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利用熔融包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

2020-09-16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利用熔融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

在匯聚板塊邊緣,大洋巖石圈通過俯衝作用攜帶揮發分(尤其是水)進入地幔。這些俯衝下去的水/流體控制著巖漿產物、地震活動、陸殼形成和資源成礦。但是,識別不同流體的來源(沉積物,地殼還是巖石圈地幔)具有很大的挑戰性(Hacker, 2008; Cooper et al., 2020)。

大西洋俯衝帶是研究深部流體循環的絕佳區域,因為緩慢擴張形成的大西洋巖石圈水化作用高度不均一,可能受到了俯衝板片不同端元流體(如沉積物、蝕變洋殼、蛇紋石化巖石圈地幔)的交代。流體來源和流體量的差異會引起受交代巖石圈地幔性質的不均一,從而沿島弧會產出不同性質的巖漿。英國布裡斯託大學Cooper et al.(2020)選取大西洋俯衝帶小安第列斯火山島弧(LAA,Lesser Antilles volcanic arc)為研究對象,嘗試利用島弧火山巖中熔融包裹體的B(硼)元素含量和B同位素組成識別俯衝帶流體來源。

為什麼用熔融包裹體的B元素?B是流體活動性元素,由於俯衝板片的各個端元中B含量顯著高於虧損地幔(<0.1ppm),因此島弧巖漿一旦具有高的B與流體難溶元素(如Ti,Ni,Zr)比值,則表明B主要來自於俯衝的板片流體。因此,俯衝帶巖漿中B元素可以示蹤俯衝板片釋放流體的貢獻。同時,俯衝板片中不同端元的流體B同位素組成具有顯著差別。蛇紋石來源的B富集11B(相對於10B),所以具有特別高的δ11B值(從+7‰到+20‰)(De Hoog and Savov, 2018)。由蛇紋石來源的流體誘發的地幔熔融產生的弧巖漿δ11B高達18‰,明顯比MORB地幔源區的δ11B值(-7.1‰±0.9‰)更高。小安第列斯俯衝沉積物來源的流體雖然富集B元素(50–160ppm),但它們與弧下蛇紋石來源流體相比明顯具有更低的δ11B值(約-15‰到+5‰)。再有,島弧巖漿在淺部地殼會經歷一定程度的巖漿分異,都不再是原始成分,但是B同位素特徵主要由源區決定而不是分異過程。

Cooper等(2020)利用SIMS(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完成,儀器為離子探針Cameca IMS-1270)測試了島弧火山巖(巖性從低MgO高Al玄武巖到流紋巖)單斜輝石中198個玻璃質熔融包裹體的揮發分(H2O、CO2)和微量元素,並對其中92個熔融包裹體進一步測試了B同位素組成。

分析結果顯示,LAA熔融包裹體中溶解的水含量最高可達9.1wt%,但各個島的水含量值的變化範圍都較大(圖1)。熔融包裹體的水含量易受巖漿分異過程影響,很難代表原始巖漿的水含量。水含量在經歷不飽和結晶的熔體中會升高,在水飽和的情況下會保持恆定,而在晚期去氣過程中會從熔體中丟失。捕獲後結晶或者熔體擴散也會改造熔融包裹體中的水含量。而流體活動性和不活動性微量元素之間的比值,如B/Nb,能夠可靠地指示流體的貢獻,因為這兩類元素在熔融和巖漿分異過程中行為相似。LAA熔融包裹體數據表明中心島弧具有高的B/Nb(圖1),很可能反應了其來源於特別富流體和富B的巖漿源區。

圖1 小安第列斯火山島弧的等深線圖以及與之對應的熔融包裹體的水含量,B/Nb比值和δ11B值分布圖(Cooper et al., 2020)。H2O含量和B/Nb比值圖中不同圖標顏色代表了熔融包裹體SiO2的含量值大小(反應巖漿分異)。δ11B值圖中的不同圖標顏色代表了B/Nb比值大小(指示流體加入量)。已發表的熔融包裹體B同位素比值以交叉十字符號表示。δ11B值誤差線為1σ,一般小於±1‰

該研究獲得的LAA熔融包裹體的δ11B值範圍為-2.8‰–+11.2‰(圖1),大部分值分布在全球弧巖漿的範圍內(從-9‰到+16‰),具有最高δ11B值的熔融包裹體來自中心島弧(Guadeloupe和Dominica島)。單個島弧火山巖熔融包裹體的δ11B值存在一定範圍的變化,相鄰的火山之間具有相似的主量元素特徵卻顯示明顯不同的δ11B值,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分析表明:(1)各火山內部的δ11B值變化不可能是地殼分異過程造成的,因為δ11B值沒有隨分異指示性元素系統地變化(如SiO2和Rb/Sr)。這與前人的發現一致,分離結晶對熔體δ11B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2)開放體系分異過程中,地殼同化作用同樣可以改變δ11B值和B/Nb,但是這類來源的物質很可能與蝕變洋殼和沉積物具有相似的同位素和地球化學成分。且LAA地殼的同化作用在分異過程中會降低熔體δ11B值,但這樣的趨勢並未在數據中體現。最終,作者認為島弧火山巖熔融包裹體δ11B值的差異反應了島弧火山之間地幔源區性質的不同。並證實了是由兩個不同源區的流體加入引起的:(1)蝕變的洋殼和沉積物;(2)蛇紋石脫水。在LAA中部位置,熔融包裹體的δ11B值明顯高於+5‰,對比現有可能的源區,只有流體量中>60%由蛇紋石脫水貢獻才能產生這樣的同位素特徵(圖2)。南部和北部島弧低的δ11B值可能主要是由於蝕變洋殼和沉積物釋放的流體導致的。但是,δ11B值與流體加入量(據Nb/B比值,圖2)之間沒有對應關係。與中心島弧的Guadeloupe和Dominica島相比,南部St Lucia熔融包裹體具有高的流體量的加入,但是估算結果表明只有<30%來自於蛇紋石。因此,流體的總量與不同流體來源所佔的比例是解偶的。南部和北部火山弧,除了St Vincent島,來源於蛇紋石的流體的比例明顯低於中心島弧。那麼上述蛇紋石從何處來?根據B同位素,不可能區分蛇紋巖流體源於板片還是來自循環的弧前物質。然而,作者發現在中心島弧深部地震波呈現出峰值,可以推測是橄欖巖在板塊中發生了脫水。綜合形成於緩慢擴張的巖石圈中的蛇紋石化橄欖巖的豐度,證實了為LAA地幔楔輸送流體的蛇紋石來源於板片。

圖2 小安第列斯火山島弧巖漿中熔融包裹體的Nb/B比值與δ11B值關係圖(Cooper et al., 2020)。混合模型(黑線)指示虧損地幔(DM,depleted mantle)被來自於蛇紋巖的流體和蝕變洋殼+沉積物的流體進行不同比例地混染。粗的綠線條代表了全球蛇紋巖流體δ11B值範圍。模式的輸入具體參見原文獻方法章節

本項研究的意義在於:(1)通過LAA工作揭示的流體活動歷史與理論預測的俯衝板片中不同位置斷裂帶隨時間演化釋放流體的過程非常一致,闡明板片斷裂帶脫水對島弧形成的意義;(2)揭示俯衝斷裂帶中蛇紋石脫水對島弧巖漿水和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特徵具有主導性貢獻;(3)提供強有力證據證明俯衝的巖石圈地幔中蛇紋石的不均勻分布極大控制著弧下地幔楔的地球化學特徵、地震活動、地殼結構和島弧巖漿產率。

【致謝:感謝巖石圈郭順副研究員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

主要參考文獻

Cooper G F, Macpherson C G, Blundy J D, et al. Variable water inputcontrols evolution of the Lesser Antilles volcanic arc[J]. Nature, 2020,582(7813): 525-529.

De Hoog J C M, Savov I P. Boron isotopes as a tracer of subductionzone processes[M]//Boron Isotopes. Springer, Cham, 2018: 217-247.

Hacker B R. H2O subduction beyond arcs[J].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008, 9(3): Q03001.

(撰稿:蔡亞春,範宏瑞/礦產室)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Nature:利用熔融包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
    Nature:利用熔融包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在匯聚板塊邊緣,大洋巖石圈通過俯衝作用攜帶揮發分(尤其是水)進入地幔。這些俯衝下去的水/流體控制著巖漿產物、地震活動、陸殼形成和資源成礦。但是,識別不同流體的來源(沉積物,地殼還是巖石圈地幔)具有很大的挑戰性(Hacker, 2008; Cooper et al., 2020)。
  • 地質地球所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
    高溫裂解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質譜儀(TC/EA-IRMS)可用於微量水的氫氧同位素分析,但目前尚未見將其與離線製備系統相結合用於包裹體水氫同位素分析的相關研究報導。該發明提供了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和方法,其特點是:將包裹體在離線真空系統中爆裂釋放的水樣收集密封於石英玻璃小管,通過高溫裂解元素分析儀的固體進樣器進入高溫反應管釋放並裂解,與TC/EA-IRMS在線測定法相結合,實現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的高通量分析。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然而筆者發現,即使沒有受到殼源物質改造的橄欖巖同樣具有不均一的δ65Cu= ‒0.24 ~ 0.19‰,說明一些未被識別的地幔過程影響了地幔的同位素組成。因此,在利用Cu同位素研究殼慢相互作用之前,必須準確制約Cu同位素在地幔熔融和熔體滲濾(meltpercolation)過程中的分餾方向和分餾尺度。實驗和自然樣品研究發現,相對於矽酸鹽和氧化物,硫化物富集輕Cu同位素(63Cu)。
  • Nature Communications:熔融包裹體氣相組成研究揭示大火成巖省揮發分歷史——對巖漿噴發和全球氣候影響的意義
    該研究篩選了北美、非洲和歐洲CAMP玄武質熔巖流和巖床中超過200個侵入巖和噴發巖的樣品,綜合多項原位測試技術,研究了熔融包裹體氣泡中的揮發分。 研究結果表明,在超過200個CAMP玄武質侵入巖和噴發巖的樣品中,約有10%發現了含氣體出溶氣泡的熔融包裹體,它們主要寄主在單斜輝石中。
  • JGR:火星地下滷水活動——來自火星磷灰石H和Cl同位素組成的證據
    雖然30億以來,火星表面就已經變成現在這樣極度寒冷和乾旱的環境,但是近些年的火星探測和火星隕石的研究表明,在火星的局部地區仍然可能存在過地下水(或流體)及水巖作用。火星地形地貌探測結果表明火星地下流體可能具有富含滷族元素,但至今缺乏相關的巖石學和地區化學制約。磷灰石是火星隕石中普遍存在的副礦物,不僅能用於確定地質事件的年代,也是揭示其源區地球化學性質的重要窗口。
  • JGR:火星地下滷水活動——來自火星磷灰石H和Cl同位素組成的證據
    雖然30億以來,火星表面就已經變成現在這樣極度寒冷和乾旱的環境,但是近些年的火星探測和火星隕石的研究表明,在火星的局部地區仍然可能存在過地下水(或流體)及水巖作用。火星地形地貌探測結果表明火星地下流體可能具有富含滷族元素,但至今缺乏相關的巖石學和地區化學制約。磷灰石是火星隕石中普遍存在的副礦物,不僅能用於確定地質事件的年代,也是揭示其源區地球化學性質的重要窗口。
  • 廣州地化所提出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殷商青銅器的來源
    華北是古老的克拉通地體,但是後期多次受到板塊俯衝的改造,發生了「克拉通破壞」,失去了產生這種鉛礦的條件。文獻中有報導銅礦峪黃鐵礦、黃銅礦中有類似殷商早期的鉛同位素,問題是,黃鐵礦、黃銅礦中鉛含量非常低,不足以解釋青銅器中的鉛。那麼會不會在銅礦峪有已經用完的高放射成因鉛礦呢?
  • 石鹽流體包裹體證實奧陶紀海水成分
    石鹽流體包裹體證實奧陶紀海水成分 地球上的海水成分不是一成不變的
  • Minerals:俯衝帶地幔古熔融虧損及交代歷史:來自西太平洋Yap海溝橄欖巖的Re-Os同位素證據
    ,隨後俯衝流體的加入使地幔熔融程度進一步增加,最終形成高度虧損的地幔橄欖巖。在37航次的樣品和研究基礎之上,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唐立梅等新申請了由大洋38航次採集的來自Yap海溝南部的橄欖巖樣品,對兩批樣品進行了Re-Os元素和同位素分析。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Zn共有5個穩定同位素,分別為64Zn(48.63%)、66Zn(27.90%)、67Zn(4.10%)、68Zn(18.75%)、70Zn(0.62%)(括號內數字表示同位素的自然豐度)。Zn是中等揮發性元素(50%凝聚溫度T50= 726K),中等不相容性元素,流體活動性元素,成礦元素(例如Zn-Pb礦床)和生命必須元素。
  • 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和利用
    韌皮部運輸機制1.壓力流動假說(德國明希提出)基本論點:有機物質在篩管內的流動是由於篩管的兩端(即供應端和接納端)之間所存在的壓力勢差(膨壓差)推動的。壓力勢在篩管內是可以傳導的,因而就產生了一個流體靜壓力,這種壓力推動篩管的溶液向輸出端流動。韌皮部運輸物質的種類,主要是糖類,而蔗糖又是糖類的主要運輸形式。
  • 紫金山天文臺等在高精度鉀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項研究發現,玻璃隕石在形成過程中即上陸殼在轉變成玻璃隕石的撞擊蒸發熔融冷卻過程中,沒有發生鉀同位素的分異,這對於揭示內太陽系天體的普遍揮發性元素虧損機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紫金山天文臺科研人員與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團隊合作,利用Neptune MC-ICP-MS分析了澳亞玻璃隕石的鉀同位素和鋅同位素(圖1),結果顯示玻璃隕石與全巖矽酸鹽地球之間無明顯差異,表明上陸殼在轉變成玻璃隕石的撞擊熔融蒸發過程中,沒有產生鉀同位素的分異。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自上個世紀末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問世以來,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穩定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從傳統的幾個氣體元素(C、H、O、S、N等)擴展到幾乎整個元素周期表,開啟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 JGR:Mg-Li同位素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殘餘洋殼的存在及其意義
    西藏中部廣泛分布的始新世長英質火山巖和侵入巖,特別是埃達克巖,為研究西藏早期隆升歷史及相關深部地球動力學過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對象。然而,它們的成因仍有爭議,而基於這些火山巖的構造解釋也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已有的研究模型,包括加厚下地殼、拆沉下地殼或俯衝陸殼的部分熔融以及被交代巖石圈地幔的低程度熔融等。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新興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Li理論上能夠為火山巖的成因提供新的約束。
  • Nature:金伯利巖Hf-Nd同位素揭示地球長期存在未去氣的原生地幔儲庫
    地球發生圈層分異以後,尤其是自板塊構造體制啟動以來,地幔的化學組成受到各種過程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如熔體的抽取可以導致地幔發生虧損,而俯衝的地殼物質則可以導致地幔在元素和同位素上的重新富集。對於地幔化學組成的制約主要來源於對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和洋島玄武巖(OIB)的研究(Hofmann, 1997)。
  • 科學家提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
    地殼變質流體模型在該領域獲有廣泛認可,巖漿流體模型在一些礦床中也有報導。這兩種流體具有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徵,因此可用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對流體來源進行區分。造山型金礦床中的黃鐵礦常發育複雜的成分環帶,傳統方法獲得的硫同位素組成只能代表多期環帶的平均值,難以揭示不同環帶內的精細變化,給硫同位素數據解讀帶來困難。此外,已有報導認為沉積巖中的黃鐵礦可為成礦流體提供Au,但這一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還有待驗證。
  • 流體地球化學—地震的「血液檢驗」
    在這一周,我們將每天與大家分享一篇優秀的地震科普文章,希望能夠提高大家對地震的了解,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流體地球化學是地質學與地球化學交叉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地球內部流體中元素(同位素)的分配和遷移、分散和富集。近年來,流體地球化學在地震活動觀測和研究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確定地下物質來源、能量傳輸和地下條件等問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聚焦地礦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2019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
    大會共邀請18位專家做大會報告並開設主題為雷射剝蝕等離子體質譜、生命科學與醫學、同位素質譜、儀器研發與應用、環境與食品等多個分會場。會議同期還設置了青年論壇專場和學術牆報展示,以促進我國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展示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績及增進同行間的學術交流。儀器信息網對本次會議中針對地礦領域樣品的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及應用新進展進行了整理,以饗讀者。
  • 巖漿中的巨大能量——流體金屬氫
    氫,是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一位的元素,好像天生就有不同尋常的地位。這個自然界中最小的原子,具有怎樣不同尋常的「大神通」呢?我們帶大家走進氫的世界,回顧氫的前世今生,展望氫的未來。英國化學家卡文迪什發現,如果把它和空氣混合在一起,一遇火星就會爆炸。1787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正式提出「氫」是一種元素,因為氫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便用拉丁文把它命名為「水的生成者—Hydrogenium」。其實從這些早期最基礎的研究中,已經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氫的種種特性:第一,容易大量產生;第二,能夠燃燒和爆炸;第三,生成物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