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證明了聲音在完美流體中的擴散,物理學的又一突破

2020-12-05 老胡說科學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流體,並記錄了這種「完美流體」的聲音。聲音在流體中傳播的方式可以用來計算中子星和其他完美流體中的聲音和「量子摩擦」。對一些人來說,「完美流體」的聲音可能是森林小溪的輕拍聲,或者是水罐裡水的叮噹聲。對物理學家來說,完美流體指的是在量子力學定律允許的條件下,具有最小摩擦力或黏性的流體。這種完美的流體行為在自然界中是罕見的,但它被認為發生在中子星的核心和早期宇宙的液態等離子體中。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流體,並聆聽了聲波是如何通過流體傳播的。這段錄音是該小組通過一種被稱為費米子、由基本粒子精心控制的氣體發出的聲波的衰減產物。可以聽到的音高是特定頻率的氣體共振,就像撥弦一樣。

研究人員分析了通過這種氣體傳播的數千種聲波,以測量它的「聲音擴散」,也就是聲音在氣體中消散的速度,這直接與材料的黏性或內摩擦有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流體的聲音擴散是如此之低,以至於可以用一個「量子」摩擦量來描述,這個摩擦量由一個被稱為普朗克常數的自然常數和流體中單個費米子的質量給出。

這個基本值證實了強相互作用的費米子氣體是一種完美的流體,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首次證明了科學家能夠測量聲音在完美流體中的擴散。

科學家們現在可以用這種流體作為其他更複雜的完美流體的模型,來估計早期宇宙中等離子體的粘度,以及中子星中的量子摩擦——否則這些特性是無法計算的。科學家甚至可以大致預測它們發出的聲音。

「聽中子星的聲音是相當困難的,」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馬丁說。「但現在你可以在實驗室裡用原子模擬它,搖晃那道「原子湯」,聽聽它的聲音,就知道中子星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而中子星和研究小組的氣體在大小和聲音傳播速度上差別很大,根據一些粗略的計算,這顆恆星的共振頻率將與氣體的共振頻率相似,甚至可以聽到。

為了在實驗室中創造完美的流體,馬丁的團隊產生了一種具有強烈相互作用的費米子氣體,費米子是基本粒子,如電子、質子和中子,被認為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石。費米子的定義是它的自旋為半整數,這一特性阻止一個費米子與另一個附近的費米子自旋相同。這種排他性使得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結構具有多樣性。

研究人員說:「如果電子不是費米子,而是處於相同狀態的電子,那麼氫、氦以及所有的原子,還有我們自己,就會看起來一樣。」

費米子喜歡彼此分開。但當它們被製成具有強烈的相互作用時,它們就可以表現為具有極低粘度的完美流體。為了創造出如此完美的流體,研究人員首先使用了一個雷射系統來捕獲鋰-6原子氣體。

研究人員將雷射精確地配置成一個圍繞費米子氣體的光學盒。當費米子撞擊到盒子邊緣時,雷射器就會被調整回氣體中。同時,費米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被控制在量子力學允許的範圍內,所以在盒子裡,費米子必須在每次碰撞中相互碰撞。這使得費米子變成了完美的流體。

研究人員說:「我們必須製造出密度均勻的液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輕敲一邊,傾聽另一邊,並從中學習。」「要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們可以用這種看似自然的方式來使用聲音,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以完美的方式流動

研究小組通過簡單地改變光盒的一面牆壁的亮度,讓聲波通過特定頻率的流體產生類似聲音的振動。他們記錄了數千張流體的快照,每一個聲波都經過。最後,他們能夠觀察到液體的密度對每種聲波的反應。然後,他們尋找能在液體中產生共振或放大的聲音的頻率,類似於對著酒杯唱歌,並找到它破碎的頻率。

「共振的質量告訴我流體的黏性,或聲音的擴散率,」茨維爾萊因解釋說。「如果一種液體黏性很低,它就能產生非常強烈的聲波,而且聲音很大。如果它是一種黏性很強的流體,那麼它就沒有任何好的共振。」

從他們的數據中,研究人員觀察到液體中有清晰的共振,特別是在低頻時。根據這些共振的分布,他們計算出了流體的聲音擴散。他們發現,這個值也可以通過普朗克常數和氣體中平均費米子的質量非常簡單地計算出來。

這告訴研究人員,這種氣體是一種完美的流體,它的聲音擴散是在量子力學可能設定的最低限度。除了使用這些結果來估計在更奇異的物質(如中子星)中的量子摩擦,這些結果還有助於理解某些物質如何表現出完美的超導流。這直接與材料的電阻有關,通過計算氣體的最低阻力是多少,我們知道了電子在材料中會發生什麼,以及如何讓電子以完美的方式流動。

相關焦點

  • 物理學的新突破,完美流體被創造出來,它對了解中子星有很大作用
    然而,這一理論變成了現實,完美流體被創造出來了,這是物理學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完美流體誕生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該流體具有量子力學定律所允許的最低粘度,即流體共振頻率的上升傾斜,同時物理學家第一次記錄了聲波在完美的流體中傳播的過程。
  • MIT研究人員捕捉到了 "完美流體"狀的聲音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記錄了 "完美流體"狀態的聲音。這種聲音很重要,因為所謂的 "完美流體"的聲音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研究中子星和其他強相互作用流體的粘度。在物理學中,完美流動指的是量子力學定律所允許的以最小的摩擦力或粘度流動的流體。
  • 物理學家記錄「完美」流體之聲
    研究人員分析了涉及費米子氣體的數千種聲波,以測定它的「聲音擴散」(即聲音在氣體中消散的速度,與材料的粘性或內摩擦直接相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流體的聲音消散速度非常之低,甚至可以用單個「量子摩擦量」來進行描述。量子摩擦量是由普朗克常數和流體中單個費米子質量確定的參數。
  • 「完美流動」的聲音是怎樣的?物理學家有了記錄
    研究人員分析了涉及費米子氣體的數千種聲波,以測定它的「聲音擴散」(即聲音在氣體中消散的速度,與材料的粘性或內摩擦直接相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流體的聲音消散速度非常之低,甚至可以用單個「量子摩擦量」來進行描述。量子摩擦量是由普朗克常數和流體中單個費米子質量確定的參數。
  • 超流體模擬中子星聲音
    圖片來源:Christine Daniloff/MIT沒有人能聽到中子星發出的聲音,但科學家可能已經創造出了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辦法。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Zwierlein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一種被稱為完美流體的超流體(一種摩擦力最小的氣體)來傾聽聲音。雖然條件完全不同,但Zwierlein表示,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計算中子星內部的共振頻率。
  • 重磅突破!首次證明:長達70年的,流體湍流理論!
    兩項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首次證明了已有70年歷史的湍流理論。這些研究證實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理論,即大渦是由二維流體流動中的湍流形成。在二維流體流動中,大渦是由明顯的小渦混沌形成。從半導體中的電子到肥皂泡表面,再到氣旋等大氣現象,在各種系統中都可以觀察到被限制在二維中流動的流體。在這種二維流中,一個常見的觀察特徵是,流體從典型湍流的混沌旋渦運動開始。
  • 《科學》首次證明:量子物理學中,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
    自然界許多現象在動態演化中證明了對稱性,這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一個系統的內在機制。然而,在量子物理學中,這些對稱性並不總是能得到。在超冷鋰原子的實驗室實驗中,海德堡大學量子動力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在經典物理學中,理想氣體的能量與施加壓力成正比。
  • 顛覆物理學的「負質量」流體究竟是怎麼回事?| 勘誤正源
    撰文 Sabine Hossenfelder (蘭克福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編譯 正恩(「原理」公眾號) 金莊維 最近,「負質量」流體又把物理學顛覆了一回:科學家觀測到「負質量」流體,徹底顛覆物理學 —— 《獨立報》(英國)
  • 例如大木星,數學家在扁平流體中徵服湍流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通過將流體擠壓到平板中,研究人員可以掌握湍流將能量輸送到體系中,而不把它吞掉的奇怪方式。20世紀6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克萊希南首次從納維-斯託克斯方程中發現了一種名為逆級聯效應的奇特效應,即扁平流體中的湍流將能量傳遞到更大尺度,而不是傳遞到更小尺度。最終這些二維系統將自己組織成巨大穩定的流體,比如漩渦或河流狀的噴射流。這些流動就像吸血鬼一樣,通過從湍流中吸取能量來供給自身。木星上的水平雲帶與二維流體類似。
  • 物理學重大突破:科學家兼投資人張首晟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這是繼上帝粒子、中微子、引力子後的又一裡程碑發現,意味著量子計算已成為可能。這一發現,驗證了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Ettore Majorana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現在的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張首晟將這一新發現稱為「天使粒子」,這一發現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 科學家首次確認聲音速度極限,約為空氣中傳播速度的105倍
    也就是說,聲音的傳播速度,取決於它們通過的介質是什麼。從中學物理課上我們就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約是 340 米 / 秒,而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則更快,比如在地球上已知的最堅硬的物質金剛石(鑽石)中,聲音的傳播速度能夠達到 18 千米 / 秒。但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並不知道,聲波在固體或液體傳播時,是否像光速一樣也存在速度上限。
  • 科學家首次確認聲音速度極限,約為空氣中傳播速度的 105 倍
    也就是說,聲音的傳播速度,取決於它們通過的介質是什麼。從中學物理課上我們就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約是 340 米 / 秒,而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則更快,比如在地球上已知的最堅硬的物質金剛石(鑽石)中,聲音的傳播速度能夠達到 18 千米 / 秒。
  • 沒錯,貓咪就是液態的,已經被科學家證明了!
    原標題:沒錯,貓咪就是液態的,已經被科學家證明了! 如今,「吸貓」變成了很多人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在辦公室你會看到一群圍繞在鼓勵師周圍的摸魚兩腳獸;在路上你會看到幾個追著小野貓揉的怪叔叔或怪阿姨;在家裡你就是那個天天鏟屎還被貓嫌棄的鏟屎官。
  • 病毒如何擴散?又如何保護自己?流體動力學可以給出解釋
    通過深入研究文獻,很明顯發現流體動力學幾乎與這場流行病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交叉。現在,科學家還不能完全理解這種細霧是如何在傳播病毒方面起作用的。如果僅僅是基於水滴可以到達一定距離的假設,這將對社會距離有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他們在論文中引用的一項研究表明,從噴嚏中排出的大液滴可能會移動6米或更多,因此2米可能不足以消除傳播的風險。
  • 量子物理學:激子——極化子物理中的問題用新方法解決了?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最近的研究解決了激子極化子物理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並開啟了該領域令人興奮的未來研究方向。EP表現出固有的手性或「手性」,研究人員用它來在激子 - 極化子量子流體中穩健地產生渦流。異常點和輕物質粒子!當共振在具有增益和損失的系統中重合時產生異常點,導致相應波函數的合併。顧名思義,EP具有違反直覺的行為,是近年來在光學,微波,等離子體,聲學和光機械等經典系統中進行深入研究的焦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官網2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5月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這一重磅科研發現,今日也被央視報導。
  • 醫學院劉靜教授課題組首次觀察到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
    清華新聞網6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劉靜教授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在液態金屬基礎研究中取得進展,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圖1)。
  • 人類首次在室溫下造出「液態光」!科學家在物質第五態上再突破
    近日,科學家們首次在室溫下製造出液態光,讓光像水一樣在某個物體周圍流動、彎曲和環繞。圖 | 藝術家對液態光的想像動畫此次突破由義大利CNR納米技術研究所和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 6 月 5 日的《自然·物理》上。該研究的成功實施為量子流體力學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也可能為室溫超導的實現方法以及新型電子元件提供靈感。
  • 崔琦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崔琦事跡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託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 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崔琦和斯託爾默在一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
  • 磁流體技術突破!索尼發2013家影新品
    磁流體技術突破!這項技術利用液態的磁流體代替傳統喇叭中傳統的阻尼器,可以讓揚聲器的體積更小,工作效率更高,並且擁有更加出色的音質。磁流體技術此前被少數高音喇叭單元採用過,但是由於結構上的問題,其壽命難以和傳統揚聲器媲美。因此磁流體揚聲器一直沒有實現大規模的普及。而索尼此次通過自主的專利技術,解決了磁流體揚聲器的壽命難題,實現了突破,因此才得以實現最終的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