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抗癌藥與DNA作用—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觀察到了進入癌細胞DNA中的抗癌藥物的作用情況。此前科學家們曾推測抗癌藥物是通過取代DNA中的胸腺嘧啶來抑制癌細胞繁殖,從而發揮抗腫瘤效果,但一直未能直接觀察到進入DNA中的抗癌藥物。

此次,大阪大學的研發小組利用能逐個識別DNA鹼基分子的單分子量子測序儀,直接觀察到了DNA中的核酸類似物型抗癌藥,同時還成功確定了鹼基序列。此舉有望查明抗癌藥進入DNA中並改變DNA功能的機制,從而開發出新型抗癌藥。

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布在英國科學雜誌《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獲重要進展,首次在超快雷射器中產生並觀察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近日,英國科學家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的形成。這一次,Shankar Balasubramanian帶領的團隊聯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該標記能夠附著在人體活細胞中的G4上,這使他們首次觀察到該結構的形成方式及其在活細胞中的作用。該研究於7月20日發表在《自然化學》上。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據《自然》報導,兩個實驗室5月底報告的這一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作為繪製蛋白質3D形狀的主要工具的地位。 「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是肯定的。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突破了,這是最後的解析度屏障。」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武夷山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33年前,我首次在《中國科學報》發表題為「促進科技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的短文,從此與《中國科學報》結緣。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2021-01-11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首次直接在大塊材料內觀察到原子擴散
    核心提示:美國能源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直接在大塊材料的內部觀察到原子的擴散現象
  •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磁斯格明子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馬明霞 夏靜)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悉,由該校、清華大學、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等單位組成的國際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直接觀測到了磁性薄膜中的斯格明子霍爾效應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新聞—科學網
    傅其棟(左)、 葉芳偉 (中)、王鵬在交流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範疇 葉芳偉課題組首次發現了莫爾晶格這類準周期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研究人員發現,在絕大部分莫爾角度(此時莫爾晶格呈現「不可約」相)下,激發莫爾晶格中的空間光孤子所需的閾值功率幾近為零。這是由於莫爾晶格中存在著大量平帶(這些帶並不會引起衍射效應),只有極高階能帶才具有非零曲率所致。因此,莫爾晶格為極低功率條件下光孤子的激發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平臺,為光孤子走向實際應用突破了功率條件上的限制。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他們觀察到,有生物礦物外骨骼的切葉蟻工蟻在遇到體型更大的巨首芭切葉蟻兵蟻時,存活的可能性比沒有這種外骨骼的工蟻更大。此外,這種盔甲還有助於保護它們不被金龜子綠僵菌等致病真菌感染。 作者表示,在一種研究較為透徹的昆蟲物種中發現這種盔甲,說明它比之前認為的更加普遍。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黑猩猩捕食陸龜
    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的一篇動物行為研究論文,科學家報告了迄今已知的首次發現黑猩猩捕食折背龜的情況。        黑猩猩屬靈長目人科動物,人類的祖先與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約500萬至600萬年前分家,走上各自獨立的演化道路。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不對稱梨形原子核
    據《科學現場》在線版及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觀察到部分原子核能呈現出不對稱的梨形。新發現可能導致科學家找到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現象,並有助於解答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的不對稱性問題。該研究成果發表在5月9日的《自然》雜誌上。 原子核的形狀,應由它所含核子數量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決定。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該成果有可能在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時間晶體在不同條件下會自動保持完整-相干性,而如何保持相干性,是量子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點。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時間晶體」的相互作用
    阿爾託大學的「旋轉冰箱」 《自然•材料學》雜誌8月17日發文稱,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芬蘭阿爾託大學等,藉助罕見的同位素氦-3,首次觀測到了新物質相
  • 科學家首次真實觀察到了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柳葉刀肝吸蟲引導螞蟻爬到葉片頂端,一直呆到第二天早晨。「殭屍螞蟻」顎部緊扣草葉尖,它們在清晨時分很容易被掠食者捕殺。它們很可能在這個位置被吞食,之後潛伏在螞蟻體內的柳葉刀肝吸蟲將進入一個更大的宿主體,並在那裡繁殖後代。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這種寄生蟲如何與螞蟻大腦相互影響,他們首次相機拍攝到這種可怕的殭屍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