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流體模擬中子星聲音

2020-12-11 今日科學

物理學家通過超流體發送聲波。圖片來源:Christine Daniloff/MIT

沒有人能聽到中子星發出的聲音,但科學家可能已經創造出了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Zwierlein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一種被稱為完美流體的超流體(一種摩擦力最小的氣體)來傾聽聲音。雖然條件完全不同,但Zwierlein表示,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計算中子星內部的共振頻率。

理論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核心含有由費米子組成的強相互作用物質,費米子是一種由被稱為自旋的量子特性定義的粒子。當費米子開始強烈相互作用時,它們表現得更像一種完美流體。

Zwierlein團隊開始利用行為類似費米子的鋰—6原子的氣體製造完美流體。這些原子被聚集在一個周圍有雷射壁的盒狀小空間中。研究人員隨後通過這種氣體發射了數千個頻率越來越高的聲波。振動只有在一個特定的頻率,即共振頻率時,才會在氣體中傳播。

Zwierlein說,共振質量顯示了流體的黏度,或者聲音的擴散率。「如果一種流體黏度很低,它就能產生強烈的聲波,如果以適當的頻率撞擊,聲音會非常大。如果它是一種黏度很大的液體,那麼就無法產生好的共振。」

通過研究氣體中的共振,Zwierlein團隊發現,該氣體具有量子力學所允許的最低黏度,這意味著它是一種完美流體。研究小組希望他們的流體可用來模擬其他更複雜的流體,比如中子星的核心。

「儘管天體物理環境非常不同,但實驗室量子系統的研究可以啟發我們如何改進中子星模型。」西班牙巴塞隆納空間科學研究所中子星研究專家Vanessa Graber說,「該實驗對於更好地理解中子星的相應行為非常重要。」

(文樂樂)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5756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MIT研究人員捕捉到了 "完美流體"狀的聲音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記錄了 "完美流體"狀態的聲音。這種聲音很重要,因為所謂的 "完美流體"的聲音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研究中子星和其他強相互作用流體的粘度。在物理學中,完美流動指的是量子力學定律所允許的以最小的摩擦力或粘度流動的流體。
  • 科學家首次證明了聲音在完美流體中的擴散,物理學的又一突破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一種完美的流體,並記錄了這種「完美流體」的聲音。聲音在流體中傳播的方式可以用來計算中子星和其他完美流體中的聲音和「量子摩擦」。對一些人來說,「完美流體」的聲音可能是森林小溪的輕拍聲,或者是水罐裡水的叮噹聲。對物理學家來說,完美流體指的是在量子力學定律允許的條件下,具有最小摩擦力或黏性的流體。這種完美的流體行為在自然界中是罕見的,但它被認為發生在中子星的核心和早期宇宙的液態等離子體中。
  • 物理學的新突破,完美流體被創造出來,它對了解中子星有很大作用
    什麼是流體?說到流體,可能你第一印象就是液體,其實流體包含了一系列的物質狀態,它具有不可被壓縮的性質、以及容器能決定它的展現形狀,比如氣體和等離子體也是屬於流體。然而,這一理論變成了現實,完美流體被創造出來了,這是物理學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完美流體誕生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該流體具有量子力學定律所允許的最低粘度,即流體共振頻率的上升傾斜,同時物理學家第一次記錄了聲波在完美的流體中傳播的過程。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中子星周圍壯觀景象
    「盒子裡的脈衝星」,對旋轉中子星(也被稱為脈衝星)的複雜高能環境有更詳細了解。該模型追蹤了中子星附近磁場和電場中帶電粒子的路徑,揭示了脈衝星如何以超精確的時間發射伽瑪射線和射電脈衝的行為。美國宇航局位於馬裡蘭綠帶的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和米蘭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加布裡埃萊·布蘭比拉(Gabriel Ele Brambilla)說:從1967年發現脈衝星時起,我們就開始努力了解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現在仍在努力研究。
  • 迷你黑洞,還是巨型中子星?
    物質的推動和重力的拉動之間形成平衡,使行星和較小的恆星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太小了,不能變成黑洞,它最終會變成白矮星。兩顆中子星碰撞的藝術概念圖Credit:Robin Dienel/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然而,流體靜力平衡也有它的極限。總有那麼一個臨界點,物質再也抵抗不住重力,這個極限值大約比2倍太陽質量還要大一點。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最快的毫秒級脈衝星,如代號為J1739-285的中子星,自轉速度達到每秒1122轉;已知最高轉速的中子星PSR0535-69,轉速高達每秒1968轉。中子星剛形成時,溫度可達10^12K,就是萬億開爾文,而太陽表面溫度才6000K,中心溫度才1500萬K。中子星溫度比太陽溫度高出上億倍。
  • 還是中子星嗎?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夸克星的證據
    夸克核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是在超級計算機上進行大規模的模擬,也無法確定中子星內部核心的狀態,不過芬蘭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他們認為,通過將粒子物理學的最新研究數據與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的測量結果相結合,有可能推斷出中子星內部物質的特徵。
  • 「雙子」,中子與中子星——漫談朗道與中子星
    徐仁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來源:《現代物理知識》 中子星因其極端物理環境而深受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學者們的青睞,其研究在這兩個領域均不可或缺。
  • 中子星碰撞會產生黑洞?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 中子星相撞會產生宇宙最強天體?科學家給出猜想
    如果這兩顆發生碰撞的中子星進行合併,合併後的對象能夠超出臨界限制,則可能產生一個黑洞。但是這個限制是什麼呢?《物理學評論快報》裡的一項新研究著手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小組對中子星的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這個臨界極限,不僅與兩顆恆星總質量有關,還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對於後者我們仍未完全了解。
  • 黑洞和中子星如何發光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推測從擁有黑洞和中子星(即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的天體發出的電磁輻射的起源。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種高能輻射(使中子星和黑洞發光)是由以幾乎光速運動的電子產生的,但是加速這些粒子的過程仍然是個謎。
  • 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核心塌縮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的爆炸性死亡,超新星是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之一,也是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從這些超新星探測到的引力波,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的天體物理。未來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設計得更靈敏,可能會探測到超新星(核心坍塌的超新星)可能是第一個在電磁光、中微子和引力波中同時觀測到的物體。
  • 中子星碰撞是否會產生黑洞?
    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也可能形成黑洞。如果它們合併到一個超出臨界限制的對象中,則應創建一個黑洞。但是那個限制到底是什麼?一項《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新研究試圖回答這個問題。該團隊對中子星合併進行了幾次計算機模擬,發現關鍵極限不僅與兩顆星的總質量有關。取而代之的是,結果取決於中子星的內部結構,這仍然是我們尚不完全了解的。
  • 研究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碰撞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見證了黑洞與其他黑洞的合併以及中子星與其他中子星的合併。而現在天文學家們現在正等待著黑洞與中子星合併的第一次探測——這樣的碰撞可能會產生關於恆星演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見證,這是迄今為止對引力如何運作的最佳觀測場景。
  • 中子星黑洞在星群中併合揭秘
    此次,德國海德堡大學天文學中心科學家曼紐·雅克·賽達發現,中子星和黑洞在緻密的恆星環境中併合將不會釋放兩者在孤立環境中併合所釋放的電磁輻射。研究者通過詳細模擬了一次「中子星—黑洞併合」,再將該模擬與銀河系和近域宇宙中對恆星簇的觀測結果相結合,結果最終顯示,這兩個大質量天體在緻密環境中併合所形成的系統,與孤立環境中形成的類似系統有所不同。
  • 中子星都是中子構成的麼?有沒有什麼依據呢?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中子星的構成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大致可以分為三層,核心部位壓力巨大,是由超子構成的。中間層是由自由中子構成的。表面由於中子會發生β衰變,衰變成電子、質子、中微子。因此,中子星並不是完全由中子構成,但絕大部分都是中子。不過即使是這樣,中子星也已經和多數天體有非常大的不同了,那這種不同是如何造成的呢?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恆星的演化。
  • 中子星碰撞後會灰飛煙滅還是形成黑洞?最新研究結果是形成磁星
    除了黑洞之外,它是最小、最密集的天體,所有的質子和電子都被自身引力壓在一起,形成中子並釋放出能量。由於中子之間的簡併壓力與引力產生抗衡,故而中子星不再繼續坍縮成黑洞。 有一些中子星具有非常強大的磁場,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磁星。磁星的磁場非常強大,可能比地球的磁層強大一萬億倍。磁場需要帶電粒子,中子星都是由中性的中子組成,如何產生這麼強大的磁場?
  • 黑洞和中子星撞擊,誰更勝一籌,等你來揭秘
    科學家們將對中子星碰撞時產生引力波的觀測與核理論聯繫起來,以闡明中子星的大小和本質。當談到中子星物理學時,大小很重要。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坍縮核心,它把物質緊密擠壓,使原子分裂,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中子。
  • 中子星為什麼會叫做「中子」星呢?
    中子星的構成    中子星之所以叫做中子星,原因就是中子星基本上是由中子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