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磁斯格明子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馬明霞 夏靜)記者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悉,由該校、清華大學、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等單位組成的國際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直接觀測到了磁性薄膜中的斯格明子霍爾效應,並揭示了其與傳統電荷霍爾效應的相似性。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物理學》。

磁性斯格明子是一種具有準粒子特性的拓撲自旋構形,可存在於具有螺旋交換作用的磁體中。理論預言電流驅動的磁性斯格明子會表現出霍爾效應的動力學行為,但實驗上還未能觀察到該現象。

研究人員採用微磁學模擬以及磁光克爾顯微鏡成像技術,在室溫下成功地觀測到了拓撲電荷的霍爾效應。與傳統電荷在磁場中的霍爾效應類似,該研究表明由於受到拓撲馬格納斯力的影響,拓撲電荷會聚集在樣品的側邊,從而展示出宏觀的斯格明子霍爾效應。

與中心反演對稱破缺的手性塊體材料不同的是,此結果是利用界面的反演對稱性破缺,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在非磁性重金屬/超薄鐵磁體/絕緣體異質結這一低維人工磁性系統中實現的。研究人員表示,斯格明子霍爾效應的成功觀察將會為這個新興領域創造新的契機。

《中國科學報》 (2016-09-2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利用射電觀測發現褐矮星—新聞—科學網
    歐洲低頻率陣列(LOFAR)射電望遠鏡、雙子星天文臺和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望遠鏡(IRTF)合作,首次利用其無線電波長發射直接發現了一顆冷棕矮星這個結果不僅為未來發現褐矮星鋪平了道路,而且邁出了將射電天文學應用到系外行星領域的重要一步。 天文學家第一次利用這些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並描述了一顆冷褐矮星的特徵。這顆被命名為BDR J1750+3809的星體,是第一個通過無線電觀測發現的亞恆星——迄今為止,褐矮星已經在大規模的紅外和光學探測中被發現。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獲重要進展,首次在超快雷射器中產生並觀察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港中大(深圳)研究人員首次觀測到磁斯格明子霍爾效應
    「實驗觀察到的斯格明子霍爾效應與理論預言的理想材料中的斯格明子霍爾效應未完全吻合,這表明斯格明子的動力學行為可能受到了真實材料中缺陷的影響。這項研究成果加深了我們對斯格明子動力學行為的理解,對今後基於斯格明子的設備的研發將起到指導作用。」      該論文是周豔教授團隊在斯格明子物理及應用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周豔教授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其他一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
  • 甲烷溫室效應獲實驗室外觀測證實—新聞—科學網
  •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央廣網發 大連化物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14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成果將刊登《自然》雜誌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早在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對通電的導體加上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發生偏轉,在導體的縱向方向產生電壓,這個電磁現象就是「霍爾效應」。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主要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而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理解量子效應在原子與分子碰撞中的作用是理解能量傳遞以及化學反應過程的根本。而量子效應在低溫下能夠更好的保存,因此低溫條件下對碰撞結果的影響會更加顯著。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Science, 6494, 626-630, 2020)。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科學家首次發現莫爾角調節下的空間光孤子—新聞—科學網
    傅其棟(左)、 葉芳偉 (中)、王鵬在交流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葉芳偉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將莫爾晶格的研究推進到非線性光學範疇光孤子是指非線性效應平衡光的散開效應,從而在演化過程中始終保持波形不變的一束光或一個光脈衝。與經典粒子一樣,光孤子之間也可以發生碰撞,並能呈現出一切可能的碰撞形式:彈性碰撞、完全非彈性碰撞、碰撞後湮滅或分裂等。光孤子具有的粒子性使其在攜帶光信息、實現光控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光孤子一直是非線性光學領域最為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 科學家首次成功製備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奕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新聞—科學網
    人類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觀測到準周期振蕩,但該現象的起因一直不明了。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論模型有兩種:物質落向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不穩,導致X射線輻射出現振蕩;靠近黑洞的冕狀X射線輻射區發生振蕩或進動,導致準周期振蕩產生。 研究準周期振蕩需要藉助X射線衛星,但以往的衛星觀測大多集中在30千電子伏特以下的能區,不能充分檢驗相關理論模型。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超子的整體極化效應
    最近,由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者在內的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STAR國際合作組,在重離子碰撞中首次觀測到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視頻庫視頻: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聯播】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