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海內外英才參加2021年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

2021-01-15 MBA中國網

北京大學工學院MBA

論壇簡介

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依託北京大學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立。2017年,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學科。其中,力學為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為A學科。為聚焦國內外學術前沿,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討論和交流,中心將於2021年2月4-5日召開「2021年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藉此論壇之際,誠邀國內外英才加盟!

論壇時間

會議及交流時間:2021年2月4-5日

論壇形式

主題報告加討論交流

論壇領域

工學院:

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力學系統與控制、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先進位造、精密光機電一體化、雷射製造技術及應用、機器人、空間結構與機構、飛行器材料與設計、推進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能源開發技術、資源工程、能源化學工程、能源物理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工業工程與管理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環境健康

論壇申報方式

有意申請者請於2021年1月15日前發送個人CV、報告題目及摘要至郵箱:BIC-ESAT(at)pku.edu.cn,請在郵件主題中標明「姓名+論壇領域/方向+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論壇組委會將於2021年1月25日前發送邀請通知。

*本文涉及郵件地址中的「(at)」在實際發送郵件時請改回「@」

組委會成員及聯繫方式

期待學科相關領域內富有創造力、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或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科研人員,及有意申請加入北京大學的優秀青年學者參加!

應聘條件及待遇

一、 應聘條件

1、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年齡不超過40周歲,具有博士學位;

2、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或者知名企業研發機構有正式教學或科研職位;

3、申報時未全職在國內工作;

4、引進後全職來校工作。

二、相關待遇

1、崗位

(1)獨立PI: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Full Professor);

(2)Tenure-Track聘用制度;

(3)參照世界一流大學教師聘任的學術標準和程序,並把具備優良的師德師風作為前提條件。

2、支持措施

(1)薪酬待遇: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待遇;

(2)科研啟動經費:國家支持科研經費及學院經費支持;

(3)資源配置:事業編制;獨立PI;博士生導師資格;優質研究生資源;良好科研平臺;辦公和科研空間。

(4)服務保障:特別房租補貼,符合政策的福利性住房;優質的醫療服務保障;附屬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優質教育資源。

三、應聘材料

1、個人履歷,包括受教育情況、工作情況、獲獎情況。指導過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合作博士後名單,參加各種專業團體情況、組織國際國內會議情況,所有發表文章和已接受的論文列表及研究經費情況,5年來做的邀請報告等;

2、教學計劃和研究計劃;

3、至少三位推薦人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和通信地址;

4、三篇代表作全文。

院系簡介

北京大學工學院

北京大學工學院現有院士11名(含雙聘),講席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項目、青年長江、優青、拔尖等人才計劃佔教師比例的60%以上,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碩士點、13個博士點和20多個研究機構。並有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群體」。學院已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承辦了一系列重大的國際活動。實行國際通行的Tenure-Track聘任制度,面向全世界公開招聘優秀人才。2015年,北京大學工學院被評為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聯合實施的「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第二批試點學院之一。近5年來,工學院共負責和參與各類項目近千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00多項。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A+學科、雙一流學科)

力學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由著名科學家周培源教授及其他著名學者共同創立於1952 年,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力學專業。經過幾代人60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北大力學學科擁有一支既專注教學,又能從事學科前沿研究、承擔國家重大需求科研項目的師資隊伍,在人才培養、科學前沿研究和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60多年的學科建設發展中,培養了一代代傑出人才,其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16位系友,以及當選為美國、加拿大等國院士的3位系友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力學系是全國唯一擁有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三個二級重點學科的一級重點學科,現擁有1個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力學)、1個教育部特色專業(理論與應用力學)、1個北京大學拔尖人才培養專業(力學)、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2個國家教育部創新團隊。目前,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特聘教授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他們均活躍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

2012年全國第三輪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並列第一。2014年國際同行評議(IPR),專家對於力學系的整體水平給予肯定。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北大力學與清華大學並列A+檔,同時,北大力學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基於力學學科發展的需要,擬在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力學系統與控制、工程力學、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以及其他力學相關方向進行招聘。

能源與資源工程系

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順應國家迫切需求,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繫於2006 年成立了我國首個「能源與資源工程」本科專業。2016年申請了特色本科專業: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目前碩士點和博士點為能源與資源工程。能源與資源工程系專注於前沿性研究和跨學科交叉研究,立足於建成中國以及世界能源、資源及環境系統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工程技術研發以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中心。

北京大學能源與資源工程系目前擁有17名正、副教授,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 人、美國工程院院士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者4 人、長江特聘教授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計劃」獲得者4人,所有教師全部擁有海外博士學位或在海外多年工作經歷。本專業擁有國家溼地修復與保護研究中心、北京市「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管理」重點實驗室、北京市「先進電池材料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市城市熱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天然氣水合物國際研究中心等。重點發展方向為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先進能源理論與技術、能源與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等。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北京大學工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現有工業與系統工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專業研究方向涵蓋了運籌學、運營管理、質量與可靠性工程、數據科學等諸多領域。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目前擁有全職教師4人,兼職教授1人,其中教授2人,長聘副教授2人,助理教授1人。系裡擁有青年長江特聘教授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 1人,已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部委科技項目、地方政府研究課題和國內外企業合作項目等一大批科研項目,在工業工程、智能製造、服務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外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在未來三年將圍繞國家重點科技戰略方向和重大需求,完善學科體系發展,以北京大學優勢學科(文理醫商)為支撐,建立以工學和管理學為主體的交叉學科,將研究方向重點聚焦在數據科學與工程、智能決策和運營管理、智能製造與服務管理這幾個領域,推動新工科+管理的創新發展。

航空航天工程系

航空航天工程系目前擁有多功能輕量化技術與裝備保障實驗室、計算流體力學與工程應用軟體研究所、動力學與控制實驗室、葉輪機械實驗室、空天信息處理與應用實驗室、安靜飛行實驗室、發動機教學實驗室、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實驗室、燃燒實驗室等近10個專業實驗室。現有教師7人、研究人員3名、高級工程師1名,其中,「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者1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發展方向包括推進技術、制導控制與通信、航空航天材料與結構、新型飛行器設計、空氣動力學。

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

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現有全職教師9人,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長江特聘教授1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人,IEEE Fellow 1人。2020年4月,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正式成立,「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於2019年獲教育部批准並正式開始招生,第一屆招生人數在工學院年度招生人數中佔比達48%。「力學與先進位造」學科是整合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等三個「雙一流」學科而成,而在「力學與先進位造」學科方向,先進位造與機器人是重點發展領域。圍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大背景中的新工科建設需求,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面向工程科學前沿,全面支撐「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建設,充分融合校內基礎學科、醫學等優勢力量,通過機器人學科應用,將形成新的學科和優勢方向,促進學科發展,增強國際影響力。目前已形成的重點研究方向包括:(1)微納製造/仿生製造;(2)智慧機器人;(3)動力學與控制;(4)群體智能與網絡化系統;(5)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擬在先進位造技術、機器人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等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相關方向招聘。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我國最早開展環境學科教學和科研的機構之一,具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7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最早提出「大氣複合汙染」、「河流全物質通量」和「環境文明」等科學概念與理論框架,得到國際上廣泛認可。經過40餘年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在國內環境學科領域的整體優勢地位,學科建設水平正躋身世界環境學科前沿。據基本科學指標(ESI)統計,北京大學環境/生態學科在全國高校中率先躋身全球前0.1%,在最新QS國際學科評估中,北京大學環境學科位列全球17位。以2個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科技部重點團隊、1個教育部黃大年團隊為引領,形成以中青年學者為主、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精幹師資隊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務院參事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7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3人,國家青年人才計劃8人。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發展了環境「科學-工程-健康-管理」4個二級學科,形成了大氣複合汙染理論與區域聯合控制、水汙染控制與流域綜合治理、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環境管理與全球環境治理4個前沿方向,構建了環境問題全過程解決途徑的學科支撐體系。

環境科學系

環境科學學科重點開展大氣化學與大氣物理、水環境科學、區域複合汙染與全球變化等領域研究。現有全職教師31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長江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5人。

環境健康學科重點推動環境暴露科學、環境流行病學、環境毒理學的研究方向,依託前沿交叉學院「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 為平臺,加強與校內其它院系尤其是醫學部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現有全職教師9人,包括國務院參事/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博雅特聘教授1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2人。

環境工程系

環境工程學科立足國際前沿,結合國家重大科技需求,以全物質通量效應及其調控為核心,發展現代環境工程。重點發展環境(微)生物技術、物理化學技術、新型環境功能材料、城鎮汙水深度處理技術、特種工業廢水處理技術、飲用水處理與安全保障技術、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技術、環境系統工程、流域水環境改善與河流生態修復等學科方向。在以技術創新和集成在環境汙染治理與修復新技術原理及方法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注重成果轉化,為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河流健康維護、水利工程建設、場地與地下水汙染修復等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現有全職教師19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2人,國家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1人。

環境管理系

環境管理學科突出以環境過程、環境-社會作用機制為基礎,服務環境善治、推動環境公共管理、環境發展綜合決策。研究人類環境行為調控的理論、機制和方法與途徑,深化環境-經濟-社會運作機制研究;發展環境與發展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與政策,推動環境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以及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強化行為主體環境行為與社會決策行為研究,推動政府、企業、公眾、社區多元主體參與的環境善治。現有全職教師10人,包括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1人。

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

北京大學「工程科學與新興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指導下成立的致力於「高、精、尖」技術攻克的科研機構。

中心掛靠北京大學工學院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依託北京大學強大的基礎研究、綜合學科優勢以及國際影響力而建,在先進位造與仿真、能源與環境技術兩個方面開展研究,致力於解決工程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創造大國做出貢獻。

中心本著「高起點、精心選項、尖端技術」的原則,在中心領導小組的指導下,實行頂層設計、統一實施和管理。中心實行領導小組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參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模式進行建設、美國國家實驗室的運行模式進行管理。

中心堅持「以人為本、交叉融合、創新發展」的理念,面向全球引進國際領軍創新人才及團隊,建設頂級研究隊伍。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開啟,誠邀海內外英才參加!
    一、生命科學分論壇簡介 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由復旦大學主辦,生命科學學院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承辦,旨在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我們將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和人才洽談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為復旦大學「卓越2025」人才引進計劃招募生命科學領域的青年英才。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科齊全,擁有生物學和生態學兩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宏觀和微觀並舉,發展潛力巨大,發展資源豐富。
  • 南科大國際交叉學科論壇誠邀海內外青年英才參加
    論壇介紹 南方科技大學國際交叉學科論壇是我校延攬青年人才的重要會議,旨在為海內外青年學者提供一個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推進學科交叉與學術創新,共商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大局的平臺。
  • 浙江理工大學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公告
    擁有國家 「萬人計劃」 領軍人才4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青獲得者1人,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文化名家暨 「四個一批」 人才1人,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6人, 「四青」 人才1人;浙江省特級專家3人等一大批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聘請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和金沙學者。
  • 這一強實力的研究院誠邀海內外英才加盟
    Introduction「北航寧波梅山國際青年學者學術論壇」(以下簡稱「梅山論壇」)由研究院於2019年發起,首屆論壇當年11月在寧波成功舉辦。圍繞「航空航天科技創新」的論壇主題,共設1個主論壇和6個分論壇,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及高校的近200餘位青年學者報名參會。依託首屆梅山論壇,研究院已從海內外引進多名高端人才。
  • 四川大學物理學院誠邀海內外英才
    四川大學物理學院是四川大學規模最大和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學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 (720所) 、原成都科技大學的應用物理系和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華西醫科大學的華西基礎醫學物理教研室於2001年7月合併組建而成。其中,原四川大學物理系正式建立於1926年,已有94年歷史。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醫工所納米調控研究中心誠邀海內外優秀人才加盟
    納米調控研究中心是醫工所蓬勃發展的新研究單元,致力於仿生智能材料(如光子晶體,水凝膠,形狀記憶、自癒合高分子等)、穿戴與植入式柔性電子、組織工程及軟體機器人等領域研究。中心近年來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廣東省創新團隊、深圳市孔雀團隊等項目10餘項。
  • 2021年「英才計劃」正式啟動
    2021年「英才計劃」工作實施方案 一、目的 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使中學生感受名師魅力,體驗科研過程,激發科學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志向,進而發現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
  • 海南大學第二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公告發布
    為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支持海南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殷切囑託和「部省合建海南大學」「聚全省之力辦好海南大學」的重大決策部署,服務好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海南大學擬舉辦第二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以下簡稱「海大論壇」)。
  • 第四屆翱翔青年學者論壇柔性電子研究院&西安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
    西工大新聞網9月21日電(王添 攝影記者 郭友軍)9月18日至19日,西北工業大學第四屆翱翔青年學者論壇柔性電子研究院(IFE)&西安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研究院(IBME)分論壇在西安廣成大酒店成功舉行,來自海外的31名青年學者及10餘位國內相關領域的優秀青年學者,圍繞柔性電子和生物醫學材料等交叉科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展開了交流和討論
  • 2021山東魯東大學誠聘海內外優秀人才公告
    學校創建於1930年,歷經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膠東公學、萊陽師範學校、萊陽師範專科學校、煙臺師範專科學校、煙臺師範學院等歷史階段,經過九十載砥礪耕耘,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文理工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綜合性大學。
  • 重慶英才大會交通強國戰略高端人才發展論壇在重慶交通大學舉行
    「交通強國 智匯交大」重慶交通大學交通強國戰略高端人才發展論壇在學校雙福校區舉行。據了解,重慶英才大會由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主辦,是集思想交流、項目合作、人才對接於一體的國際化合作平臺和國際性招才引智盛會,致力為重慶高質量發展聚智匯力、聚勢賦能。作為專場活動之一,重慶交通大學交通強國戰略高端人才發展論壇以「交通強國·智匯交大」為主題,為交通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搭建學術交流與合作發展平臺,共話交通,共謀發展。
  • 讓更多青科人才選擇上海!優秀青年科學家新年茶話會舉行
    本次會議由市人才辦主辦,市科技黨委承辦,團市委、市青聯協辦,旨在聚焦上海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的目標,把握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形勢,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特別是青年才俊,讓更多優秀青年人才選擇上海、紮根上海、書寫夢想、成就事業。
  • ...年(第二屆)思索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公告
    【MBA中國網訊】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年(第二屆)思索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將於12月26日﹣27日在上海舉辦。本次論壇旨在通過學術交流的方式,以學校現有的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工商管理、新聞傳播學、中國語言文學、應用經濟學、教育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九大學科為導向,面向全球,邀請一批具有優秀學術背景與學術潛質的青年學者來到我校,以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的學術研討為契機,為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交流與合作平臺,促進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了解上外,促成來自全球的優秀青年學者來校創新創業,為上海的發展做出貢獻。
  • 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分論壇...
    12月26-27日,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分論壇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上海市教委人事處副處長於希嘉,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副處長張雪洪以及部分高校代表出席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杜朝輝主持。
  • 第八屆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分論壇」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董玥欣)12月24日,由醫學部與應用心理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第八屆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分論壇」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召開。來自牛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多倫多大學、紐約大學、加州大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25所海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30名優秀青年科學家齊聚天大,面向醫學領域的國際前沿和熱點問題展開探討與交流。
  • 內蒙古大學誠聘海內外英才(中英文版)
    一流生活待遇 歡迎海內外英才加盟!近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大力支持下,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提升,面向海內外英才的聚集力顯著增強,辦學質量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國家重大項目承擔能力、學術成果國際影響力、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能力、國際化水平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學術制度文化環境不斷優化,已成為國家和自治區高素質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質量成果轉化和高層次決策諮詢的重要基地。
  • 華中農大第六屆南湖國際青年科學家論壇春季論壇公告
    和人類營養與健康作出重大貢獻的價值追求第六屆南湖國際青年科學家春季論壇旨在為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交流平臺共同探討學術前沿熱點促進學術交流合作薈聚天下英才而共譜華章本屆論壇於2021年1月至5月持續舉辦
  • 2018年「智匯城陽」高層次人才論壇暨青島大學第二屆國際青年學者...
    「嶗山論壇」是青島大學主辦的高層次人才引進主要平臺之一,旨在為各學科領域的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圍繞學術發展前沿,探討學科熱點研究,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增進彼此了解和友誼。
  • 2019江蘇蘇州大學誠聘海內外優秀人才公告
    蘇州大學坐落於素有「古城園林甲天下,姑蘇富饒冠江南」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擁有近120年歷史,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1計劃」首批入選高校,是教育部和江蘇省政府共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行榜,蘇州大學位居中國內地高校並列第15名。
  • 2020重慶英才大會新聞發布會|西部(重慶)科學城將如何吸引更多人才?
    重慶傑出英才獎獲獎人才代表、重慶英才計劃入選人才代表、「英才杯」大賽獲獎人員等將參加大會有關活動,報名線上參會人員達4萬人以上。②熱度強,人才項目供需兩旺。共徵集到用人單位崗位需求8041個、項目需求288個。有12199名海內外人才和607個項目報名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