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為何分裂為七大板塊?中科院取得新進展

2020-11-23 驅動之家

地球表面原本是一個超大陸,後來裂解為七大構造板塊和幾個小型構造板塊組成,以每年從幾毫米到兩釐米不等的速度漂移。

美日科學家模擬研究稱,再過2.5億年,地球很可能將會再次引來一塊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大陸。屆時亞洲將連接美洲,加勒比海和北冰洋將消失。

一直以來,研究者們認為深部地幔柱上湧是驅動超大陸裂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地幔柱活動之前,超大陸經歷了多期次的裂谷作用,並形成與之相關的雙峰式巖漿活動,巖漿巖的成因是認識超大陸裂解驅動力的關鍵。

近日,中科院在大陸板塊裂解方面取得新進展:地幔過渡帶滯留物質的垮塌和脫水可能是驅動深部地幔物質上湧,地幔柱形成,並最終驅動羅迪尼亞(Rodinia)超大陸裂解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發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上。

據中國科學院報導,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呂璞良在研究員李武顯和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副教授王選策共同指導下,對揚子塊體東南緣發育的兩套地幔柱活動(~825Ma)之前的璜山和梅嶺雙峰式火山巖進行了系統的鋯石U-Pb年代學、巖石學和巖石地球化學研究。

結果表明,~860Ma的璜山玄武巖,具有類似島弧巖漿巖的地球化學特徵和較高的水含量(估算的噴發前巖漿水含量為~ 3.6%),為類島弧(Arc-like)特徵的大陸板內玄武巖;~840Ma的梅嶺玄武巖,為無水的,具典型OIB特徵的大陸板內玄武巖。

這說明華南~825Ma廣泛的地幔柱巖漿活動之前,地幔發生了流體的交代作用,降低了地幔巖石的固相線,並造成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玄武質巖漿,以及伴生的地殼伸展和裂谷作用。

這些流體或來自地球深部地幔過渡帶滯留的俯衝板片的脫水。因此,地幔過渡帶滯留物質的垮塌和脫水可能是驅動深部地幔物質上湧,地幔柱形成,並最終驅動Rodinia超大陸裂解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六盤水:「七大板塊」扶搖直上
    無論是張合的「沒想到」,還是敖女士的「大吃一驚」,都是六盤水在建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進程中大力推進七大產業板塊全鏈條發展,並取得階段性成效的一個縮影。數據是最好的佐證。截至2020年9月底,六盤水市七大產業板塊投產企業254家,除現代物流產業實現物流業增加值63.86億元外,六大產業板塊實現產值82.49億元,稅收1.58億元,帶動就業23908人;在建項目67個,完成招商引資(含外出和請進)144次,新籤約項目24個,新落地項目22個。
  • 六盤水:「七大板塊」扶搖上
    無論是張合的「沒想到」,還是敖女士的「大吃一驚」,都是六盤水在建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進程中大力推進七大產業板塊全鏈條發展,並取得階段性成效的一個縮影。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截至2020年9月底,我市七大產業板塊投產企業254家,除現代物流產業實現物流業增加值63.86億元外,六大產業板塊實現產值82.49億元,稅收1.58億元,帶動就業23908人;在建項目67個,完成招商引資(含外出和請進)144次,新籤約項目24個,新落地項目22個。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地球七大板塊拼成「雄雞」 網友稱太神奇(圖)
    地球七大板塊拼成「雄雞」圖騰,網友稱太神奇。(韓國《亞洲經濟》網絡截圖)人民網1月16日訊 據韓國《亞洲經濟》報導,最近,「雄雞形狀的世界地圖」引起了韓國網友之間的熱議。地球七大板塊拼合一起而形成的「雄雞」圖騰,令人稱奇。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地球七大板塊拼成"雄雞"圖騰 網友稱太神奇(圖)
    地球七大板塊拼成「雄雞」  圖 騰,網友稱太神奇。地球七大板塊拼合一起而形成的「雄雞」  圖 騰,令人稱奇。  從圖片中可以清洗的辨別出,「雞頭」由南美洲與澳洲大陸組成,「雞脖子」由北美洲組成,「雞身及尾部」由  歐洲 及亞洲大陸組成,而「雞大腿」則由非洲大陸組成。
  •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
    同時,這個問題的解讀和理論上的突破,還能夠與歷史語言地理學、古人類學等學科的相關結論互相印證。而櫛蠶是一類非常罕見的無脊椎動物,亦可稱天鵝絨蟲、黏液蟲等,隸屬有爪動物門。現生櫛蠶包括2科(櫛蠶科Peripatidae和南櫛蠶科Peripatopsidae)54屬186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包括非洲中部、馬來半島、美洲中部、澳洲等地,中國無分布。
  • 張亮然/王順心/陳子江合作在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高等醫學研究院張亮然教授和生殖醫學研究中心王順心教授、陳子江教授合作在減數分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論文由山東大學獨立完成,博士後尚永亮和博士生黃濤為並列第一作者,張亮然教授、王順心教授和陳子江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減數分裂過程中生成的大量的程序性DNA雙鏈斷裂需要以同源染色體為模板進行修復。目前認為,同源重組修復由同源染色體間形成的重組橋介導完成,需要核心重組酶DMC1、RAD51來完成同源搜索和隨後的修復。
  • 七大板塊60多項活動等你來
    原標題:七大板塊60多項活動等你來 今天上午,第25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開幕。本屆農高會以「新時代 新驅動 新農業」為主題,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企業參展。
  • 地球大陸正在分裂,正孕育出一片新的海洋,第八大洲要來了?
    地球陸地被分為七大洲,其地理環境氣候有明顯差異,在不同大陸上生活的人類也各不相同。儘管如今的各州之間被海洋隔絕,其實在遙遠的過去,地球上的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它們是一個整體。此後伴隨著板塊運動和地質變化,才逐漸生成零碎的小板塊,才有了如今的七大洲。
  • 地球七大板塊拼成「雄雞」圖騰 網友稱太神奇(圖)
    地球七大板塊拼合一起而形成的「雄雞」圖騰,令人稱奇。從圖片中可以清洗的辨別出,「雞頭」由南美洲與澳洲大陸組成,「雞脖子」由北美洲組成,「雞身及尾部」由歐洲及亞洲大陸組成,而「雞大腿」則由非洲大陸組成。這張新奇的世界地圖引起發眾多韓國網友留言,「太神奇了,不知是誰首先發現的,很有趣,地球七大板塊拼在一起竟能形成『雄雞』,不知還能拼成什麼圖案」。
  • 小鼠精原幹細胞體外減數分裂研究取得進展
    男性不育約佔人類不育病例的50%,由多種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所致,主要表現為生殖細胞缺失以及減數分裂啟動、完成和單倍體發育異常。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精原細胞幹細胞的體外培養、基因修飾以及分化模型,人類對精子發生以及男性不育的機理研究進展緩慢。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歡迎你!
    整合前的兩個研究所都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地學界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研究所戰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以固體地球科學為主攻方向,建設『理論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科教融合』四位一體的新型國際化研究中心」。
  • 板塊運動加速大陸的分離,新海洋正孕育而生,第八大板塊或將形成
    人們對於大陸的刻板印象,那就是有七大板塊兒,然而在1912年的時候,有一位來自於德國的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就提出了一個大陸漂移說。當時所作出的設想是,我們的大陸在之前是一個比較統一的整體,而包圍大陸的便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我們現在之所以看到的是七大板塊,是因為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所以才會逐漸的有所分離。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進展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但地質時期曾是海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質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地層學是恢復重建地質歷史的關鍵,生物地層學是地層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化石則是確定地質體時代根本和可靠的依據。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
  • 是哪位「大力士」把地球撕裂成了七大洲?
    ,後來裂解為七大構造板塊和幾個小型構造板塊組成,以每年從幾毫米到兩釐米不等的速度漂移。    美日科學家模擬研究稱,再過2.5億年,地球很可能將會再次引來一塊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大陸。  近日,中科院在大陸板塊裂解方面取得新進展:地幔過渡帶滯留物質的垮塌和脫水可能是驅動深部地幔物質上湧,地幔柱形成,並最終驅動羅迪尼亞(Rodinia)超大陸裂解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發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上。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宇宙中我們相對更為熟悉的地球,也存在著很多科學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尤其是地球的內部組成。因為太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些組成物質本身,而新的研究也總是在完善之前的一些錯誤認知。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
  • 中科院在南陵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專家在南陵縣第四紀洞穴考古調查取得重要進展9月9日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第四紀聯合會亞太地區地層委員會主席、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科考首席科學家金昌柱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南陵縣煙墩鎮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經初步統計,發表論文443 篇,SCI發表約391篇;在2000年公布的SCI引文數據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中,中國佔47篇,其中納米科技中心佔有3篇;在國際各類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8次;申請專利22項;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一、二等獎各1項;「納米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