太反常了。」魯皮尼說。

事實正是如此。研究人員用一臺掃描投射電子顯微鏡觀察作為摻雜劑的鈰原子和錳原子的擴散過程。捕獲的圖像顯示,大一些的鈰原子穩定地擴散到材料中,而更小的錳原子仍然膠著在原地。(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 房琳琳)

總編輯圈點

少量雜質摻進另一種材料,就像一條泥鰍掉進池塘,你知道它在那兒,但不知道它在哪兒。美國科學家想出的辦法,讓目標原子能留在視野內,就像安裝了發射器的大象,在非洲草原上怎麼也跑不丟。自從列文虎克以來,顯微技術一直在加速進步;近二十年,新儀器更是噴湧而出。一周前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給了超限顯微技術。微觀世界的絲毫異動,今後更難逃人類的炯炯神目。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材料內部直接觀察到運動原子
    原標題:材料內部直接觀察到運動原子  科技日報訊 (記者房琳琳)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這項研究可被用來對新材料的有效期和特性等,進行史無前例的洞察研究,相關成果發布在最新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不對稱梨形原子核
    據《科學現場》在線版及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觀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現出不對稱的梨形。新發現可能導致科學家找到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現象,並有助於解答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的不對稱性問題。該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9日的《自然》雜誌上。 原子核的形狀,應由它所含核子數量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決定。
  • 科學家首次證明了聲音在完美流體中的擴散,物理學的又一突破
    研究人員分析了通過這種氣體傳播的數千種聲波,以測量它的「聲音擴散」,也就是聲音在氣體中消散的速度,這直接與材料的黏性或內摩擦有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流體的聲音擴散是如此之低,以至於可以用一個「量子」摩擦量來描述,這個摩擦量由一個被稱為普朗克常數的自然常數和流體中單個費米子的質量給出。
  • 美觀察到原子「自旋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原標題:美觀察到原子「自旋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科技日報訊 (記者陳丹)就像擁有完美對稱性的鑽石就是大放異彩的寶石一樣,量子世界現在也有了科學價值很高的對稱性體現。美國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的理論學家安娜·瑪麗亞·雷伊和實驗學者葉軍(音譯)觀察到了原子的磁性性質——原子核自旋存在對稱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 科學家觀察到金屬磁體中最大原子位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英國科學家在金屬磁體熱膨脹中觀察到最大原子位移,此一發現將在高效傳感器、製冷劑等未來新材料的研發中發揮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材料在磁場中都會發生微小形變。英國劍橋大學的阿勒桑德·巴克扎及其合作者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發現,一種含錳的磁性材料CoMnSi,兩個鄰近原子之間的位移達到2%,這是迄今為止在金屬磁體中發現的最大位移距離。
  • 科學家首次直接檢測到分子內氫鍵!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宇宙中的元素組成。其中,氫(H)佔宇宙所有可見質量的75%,甚至超過90%的宇宙組成為H原子。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MIT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原子氣體具有強磁性
  • 以首次直接觀察到納米光晶體內光的動態
    以色列理工大學近日表示,艾杜·卡米內爾教授及其團隊在量子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出能記錄光流的量子顯微鏡,並利用它直接觀察束縛在光晶體內的光。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卡米內爾說,他們研發出的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是全球最先進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用它可將不同波長的光源以不同角度照亮任何納米材料樣品,並繪製樣品中光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小組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王康鵬博士表示,這是他們首次真實觀察到光束縛在納米材料中的動態,而非依靠計算機模擬。
  • 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抗癌藥與DNA作用—新聞—科學網
    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觀察到了進入癌細胞DNA中的抗癌藥物的作用情況。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化學反應過渡態的形成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化學鍵和成鍵過程的認識都來自理論和公式計算,不過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現在直接從實驗中觀測它們已經成為了可能。在2013年,科學家們已經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看到了共價鍵的結構(更多閱讀:用原子力顯微鏡看見納米石墨烯的合成)。
  • 不用顯微鏡,靠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
    人類的肉眼能直接觀察到原子和原子核嗎?這是一個讀者的問題,他談到他眼前經常出現一些小黑點,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具有特異功能,可以直接看到原子或者原子核。顯微鏡下放大幾百倍可以觀察到人類精子,上圖為成像模擬圖然而答案是,不可能
  • 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極子的形成
    本文轉自【cnBeta.COM】;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並直接測量極子的形成。 極子是材料中原子晶格的扭曲,在幾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圍繞著一個移動的電子形成,然後迅速消失。
  • 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到極子的形成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並直接測量極子的形成。 極子是材料中原子晶格的扭曲,在幾...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並直接測量極子的形成。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這是人類首次看到了單個的原子,也是冷凍電鏡技術又一次革命性的發現(註:之前也有報導稱某些科學家團隊發現過某些原子級別的現象,但多被認為不夠清晰)。,比常見的塵埃還要小一些,實際上原子小到超乎想像,在我們出汗時從身上滴下的一滴汗水中,就含有大約5億億個原子,在如此之小的幅度內,想看到原子的樣子,當然是極其困難的。
  • 科學家在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一種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一種含鐵高溫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使其在長距離電力傳輸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
  • 東大等開發出顛覆常識的電子顯微鏡,無需強磁場直接觀察原子
    以前必須在有磁場的條件下才能觀察原子,而新開發的電子顯微鏡全球首次實現了原子的直接觀察,開發小組利用新顯微鏡詳細觀察到了具有磁特性的功能性材料(磁性材料)的原子。另外,還在其上部配備了最新的像差校正裝置(DELTA型集電極),能將電子束縮小到原子尺寸。電子顯微鏡是目前使用的所有顯微鏡中解析度最高的顯微鏡。不過,要想實現高解析度,原理上需要將待觀察的樣本放入非常強的磁場中進行觀察,受到磁場影響的磁性材料很難觀察到原子。磁性材料的開發正在迅速發展,實施原子水平的結構評價是今後開發材料的關鍵,因此長久以來全球都在期待解決這個最大的難題。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這是人類首次看到了單個的原子,也是冷凍電鏡技術又一次革命性的發現(註:之前也有報導稱某些科學家團隊發現過某些原子級別的現象,但多被認為不夠清晰)。中,就含有大約 5億億 個原子,在如此之小的幅度內,想看到原子的樣子,當然是極其困難的。
  • 苦尋200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原子的樣子!英德科學家拍到原子影像
    ,科學家們對原子的真實樣貌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如行星原子模型,原子云等等。 原子有多小,可能大多數朋友都沒有真切的概念,只是感覺它很小,比常見的塵埃還要小一些,實際上原子小到超乎想像,在我們出汗時從身上滴下的一滴汗水中,就含有大約5億億個原子,在如此之小的幅度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