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專場專題討論環節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五位諾獎得主與十餘位國內外頂級院士出席,聚焦信息與腦科學、量子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粒子物理等領域,這兩天李政道研究所大咖雲集。10月31日至11月2日,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們圍繞科學前沿問題碰撞智慧火花。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理事會理事長林忠欽今天上午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了物理與天文學等基礎學科,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前沿成果,實現了學校相關學科的跨越式發展。希望此次研討會能夠對李政道研究所未來的發展以及上海交大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張江李所實驗樓緊鑼密鼓建設的同時,李政道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也活躍推進。今天的會議無疑是李所近來的一場盛事。作為東道主,4場重要專場會議「派出」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李所副所長、量子研究部主任顧威教授,李所天文研究部賴東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粒子研究部主任何小剛教授,分別主持信息與腦科學、量子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專場,開展前言對話。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教授表示,會議中的三個專場是李政道研究所的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三大研究方向,而特別加設的信息與腦科學專場也是李所正在推動的跨領域研究。李所已引進了一批國際知名學者,隨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的加盟,也可實現跨領域的合作。希望能夠通過關注物理和人腦研究的融合,推動材料科學、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的發展。
圖說: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共邀請五位諾獎得主與十餘位國內外頂級院士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諾獎得主包括:波士頓大學謝爾頓·格拉肖(Sheldon Glashow)教授、加州理工學院巴裡·巴裡什(Barry Barish)教授、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教授,普林斯頓大學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教授,以及弗蘭克教授。
這是一場國際前沿的學術對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員課題組獼猴序列學習中原創的研究思路和實驗範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宇翱教授關於目前我國量子通信網絡骨架的基本框架和建設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教授從實驗物理視角分享發現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的歷程、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丁洪研究員課題組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強烈又清晰的證據等中國科研團隊前沿研究逐一呈現。而德國腦科學領域前沿實驗技術、美國量子材料物理研究、俄羅斯科學家關於微波宇宙學和X射線及SRG空間天文臺相關工作、英國團隊關於黑洞吸積盤和潮汐力拉扯方面的研究,等國際團隊研究亦通過會議向中國研究者展現。
圖說:李政道先生賀信
會議還特別設置聯合專場和公眾報告專場。會議期間共包含18場主題報告,諸位頂尖科學家對各自的前沿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包含發展歷史、現階段工作以及未來可能有所突破的方向等。若干專題討論環節,更為科學家們的自由交流,尤其是各領域間的交叉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平臺。對於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來說,此次會議的收穫除了前沿知識的汲取以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思路的啟迪以及理想信念的夯實。李政道研究所的青年科學家們表示:科研工作者既要有專注的心態,也要有開放的思路,這將是挑戰,更是樂趣。前輩們的樂觀和堅持,讓我們堅信,我們現在處於隨時都會有新發現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