Σ*重子激發態取得新進展

2020-11-23 科學網

 

近代物理所高能核物理組研究人員運用有效拉氏量方法和共振態模型,在Λp->ΛpΠ0散射過程中加入了一個可能的重子激發態Σ*(1380)的貢獻,成功解釋了該散射過程的閾值增強現象(如圖所示)。這是首次提出可以通過Λp->ΛpΠ0散射過程研究該共振態。

強子,包括介子和重子,是能從物質中分離出來並已觀測到的具有內部結構的最小單元。強子內部的夸克-膠子結構以及可能存在的新強子態,是當今人類正在探索的物質世界的最微觀部分,是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共同關心的交叉前沿熱點。

很久以來,對實驗上觀測到的所謂新粒子態的解釋,始終處於多種模型共存、多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都適用的狀況,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這反映了描述強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在低能非微擾區的複雜性,對理論研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由於ΠΛ系統的同位旋為1,Λp->ΛpΠ0是研究同位旋為1的Σ*重子激發態的理想過程。通過對該過程的分析研究,可以對現存的一些研究Σ*重子激發態的模型進行裁定。近代物理所科研人員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研究結果在 Phys. Rev. C 90, 055204 (2014) 發表。(來源:中科院近代物理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激發態研究獲進展 —新聞—科學網
    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全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 Am. Chem.Stang教授領導的研究組採用自組裝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結構的一維、二維、三維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這些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對於其應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韓克利研究團隊採用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不同結構二維環狀超分子的激發態動力學性質。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 李政道研究所學者吳建達對多磁子弦激發態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Physics)上以 「Dispersions of many-body Bethe strings」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835-7】此項研究通過對準一維反鐵磁材料SrCo2V2O8在強縱向磁場中的中子散射實驗,詳細揭示了對應於自旋1/2的反鐵磁海森堡-伊辛鏈的各類多體激發,特別是系統中新穎的多磁子弦激發態在布裡淵區的譜分布及其磁場依賴行為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太陽能電池激發態載流子複合機製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子空穴複合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低頻振動聲子在電子空穴複合機制中的重要作用,該結果以「Low-frequency
  • 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國科大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激發態載流子複合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子空穴複合機理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團隊自主發展的第一性原理激發態動力學程序,揭示了低頻振動聲子在電子空穴複合機制中的重要作用,該結果以「Low-frequency lattice phonons in halide perovskites
  •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鈦氧團簇異構體動力學及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為解釋這一差異並揭示相關的構效關係,吳凱豐團隊研究了PTC-49V和PTC-49H的激發態動力學和它們到電荷受體的電荷轉移動力學,發現前者到乳酸(光催化犧牲試劑)的空穴轉移速率要比後者高出1-2個數量級,可有效解釋兩者的光催化性能差異。
  • 科學家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當分子處於一個內態能量高於其第一電離能的高裡德堡態時,學界把該分子稱為超激發態分子。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學研究中心吳驪珠團隊研究了一類基於雜原子取代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在室溫單一組分固體條件下表現明亮的多色發光。
  • 大連化物所等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 山東大學步宇翔教授團隊光能轉換研究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步宇翔教授團隊在單線態裂分(singlet fission)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對任何光能轉換體系,在光激發前,溶劑效應和發色團的結構微擾對激發態的能量、態混合和疊加、發色團間的軌道相互作用都有很大的影響。這種結構微擾會進一步影響單線態裂分機制和效率。然而,目前的研究關於溶劑對單線態裂分的影響都來自光激發之後的過程。
  • 物理所具有強相互作用的低維量子氣體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陳澍研究員和博士生關黎明,在費米超TG氣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近年來,由於冷原子物理領域中實驗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低維量子氣體的實驗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科學網—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重子的生成:為什麼質子比反質子更多?
    2.重子產生過程發生在大一統(GUT)尺度(極早時期)。長期以來,這種理論都被視作唯一可行的理論,GUT下通常存在重子衰變的過程,比如質子的衰變(但尚未被觀測到) 3.重子的產生過程發生於弱電相變中。這也是希格斯首次捕捉到真空期望值(EVE)的地方,同時大量其他粒子也被捕獲到。
  • 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光電探測器在信號處理、通訊、生物成像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人員發現鈣鈦礦薄膜具有較高陷阱態密度,而基於鈣鈦礦單晶光電探測器的電荷收集效率很低。因此基於這些材料的光電探測器通常靈敏度較低,響應時間長。 該研究團隊於2016年成功製備出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微晶。在此基礎上採用溶液法快速合成了具有較低缺陷態密度的全無機鈣鈦礦微晶。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科研人員採用態-態選擇激發的飛秒瞬態光譜,測定了不同尺寸納米晶中從第二到第一激發態的熱載流子弛豫時間,發現均處於亞皮秒量級,並未出現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現象;採用變溫和表面配體交換的實驗,也排除了多聲子發射和能量轉移等機製作為主要能量耗散通道的可能。研究團隊提出該體系的熱載流子弛豫可能由表面配體誘導的非絕熱躍遷機制所主導,並通過納米晶表面波函數計算進行了印證。
  • LHCb實驗首次發現雙粲重子—新聞—科學網
    按照夸克模型的分類,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質子和中子是最廣為人知的重子。自然界中存在六種不同夸克:u, d, s, c, b, t。前三種較輕,後三種較重。理論預期存在很多種具有不同組分的重子。被稱為雙粲重子的含有兩個c夸克(中譯為「粲夸克」)和一個u夸克(中譯為「上夸克」),帶兩個單位電荷。以往發現的重子最多含有一個重夸克,是實驗上首次發現的含兩個重夸克的重子。
  • 錳摻雜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激發態動力學研究
    Mn2+在介質材料中的光學性能主要取決於其局域態的電子結構和激發態動力學,對Mn2+摻雜零維鈣鈦礦納米晶開展深入的光譜學研究對於提高其光學性能及應用至關重要。目前,製備Mn2+摻雜Cs4PbX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純相併揭示Mn2+發光中心的激發態動力學仍是該領域的一個技術難題。
  • 科學家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新方法
    天文觀測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明銀河系由暗物質主導,而普通物質(即重子)大約僅佔銀河系總質量的6%。這個比例低於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宇宙重子比例(16%),而解決這個銀河系失蹤重子之謎的關鍵一步是精確測量銀河系的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