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研究所所長維爾切克:做科研離不開家庭的滋養

2021-01-21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解敏10月30日報導:在今天開幕的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上,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分享了他對人才培養、科研機構如何開展高質量研究的觀點。

2018年浦江創新論壇開幕式

  李政道研究所是在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呼籲下開始籌建的。2016年底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該所參照丹麥玻爾研究院、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設,引入全球頂尖的科學家。2017年9月,弗蘭克·維爾切克獲聘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維爾切克是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因在夸克粒子理論方面取得的成就,200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李政道研究所在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室天體物理、拓撲超導量子計算三方面開展研究。

  維爾切克認為做科學,離不開來自家庭的滋養,以自己為例,維爾切克回憶,自己的童年父母在他的成長生涯當中不僅鼓勵他玩玩具,而且鼓勵他閱讀書籍。科研工作是一個長期的投資,你很難預測什麼時候能取得成果和成就,因此需要從一開始就給年輕人提供滋養。

  對於如何打造世界領先的研究機構?維爾切克認為,一個優秀實驗室的建立首先要把好的人才聚攏在一起,這些人才之間最好是優勢互補的。每一項科研工作可能需要花很多年時間才能產出,應該讓科學家只負責關於科學的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

  維爾切克介紹,電晶體的發明,源自于貝爾實驗室把電子領域、材料領域的專家聚集在一起。在這個實驗室裡實現了跨領域的合作,並通過合作來賦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電晶體的發明不僅僅對於電話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於日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貝爾實驗室的成功源自於有合適的人、對任務有明確的認識和良好的科研環境環境。

  IBM的實驗室為大家在計算機領域帶來很多的創新。這個實驗室一開始是在大學的環境裡打造出來的,但最終成為了一家成功的企業,重塑了整個計算機行業,有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參與其中,影響力甚至超過微軟、facebook。這個實驗室本身的創新為現在的計算機行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談到自己所在的李政道研究所,維爾切克表示,目前它已經成為了浦東科學城項目的一部分,他吸取了哥倫比亞大學和劍橋大學在建造實驗室方面的一些靈感,希望能把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合作模式複製到上海。據了解,目前李政道研究所已邀請17位國際頂尖的物理和天文學家,組成研究所國際諮詢委員會。

 

相關焦點

  •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在上海啟動建設 打造世界知名原始創新策源地
    李政道研究所由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呼籲建設,於2016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研究所以丹麥玻爾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藍本,聚焦粒子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物理與應用技術等領域,旨在提升中國在基礎物理及相關前沿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效果圖。
  • ...拓扑打開量子力學二次革命-李政道,量子,電荷,弗蘭克·維爾切克...
    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  東方網記者解敏9月27日報導: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Wilczek)受聘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維爾切克今天在上海市科協第十五屆學術年會上表示,李政道是非常優秀的華裔科學家,也是他個人的好朋友。能夠出任李政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是獲得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和認可,希望今後能把李政道的優秀精神傳承下去。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雲做客第150期大師講壇
    5月14日晚,大師講壇迎來第150期活動,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給廣大師生與全球網友帶來了「第三類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 Anyons)的科普報告。本次大師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教授主持。
  • 李政道研究所召開2018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
    10月18-19日,李政道研究所2018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此次會議旨在加強李政道研究所與國際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借鑑全球優秀研究所和大學的先進經驗,為李政道研究所提供學術評估和戰略性諮詢,支持李政道研究所的建設與發展。
  • 大咖雲集 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交大舉行
    10月31日至11月2日,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們圍繞科學前沿問題碰撞智慧火花。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理事會理事長林忠欽今天上午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了物理與天文學等基礎學科,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前沿成果,實現了學校相關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 上海市長應勇視察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李政道研究所建設
    李政道研究所:打造對標玻爾研究所的世界頂級科學研究機構 李政道研究所建設源於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建言,在中國建立對標玻爾研究所的世界頂級科學研究機構。在國家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政府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建設的李政道研究所在2016年11月掛牌成立。
  • 李政道研究所預計明年1月結構封頂 8月竣工
    ,李政道研究所正是其中的核心項目。作為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之一,這座全新科研機構9月即將完成「正負零」建設目標;明年1月結構封頂,8月竣工驗收。  瞄準世界頂級學術機構,李政道研究所自2016年底掛牌成立以來,正在人才隊伍、科學研究及基礎建設方面發力狂奔。未來,這裡將成為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年才俊歷練地。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十三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
    江門中微子實驗(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JUNO)合作組於2014年由中科院高能所發起成立,目前由來自17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77個高校與科研院所、600多位科研人員組成。
  • 李政道研究所舉行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
    6月12日,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在閔行校區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本次講壇邀請希伯來大學前校長、榮譽退休教授、愛因斯坦檔案學術委員會主席Hanoch Gutfreund擔任主講嘉賓。本次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解放日報·上觀與李政道圖書館共同舉辦,由我校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粒子分部副主任何紅建主持。
  • 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以「自旋(Spin)」為主題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科藝活動)28日如期開幕。今年剛過94歲生日的李政道是科藝理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他在信中寄語所有科藝愛好者們:「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 海軍某研究所所長汪浩——科研攻關愛啃「硬骨頭」
    原標題:海軍某研究所所長汪浩——科研攻關愛啃「硬骨頭」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海軍某研究所所長汪浩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的「創新創業好青年」,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海軍現役軍人。提起汪浩,不論是身邊朝夕相處的戰友同事,還是在一線經常打交道的工業部門領導,無不豎起大拇指:「這個所長有股子倔勁兒,性子剛、不服輸,科研攻關愛啃『硬骨頭』!」去年,一場紅藍實兵實彈對抗演習舉行前,急需3艘模擬主要作戰對手的水面靶船。面對這個時間緊、難度大的艱巨任務,許多軍地研製單位都不敢接手。「越是難啃的骨頭,啃起來越有滋味、越有價值。」
  • 李政道寄賀信寄語科藝愛好者:破除偏見和專業局限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以「自旋(Spin)」為主題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以下簡稱科藝活動)28日如期開幕。今年剛過94歲生日的李政道是科藝理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他在信中寄語所有科藝愛好者們:「穿梭在科學與藝術之中,用創意和技藝,讓抽象的科學概念,鮮活地悅動於眼前,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廣泛理解。」鼓勵科學與藝術工作者攜手共進、交融互通,破除偏見和專業的局限,在更廣闊的空間思考,以更堅實的臂膀來迎接未來的挑戰。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
    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今年的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這場特殊的展覽李政道寫來了賀信,上海交大新成立的這個中心也與他有關
    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今年的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紮根科研一線的院士——記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
    現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黨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我是1999年入黨」,作為一名有著將近20年黨齡的黨員,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吳一戎說:「我們這代人都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2012年我當選為十八大代表,今年又成為十九大代表,我感到責任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