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研究所學者吳建達對多磁子弦激發態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8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李政道研究所學者吳建達研究團隊與德國的Bella Lake教授領導的中子散射實驗團隊合作在物理學頂尖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以 「Dispersions of many-body Bethe strings」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835-7】

此項研究通過對準一維反鐵磁材料SrCo2V2O8在強縱向磁場中的中子散射實驗,詳細揭示了對應於自旋1/2的反鐵磁海森堡-伊辛鏈的各類多體激發,特別是系統中新穎的多磁子弦激發態在布裡淵區的譜分布及其磁場依賴行為。實驗得到的低能分數激發以及弦激發態的特徵能量、散射強度及譜線寬度與精確的代數貝特擬設(algebraic Bethe ansatz)的計算結果達到驚人的吻合。這樣的吻合不僅僅只是在低能的區域,更是擴展到了從中能到高能的廣闊區域,這既展示了在強關聯領域裡實驗及理論研究間精誠合作的一次罕見成功,同時也顯示了量子多體系統所蘊含的極其豐富的物理。考慮到實驗材料實際為弱鏈間耦合的三維量子磁性材料,故系統的可積性質已經破壞,但是來自一維量子可積系統的嚴格代數貝特擬設解所獲得各類多體動力學激發及其譜權重仍然和實驗結果高度吻合,這意味著一維可積系統中能被嚴格理解的各類多體激發可以被有效地推廣到超越一維的弱鏈間耦合情形,從而為嚴格理解超越一維的量子磁性系統鋪就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打開了研究量子多體磁性系統的廣闊空間。

圖一:a)SrCo2V2O8的晶體結構;b) SrCo2V2O8在沿c軸縱向磁場下的物理相圖;c)各相對應的基態的自旋位形示意圖。

 

圖二:a、b)對於縱向磁場在6T及9T時非彈性中子自旋散射譜在能量及沿c軸的轉移動量上的非彈性散射譜強度投影圖;c、d)代數貝特擬設在相應的磁化強度時的自旋動力學譜的理論計算結果,動力學譜強度分布亦投影到了能量及一維動量平面上。由於材料沿c軸的四重周期結構,布裡淵區的摺疊已經計入理論結果。可以看到,理論結果和實驗結果達到高度的吻合。


圖三:沿著確定轉移動量的代數貝特擬設的解析結果與實驗數據的比較。斷黑線為不包括弦激發態時的理論結果,實紅線為包含了弦激發態時的理論結果,數據點為非彈性中子實驗測量數據。實驗結果與包含了弦激發態貢獻的理論結果無論是在譜峰的位置與寬度還是譜的強度分布上都達到了驚人的吻合。這意味著所測量的材料確實能被一維自旋1/2反鐵磁海森堡-伊辛模型所精確描述;也意味著從這一維可積系統得到的各類多體激發態具有很強的魯棒性,依然能在弱鏈間耦合的量子磁性系統的動力學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此研究項目執行人為:李政道學者吳建達以及德國柏林亥姆霍茲中心Anup K. Bera博士和Bella Lake教授;通訊作者為:李政道學者吳建達、Anup K. Bera博士、Bella Lake教授、與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楊望博士。

在該合作研究中李政道學者吳建達得到了上海人才計劃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835-7

相關焦點

  • 李政道研究所吳建達團隊在準一維材料的量子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學者吳建達的理論團隊與中國人民大學於偉強教授的核磁共振實驗團隊共同合作,在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以「Quantum Criticality of the Ising-like Screw Chain Antiferromagnet SrCo2V2O8 in a Transverse Magnetic
  •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在上海啟動建設 打造世界知名原始創新策源地
    上海交大供圖  李政道本人為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啟動建設發來賀信,並表示,「我深信建設一個國際化的頂級基礎科學研究所定將大幅提升祖國的科技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預祝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開工一切順利,期盼研究所建成後在張江科學城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為上海早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重要支撐。」
  • 上海市長應勇視察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李政道研究所建設
    李政道研究所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和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市領導來到研究所項目工地,察看建設進展,聽取人才團隊、科學研究等方面情況,關切詢問還有什麼需要推動解決的問題。應勇指出,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聚焦重點領域,找準目標定位,明確發展路徑,集中力量攻堅突破。
  • 李政道研究所召開2018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
    10月18-19日,李政道研究所2018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此次會議旨在加強李政道研究所與國際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借鑑全球優秀研究所和大學的先進經驗,為李政道研究所提供學術評估和戰略性諮詢,支持李政道研究所的建設與發展。
  • 大咖雲集 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交大舉行
    10月31日至11月2日,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們圍繞科學前沿問題碰撞智慧火花。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理事會理事長林忠欽今天上午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了物理與天文學等基礎學科,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前沿成果,實現了學校相關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國內外對於分子的研究有長足發展,在信息處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包括對分子的束縛和冷卻,分子的量子信息高質量讀出,大量分子之間量子糾纏的探索,以及高精度的分子測譜等。真空中束縛的單個分子尺度的研究也急速發展,有從兩個束縛原子生成單個分子,單分子與單原子相互作用等重要進展。
  • 李政道研究所舉行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
    6月12日,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在閔行校區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本次講壇邀請希伯來大學前校長、榮譽退休教授、愛因斯坦檔案學術委員會主席Hanoch Gutfreund擔任主講嘉賓。本次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解放日報·上觀與李政道圖書館共同舉辦,由我校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粒子分部副主任何紅建主持。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十三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
    實驗的開展將培養一支國際領先的科研團隊,使我國的粒子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並帶動國內諸如新型建築、化工工業、特種材料、特種分析測試儀器、光敏探測、微電子等相關高科技企業的核心技術創新,為實現科技強國戰略做出重要貢獻。
  •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李政道研究所預計明年1月結構封頂 8月竣工
    瞄準世界頂級學術機構,李政道研究所自2016年底掛牌成立以來,正在人才隊伍、科學研究及基礎建設方面發力狂奔。未來,這裡將成為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年才俊歷練地。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激發態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全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組採用自組裝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結構的一維、二維、三維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這些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對於其應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韓克利研究團隊採用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結構二維環狀超分子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維爾切克:做科研離不開家庭的滋養
    東方網記者解敏10月30日報導:在今天開幕的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上,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分享了他對人才培養、科研機構如何開展高質量研究的觀點。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  李政道研究所是在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呼籲下開始籌建的。2016年底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該所參照丹麥玻爾研究院、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設,引入全球頂尖的科學家。
  •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
    第一屆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物理暑期學校將於2020年7月6-11日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採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向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介紹粒子物理研究的現狀和前沿、展望粒子物理的未來。
  • 北冰洋碳循環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訊 日前,《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發表了由美國德拉瓦大學一研究團隊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祁第、陳立奇、高眾勇等人合作撰寫的論文《Sea-ice loss amplifies summertime decadal CO2 increase in the
  • Σ*重子激發態取得新進展
    近代物理所高能核物理組研究人員運用有效拉氏量方法和共振態模型,在Λp->ΛpΠ0散射過程中加入了一個可能的重子激發態Σ*(1380)的貢獻,成功解釋了該散射過程的閾值增強現象
  • 化學所在一氧化碳真空紫外光解離的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另一方面,CO的光吸收和光解離還被認為是造成太陽系中C、O同位素異常分布的直接原因,從分子層面理解這一現象形成的機制對於研究太陽系的演化歷史以及行星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量的光譜學研究已經證明稀有同位素取代(13C、17O和18O)會顯著影響CO分子吸收譜線的位置和強度以及光解離效率等;而對於同位素取代會對解離產物的量子態布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還不清楚,而這是理解C、O同位素在太陽系中異常分布的最重要參數之一。
  • 中科大量子測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月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日前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相關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