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大師在交大

2020-11-17 中國青年報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朗克·維爾切克

人物小傳

弗朗克·維爾切克,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因在夸克粒子理論方面取得的成就,於200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研究涉及凝聚態物理、天體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多個領域。

「今年春天和夏天,美國、法國的科學家通過不同技術,獲得了『任意子』令人信服的觀察。我非常高興並願意與大家分享這些令人激動人心的、美麗的新進展。」上世紀80年代,維爾切克就提出「二維體系中存在第三類量子粒子」的理論,並且將之命名為「任意子」。40多年來的研究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維爾切克難掩興奮,期待這一突破將開啟對物質新狀態的研究,並可能有助於製造量子計算機。

掌握表達世界的語言

從微觀粒子到宏觀的宇宙,從極致的複雜到萬物規律,物理這門認知世界本質的科學常常顯得神秘而晦澀。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維爾切克似乎擁有足夠的智慧和技巧來掌握描述世界的語言。「幾個世紀以來,物理學一直在積累有關事物運行方式的知識,無論身邊的日常生活還是對比我們小時候的世界,許多概念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我們需要一種精確的語言來描述自然,那就是數學。」他說,「它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去創造新事物和回答基本的問題。要想很好地使用這門語言和新概念,需要極大的想像力和耐心的學習。」

不過除了數學,維爾切克對哲學與藝術也相當熱愛,他總能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羅素等哲學家的著作中獲得靈感,也懂得欣賞科學與世界之美。或許正因有了這些「語言」,維爾切克總是能用精妙、有趣的語言與人溝通,將複雜難懂的物理概念解釋得生動有趣。今年年初,當2020年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籠罩陰影時,維爾切克始終以積極樂觀保持自己的工作節奏,以科學家的熱情和「高能」橫掃陰霾——疫情期間他完成了一部新作《基本原理》,這本書如同一場令人著迷的科學冥想,從微小的亞原子到龐大的宇宙、生命誕生背後的奧秘等,維爾切克為讀者設置了許多「任意門」,推開任何一扇,都將迎來別樣風景。

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參照丹麥玻爾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設,著眼於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重要科學問題,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三個方向開展重大研究。維爾切克是李政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2017年任職以來為李所的科學、人才等多方面工作投入精力。「引力輻射場的研究停滯了幾十年,但現在它卻在井噴式發展,系外行星的情況也差不多,任何行星都可能如此,有些東西發展得很快,有些則比較慢,沒有一般的規則。」物理科學的發展如何推動,年輕的研究者如何找到合適的方向,維爾切克認為聰明的科學家不會無所事事,被動等待實驗突破,而是始終關注活躍領域,並且永遠不停止思考;另一方面,好奇心和毅力很有幫助,同時找到好的榜樣也很重要。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也將於明年4月「開門營業」

近日,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維爾切克再次「現身」。

他由衷地感慨:「雖然現在身不能至,但是遠程的方式讓我們的交流更方便了。快速發展的上海,正被不少科學家視為『第二故鄉』。期待疫情過後,我們能夠儘快恢復交流。」

論壇期間,維爾切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他為上海的創新吸引力欣喜萬分:「無論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還是上海大大小小的科學活動,都吸引了眾多諾獎得主和頂級科學家參與。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國際化的基礎研究本土機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位於張江的李所實驗樓效果圖

上海離「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

越來越近

「中國效率,上海速度,讓我們在這裡的發展非常迅速。」維爾切克告訴記者。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他擔任首任所長。雖然疫情發生後,他暫時不能來上海,但是「我的中國同事給我發了照片,今年張江科學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大樓已結構封頂了。真的很難想像,2018年我第一次到在這裡參加動工儀式時,看到的還只是荒地和雜草。」2021年上海交大125周年校慶之際,科學家們將正式進駐。

除了大樓建設這些有形的變化,越來越多國際知名學者正陸續加盟。10月26-28日,李政道研究所和上海交大物理學院共同主辦了2020年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國際研討會,500餘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研討。

「上海離目標——成為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一定會越來越近的。」維爾切克告訴記者。

「上海是一個偉大的城市,有著蓬勃的經濟和大型國際活動的歷史積澱,它已準備好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活動中心。」維爾切克對上海已有很深的感情,這些年的開放合作令他頗有感觸,他認為中國公眾對科學有著極大的興趣,有許多有才華人才和渴望學習的學生,他關心學術系統的建立和合理的科學生產力資源配置,也希望為年輕的研究者營造利於創新、專注科研的學術氛圍。

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需要耐心和運氣

成為集聚全球智慧的人才高地,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目標之一。維爾切克深知優秀人才的重要意義。

維爾切克也表示:「吸引最好的人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和運氣。研究所的建設速度非常快,但更多硬體之下看不見的東西,才是一家國際化科研機構的魅力所在。在研究所的創建和發展方面,政府和上海交大給了我們很大支持。」

他眼中的李政道研究所,已經非常國際化:「它的運行機制和模式與我所了解的任何一家中國的傳統機構都不一樣。」不過,維爾切克坦言,要保持並優化這種「不一樣」,仍面臨諸多挑戰。「科學研究需要的是開放、包容以及相對透明的環境,隨著國際化人才越來越多,研究所是否能營造足夠包容的氛圍,能有效彌合各個國家、各個領域學者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些都需要迫切解決。」他表示,「上海是一個在這方面做得不錯的城市,我們正在從與我們交流的國際學者的反饋中不斷學習。」

科學家應該在還沒有成熟的新生領域進行探索

這位早年關注粒子物理,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現在對腦科學越來越感興趣。他說:「我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人的思維究竟是如何運行的。如今我強烈地認為,認識人腦的機制將帶來信息科學發展的新路徑。」「腦科學與物理原本是看似不相干的兩個領域,現在的交叉越來越多。我認為,理解人腦機制,對於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的發展將產生巨大推動。」維爾切克告訴記者,「科學家應該在還沒有成熟的新生領域進行探索,並且推動這些新興領域不斷走向成熟。這也是我認為李政道研究所應該做的事。就像20世紀初,誰也不知道量子物理會有什麼實際運用,但它確實是計算機及信息產業發展的必要基礎。」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在上海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作視頻致辭。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發熱烈反響。觀看了習近平主席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視頻致辭,服務外國人來華工作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同樣感觸良多。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相關焦點

  • 科學松鼠會質疑上海交大引進諾獎獲得者
    第1頁: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第2頁:不討論細節問題的物理就是耍流氓 第3頁:DNA不知何處來之生物學拍案驚奇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去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12
  • 諾獎大師在交大 | 弗朗克·維爾切克:用精妙的語言打開龐雜的世界!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朗克論壇期間,維爾切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他為上海的創新吸引力欣喜萬分:「無論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還是上海大大小小的科學活動,都吸引了眾多諾獎得主和頂級科學家參與。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國際化的基礎研究本土機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 諾獎得主維爾切克做客上海交大大師講壇 科普量子粒子呼籲疫情期...
    圖說:上海交大大師講壇雲開講 李政道研究所供圖(下同)在微觀量子的世界,也可以用類似結繩計數的方法來記錄及操控量子信息。昨晚,第150期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維爾切克教授在線做客,他通過大量的圖片與通俗的概念向大家講述任意子的「前世今生」。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
  • 中國3大黑科技,是中國諾獎搖籃,正在悄悄向諾獎發起衝刺
    世界上研究中微子的大神很多的,其中因為中微子而獲得諾獎的也不少,比如日本人就曾憑藉發現中微子的兩種振蕩模式而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而我們中國對於中微子的研究的投入也非常大,為了探測中微子,我們中國在大亞灣核電站修建了一個實驗室,並打造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大亞灣的中微子探測器。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在目前這個階段,工業時代形成的科學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科學範式與諾獎設立之初已有很大不同。近年來,很多諾獎的成果都位於多學科交叉點之上,反映了當前科學發展的趨勢。王博認同郭鐵成的理念。「從科研體量和科研方式來說,現代科學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時候取得突破需要團隊作戰。現代重大科學成果需要的是群星璀璨,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仍處在大師輩出的年代。」王博說。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田忌賽馬報志願,收穫賽清北;上海交大聚大師,飛速打造致遠學院
    主要從事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曾先後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世界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物理獎等多個國內外重要科技獎項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北京交大教授王元豐:諾獎已經過時!認真看了內容,非常有道理
    這兩天,諾獎的消息充斥著整個網絡,美國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成為今年諾獎最大贏家。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所謂的「公知」藉此攻擊我國,認為我國科研能力低下,科學體制不行,甚至嚴重到教育和人種,真的是惡毒至極。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他直接指責,以蒙塔尼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對於蒙塔尼的研究工作,饒毅在文中言辭激烈,「他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記者 朱琨 王燦 文 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核心提示 | 如果這兩天,你在河南高校內撞見一個笑容可親、氣度儒雅的高個子老人,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  22日晚從西安飛來,崔琦與太太馬不停蹄,把遊子回鄉的行程「密密織」。
  • 他是大師們的老師,美國曾發三道軍令攔截他,世界欠他一個諾獎
    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安德森正是在趙忠堯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正電子徑跡才獲得諾獎的。可以說世界欠趙忠堯一個諾貝爾獎。1931年趙忠堯學成回國後,在清華大學開設了中國首個核物理課程。他更有一個外號叫「大師們的老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後來原子能事業方面的頂尖人才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等人都曾經受業於趙忠堯,就連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也不例外。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30多位諾獎獲得者和院士將齊聚煙臺
    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如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30多位醫科大學校長、醫院院長和健康領域的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參加12月3—4日在煙臺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何兆武:少點諾獎情結,多些牛頓創新
    難怪這兩天網上流傳著一張諾獎得主和高校歸屬統計表,美國哈佛大學以158人得獎勇冠全球,英國劍橋大學以118人得獎位居榜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107人得獎摘得探花。得獎人數排名前30的高校,諾獎得主均達25名。館主了解到,自1901年諾獎開頒以來,將近900名人文和科學巨匠登頂戴冠。
  • 諾獎黃金周來了
    7日的化學獎,一起與讀者朋友共度 「諾獎黃金周」。拉斯克獎始於1946年,每年授予在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因其很多獲獎者此後會獲得諾貝爾獎,因此被譽為 「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的這一決定,被認為是「諾獎風向標」今年不再指向了(詳見:2020年拉斯克獎停發,「諾獎風向標」 不指風向了...)。因此,諾獎將如約到來的消息令人振奮。最近出爐的 「引文桂冠獎」,為諾獎發布做了一輪預熱。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