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通過超流體發送聲波。圖片來源:Christine Daniloff/MIT
沒有人能聽到中子星發出的聲音,但科學家可能已經創造出了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rtin Zwierlein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一種被稱為完美流體的超流體(一種摩擦力最小的氣體)來傾聽聲音。雖然條件完全不同,但Zwierlein表示,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計算中子星內部的共振頻率。
理論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核心含有由費米子組成的強相互作用物質,費米子是一種由被稱為自旋的量子特性定義的粒子。當費米子開始強烈相互作用時,它們表現得更像一種完美流體。
Zwierlein團隊開始利用行為類似費米子的鋰—6原子的氣體製造完美流體。這些原子被聚集在一個周圍有雷射壁的盒狀小空間中。研究人員隨後通過這種氣體發射了數千個頻率越來越高的聲波。振動只有在一個特定的頻率,即共振頻率時,才會在氣體中傳播。
Zwierlein說,共振質量顯示了流體的黏度,或者聲音的擴散率。「如果一種流體黏度很低,它就能產生強烈的聲波,如果以適當的頻率撞擊,聲音會非常大。如果它是一種黏度很大的液體,那麼就無法產生好的共振。」
通過研究氣體中的共振,Zwierlein團隊發現,該氣體具有量子力學所允許的最低黏度,這意味著它是一種完美流體。研究小組希望他們的流體可用來模擬其他更複雜的流體,比如中子星的核心。
「儘管天體物理環境非常不同,但實驗室量子系統的研究可以啟發我們如何改進中子星模型。」西班牙巴塞隆納空間科學研究所中子星研究專家Vanessa Graber說,「該實驗對於更好地理解中子星的相應行為非常重要。」
(文樂樂)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5756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