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朗克·維爾切克
人物小傳
弗朗克·維爾切克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因在夸克粒子理論方面取得的成就,於200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研究涉及凝聚態物理、天體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多個領域。
「今年春天和夏天,美國、法國的科學家通過不同技術,獲得了『任意子』令人信服的觀察。我非常高興並願意與大家分享這些令人激動人心的、美麗的新進展。」上世紀80年代,維爾切克就提出「二維體系中存在第三類量子粒子」的理論,並且將之命名為「任意子」。40多年來的研究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維爾切克難掩興奮,期待這一突破將開啟對物質新狀態的研究,並可能有助於製造量子計算機。
掌握表達世界的語言
從微觀粒子到宏觀的宇宙,從極致的複雜到萬物規律,物理這門認知世界本質的科學常常顯得神秘而晦澀。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維爾切克似乎擁有足夠的智慧和技巧來掌握描述世界的語言。「幾個世紀以來,物理學一直在積累有關事物運行方式的知識,無論身邊的日常生活還是對比我們小時候的世界,許多概念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我們需要一種精確的語言來描述自然,那就是數學。」他說,「它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去創造新事物和回答基本的問題。要想很好地使用這門語言和新概念,需要極大的想像力和耐心的學習。」
不過除了數學,維爾切克對哲學與藝術也相當熱愛,他總能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羅素等哲學家的著作中獲得靈感,也懂得欣賞科學與世界之美。或許正因有了這些「語言」,維爾切克總是能用精妙、有趣的語言與人溝通,將複雜難懂的物理概念解釋得生動有趣。今年年初,當2020年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籠罩陰影時,維爾切克始終以積極樂觀保持自己的工作節奏,以科學家的熱情和「高能」橫掃陰霾——疫情期間他完成了一部新作《基本原理》,這本書如同一場令人著迷的科學冥想,從微小的亞原子到龐大的宇宙、生命誕生背後的奧秘等,維爾切克為讀者設置了許多「任意門」,推開任何一扇,都將迎來別樣風景。
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參照丹麥玻爾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設,著眼於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重要科學問題,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三個方向開展重大研究。維爾切克是李政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2017年任職以來為李所的科學、人才等多方面工作投入精力。「引力輻射場的研究停滯了幾十年,但現在它卻在井噴式發展,系外行星的情況也差不多,任何行星都可能如此,有些東西發展得很快,有些則比較慢,沒有一般的規則。」物理科學的發展如何推動,年輕的研究者如何找到合適的方向,維爾切克認為聰明的科學家不會無所事事,被動等待實驗突破,而是始終關注活躍領域,並且永遠不停止思考;另一方面,好奇心和毅力很有幫助,同時找到好的榜樣也很重要。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也將於明年4月「開門營業」
近日,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維爾切克再次「現身」。
他由衷地感慨:「雖然現在身不能至,但是遠程的方式讓我們的交流更方便了。快速發展的上海,正被不少科學家視為『第二故鄉』。期待疫情過後,我們能夠儘快恢復交流。」
論壇期間,維爾切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他為上海的創新吸引力欣喜萬分:「無論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還是上海大大小小的科學活動,都吸引了眾多諾獎得主和頂級科學家參與。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國際化的基礎研究本土機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位於張江的李所實驗樓效果圖
上海離「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
越來越近
「中國效率,上海速度,讓我們在這裡的發展非常迅速。」維爾切克告訴記者。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他擔任首任所長。雖然疫情發生後,他暫時不能來上海,但是「我的中國同事給我發了照片,今年張江科學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大樓已結構封頂了。真的很難想像,2018年我第一次到在這裡參加動工儀式時,看到的還只是荒地和雜草。」2021年上海交大125周年校慶之際,科學家們將正式進駐。
除了大樓建設這些有形的變化,越來越多國際知名學者正陸續加盟。10月26-28日,李政道研究所和上海交大物理學院共同主辦了2020年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國際研討會,500餘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研討。
「上海離目標——成為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一定會越來越近的。」維爾切克告訴記者。
「上海是一個偉大的城市,有著蓬勃的經濟和大型國際活動的歷史積澱,它已準備好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活動中心。」維爾切克對上海已有很深的感情,這些年的開放合作令他頗有感觸,他認為中國公眾對科學有著極大的興趣,有許多有才華人才和渴望學習的學生,他關心學術系統的建立和合理的科學生產力資源配置,也希望為年輕的研究者營造利於創新、專注科研的學術氛圍。
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需要耐心和運氣
成為集聚全球智慧的人才高地,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目標之一。維爾切克深知優秀人才的重要意義。
維爾切克也表示:「吸引最好的人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和運氣。研究所的建設速度非常快,但更多硬體之下看不見的東西,才是一家國際化科研機構的魅力所在。在研究所的創建和發展方面,政府和上海交大給了我們很大支持。」
他眼中的李政道研究所,已經非常國際化:「它的運行機制和模式與我所了解的任何一家中國的傳統機構都不一樣。」不過,維爾切克坦言,要保持並優化這種「不一樣」,仍面臨諸多挑戰。「科學研究需要的是開放、包容以及相對透明的環境,隨著國際化人才越來越多,研究所是否能營造足夠包容的氛圍,能有效彌合各個國家、各個領域學者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些都需要迫切解決。」他表示,「上海是一個在這方面做得不錯的城市,我們正在從與我們交流的國際學者的反饋中不斷學習。」
科學家應該在還沒有成熟的新生領域進行探索
這位早年關注粒子物理,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現在對腦科學越來越感興趣。他說:「我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人的思維究竟是如何運行的。如今我強烈地認為,認識人腦的機制將帶來信息科學發展的新路徑。」「腦科學與物理原本是看似不相干的兩個領域,現在的交叉越來越多。我認為,理解人腦機制,對於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的發展將產生巨大推動。」維爾切克告訴記者,「科學家應該在還沒有成熟的新生領域進行探索,並且推動這些新興領域不斷走向成熟。這也是我認為李政道研究所應該做的事。就像20世紀初,誰也不知道量子物理會有什麼實際運用,但它確實是計算機及信息產業發展的必要基礎。」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在上海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作視頻致辭。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發熱烈反響。觀看了習近平主席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視頻致辭,服務外國人來華工作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同樣感觸良多。
來源:李政道研究所
素材:新民晚報、文匯報 等
編輯:李欣慧
責任編輯:金雪、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