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工學院王龍團隊在博弈動力學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1-01-09 中國教育在線

  隨著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科學研究的高度交叉融合,現代智能控制理論面臨的一個挑戰性的問題就是:當控制對象具有一定智能行為時,如何設計控制器使得閉環系統穩定且動態性能優異?這也是新一代人工智慧的一個核心研究課題,引起了控制論、博弈論、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傳統的控制技術,如PID控制、LQG控制很難適用於日益複雜(不確定、網絡化、智能化、多尺度、多模式、隨機性、非線性、時變性等)的控制對象,急需建立新的研究框架和範式。

  北京大學工學院王龍課題組與美國哈佛大學Martin A. Nowak課題組合作,在博弈動力學(game dynamics)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們探討了個體行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博弈動力學,揭示了環境狀態反饋能夠極大地促進合作行為的演化。該成果以「Evolutionary Dynamics with Game Transitions」為題於2019年11月26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從微生物群體、群居動物到人類社會,合作現象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各層次的生命組織,從基因、基因組、染色體、真核細胞到多細胞組織,都依賴合作維持生存和發展。合作行為通常會降低個體自身的利益,理解群體合作行為的演化是一個經典難題,已經引起演化生物學、物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相關成果涉及到進化計算、集群智能、氣候變化、資源利用、疾病治療、智能交通系統、移動傳感器網絡、多機器人協作控制乃至商貿談判、軍備競賽、大國博弈等諸多重大問題。

  傳統上,對合作演化的探討主要集中在靜態的交互環境中,即在演化過程中個體所處環境的狀態是恆定不變的。近年來,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環境的狀態通常隨著時間發生改變。因此,個體行為影響了環境的狀態,環境的狀態反過來也影響了個體的行為決策,形成一個人在迴路(human-in-the-loop)的反饋控制系統。一個自然的問題便是:個體行為和環境狀態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了合作行為的演化?

博弈切換下的演化動力學框架

  北京大學系統與控制研究中心王龍課題組與美國哈佛大學Martin A. Nowak 課題組合作,借鑑混雜系統(hybrid systems)控制的思想,提出了博弈切換的演化動力學框架,即不同的博弈模式對應不同的環境狀態,個體的行為和當前時間進行的博弈共同決定下一時間進行的博弈。基於此研究框架,他們研究了網絡結構群體的合作演化,提出了邊嵌入的對估計方法(edge-embedded pair approximation), 並結合擴散近似(diffusion approximation),解析地建立了網絡上合作演化的一個基本判據:當合作行為產生的收益b與其代價c的比值超過k-h時,合作行為能夠演化,其中k是每個個體的平均鄰居數量,h刻畫了博弈切換的影響。即使合作在任何單一的博弈模式下都無法演化,這樣的博弈切換——合作導致相對高價值的博弈,而背叛導致相對低價值的博弈——能夠促進合作演化。特別地,這些博弈模式之間很小的差異也能夠顯著地促進合作演化。這項工作一方面反映了環境反饋對合作演化的促進作用,為高度連接的複雜系統中大規模合作的湧現提供了理論解釋;另一方面也表明可以通過調控環境的狀態實現群體的合作。

博弈切換促進合作行為的演化

  王龍課題組成員、工學院2014級博士生蘇奇為本文第一作者,Alex McAvoy博士、王龍教授和Martin A. Nowak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為本文第一單位。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在智能微納米變體機器人設計理論、材料和結構研製及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Materials Today》、《Science Advances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目前的碳化鐵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操作也較繁複的高溫固相反應或者雷射熱分解等技術。
  • 助力「嫦娥」九天攬月 | 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向北京大學工學院...
    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系主任劉才山教授為嫦娥五號圓滿完成月壤鑽取採集任務做出了重要貢獻,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為此發來感謝信,表達對劉才山教授帶領的北京大學工學院聯合攻關團隊的感謝。北京衛星製造廠有限公司承擔了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三個艙段的結構機構、熱控、推進、供配電、採樣分裝等分系統相關產品的研製工作。
  • 北京大學工學院王啟寧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王啟寧研究員課題組在智能動力假肢能量回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於2020年10月8日以長文 (Regular Paper)形式發表了他們題為Energy Regeneration From Electromagnetic
  • 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課題組與合作者合力打造光學多維度·超分辨...
    細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人們認識細胞功能、並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的螢光顯微鏡受限於有限的螢光顏色通道,染色種類,染料的穩定性,時間和空間的成像解析度等因素。脂膜廣泛存在於亞細胞器中,其形態、組成和脂質相協同調節生物物理膜特性、膜蛋白功能以及脂和蛋白間的相互作用。
  • 「百年工學 再續輝煌」——北京大學工學門110周年暨工學院重建15...
    邱水平強調,新工科是北大加強應用學科建設、服務國家發展、加快形成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雙輪驅動」創新體系的重點領域,他代表學校黨委向工學院提出四點希望:一是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家發展,創造更多前沿科技成果;二是堅持改革創新,優化學科體系,構建具有北大特色的強大的新工科;三是堅持人才引領,優化發展生態,打造拔尖科技人才匯聚的新高地;四是堅持育人為本,推進立德樹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工科人才
  • 北京大學工學院第四屆工業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圓滿落幕
    2020年11月26日至27日,北京大學工學院第四屆工業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在河北廊坊舉行。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為理事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段慧玲為理事會執行副理事長;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北大工學院副院長鄒如強為理事會副理事長;北大工學院助理院長李詠梅為理事會秘書長;理事包括: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北大科技園總裁陳庚,北京大學國內合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永利,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刁志中,蘇州茵絡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龔霄雁,中國寶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賀雪琴
  • 北京大學舉辦第27屆國際爆炸與反應系統動力學會議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向來自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的454名參會報告者表示歡迎,向國際爆炸與反應系統動力學會 (Institute for Dynamics of Explosions and Reactive Systems, IDERS)及國內共同主辦單位表示感謝,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郝平表示,ICDERS創建52年來,對爆炸與反應系統動力學的學科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 | 《力學學報》
    《力學學報》2020年第4期出版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該專題由北京大學劉才山教授和遼寧大學郭永新教授共同組織。該次會議是中國力學學會動力學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下屬的3個專業組首次聯合舉辦的全國性會議,後續會議將由3個專業組輪流承辦。會議主席胡海巖院士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這次聯合會議對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的重要作用。
  • 工學院謝廣明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方面取得新...
    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教授課題組在仿箱魨機器魚仿魚類側線感知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相關論文於2020年2月20日在線發表於機器人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
  • 工學院楊槐課題組在電場響應型液晶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楊槐教授課題組在響應型柔性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種電場響應型三維柔性液晶光子晶體薄膜材料的響應時間快,重複性和穩定性良好,有望在反射型液晶顯示、可調光柵、可調雷射器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論文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王萌。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編輯:安寧
  • 三峽大學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三峽大學精細化工團隊鄭開波副教授、張諾諾副教授和劉湘博士合作在有機螢光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新成果以「用於檢測羰基(包括甲醛、一氧化碳和光氣)的螢光探針的研究進展(Recent progress in
  • 誠邀海內外英才參加2021年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
    北京大學工學院MBA論壇簡介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依託北京大學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2017年,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其中,力學為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為A學科。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北大在蛋白酶體全原子動力學分析取得突破
    北京大學供圖  11月12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proteasome(《底物結合的人源26S蛋白酶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和動力學》)的研究論文。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