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巖土所深部開挖誘發斷層滑移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2 中國巖土網

深部能源開採及地下工程(如隧道、巷道等)開挖過程中,圍巖應力場擾動誘發工程區臨近斷層/結構面失穩滑動,從而導致誘發地震或結構面巖爆的情況屢有發生。研究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斷層滑動地震機理一方面有益於該類型突發災害的預測及防控,另一面能夠驗證實驗室觀測到的地震模式、並建立實驗室地震與自然界地震之間的聯繫。

伴隨著國家「深地」戰略目標的實施,我國深部巖石工程越來越多,同時面臨更為複雜的地質環境和一系列工程災害風險。深部能源開採及地下工程(如隧道、巷道等)開挖過程中,圍巖應力場擾動誘發工程區臨近斷層/結構面失穩滑動,從而導致誘發地震或結構面巖爆的情況屢有發生。研究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斷層滑動地震機理一方面有益於該類型突發災害的預測及防控,另一面能夠驗證實驗室觀測到的地震模式、並建立實驗室地震與自然界地震之間的聯繫。

斷層滑動存在準靜態穩定滑動(quasi-static slip)、動態失穩滑動(dynamic slip)、粘結-滑動(stick-slip, 一般稱為粘滑)等幾種滑動模式。其中,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滑動較多呈現出粘滑特徵,現場觀測表現為間斷性的、頻發的微震事件,它與開挖導致的斷層面應力分布的非均勻性和斷層面自身的複雜結構密切相關。穩定滑動或粘滑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演化為失穩滑動。目前,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斷層動態滑動形成機理及臨界條件研究尚不充分。

本研究採用斷層滑移弱化摩擦模型,通過數值方法研究了斷層滑動長度、滑動位移及摩擦應力隨斷層空間位置、力學參數及應力場的演化規律,並通過理論方法研究了無量綱化斷層滑動長度的表達方法。研究結果表明臨近斷層動態失穩滑動之前,一般存在準靜態穩定滑動和有限失穩滑動(arrested slip,斷層失穩滑動有限長度後再次穩定)兩種滑動模式,有限失穩滑動的原因在於地下工程開挖引起的斷層面上應力分布不均勻,斷層面臨近開挖區因法向應力較小易於滑動,而遠離開挖區局部位置可能會出現法向應力集中從而捕獲斷層失穩擴展。其次,通過斷層滑動位移、摩擦應力分布及圍巖應變能變化,採用能量方法研究了有限失穩滑動釋放的能量。斷層滑移弱化模型中的臨界滑移弱化距離參數非常重要,該參數的降低能夠顯著降低有限失穩滑動及動態失穩滑動的臨界應力,並減小動態失穩滑動地震輻射能量。論文研究結果對揭示斷層失穩滑動機理及評估地震輻射能量具有一定參考作用。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U1765108,U1806226)、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15CB057906)、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及巖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No.Z018003)的資助,相關成果發表於著名地學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第一作者為武漢巖土所楊建平研究員,通訊作者為楊建平研究員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張浠教授。

圖1  不同位置(d/a)無量綱化斷層滑動長度與應力關係(斷層傾角= 35°)

圖2  斷層動態失穩滑動臨界應力比相圖

圖3  斷層動態失穩滑動不同能量演化過程


論文題目:Energy Budget and Fast Rupture on a Near-Excavation Fault: Implications for Mitigating Induced Seismicity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9/2020JB019360




相關焦點

  • 論文推薦|朱廣安等:臨斷層孤島面衝擊危險與斷層滑移數值反演
    中國礦業大學 深部煤炭資源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 中國礦業大學 礦業工程學院1研究背景據統計,截至2015年,我國衝擊地壓礦井已有187處,26個產煤省區已有17個發生過衝擊地壓,衝擊地點大多數在煤礦深部。隨著開採深度和開採強度的進一步增大,衝擊地壓已成為礦山動力災害防治的難題之一。
  •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2019-07-09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論文推薦|韓科明等:上下盤開採影響下斷層滑移失穩力學機制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採研究分院 2.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採設計事業部研究背景斷層是礦山開採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地質構造之一,斷層的存在破壞了巖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一直以來都是影響煤礦安全開採的重要因素,比如衝擊礦壓、礦井突水、地表臺階式下沉等很多礦井災害都是因為開採造成斷層活化導致的。
  • 武漢巖土所在節理巖石剪切過程中滲透演化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不同應力條件下,節理剪切過程中巖體節理滲透率演化規律及其機理,對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的開採以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地質工程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通過室內試驗和數值模擬,對含節理花崗巖剪切過程中的滲透率變化進行研究。
  • 武漢巖土所基於土水密度的黏土吸附水確定方法取得進展
    武漢巖土所董毅研究員長期致力於長期致力包括非飽和土測試技術與理論在內的多相巖土介質力學與工程方面的研究。針對非飽和土的吸附水問題,提出了基於土水密度的吸附水定義和測試方法,通過氣體比重儀法測定黏土在不同含水量下的表觀顆粒比重變化,並演算出土水密度特徵曲線,將土水密度大於自由水的含水量定義為最大吸附水含量,並與土水特徵曲線擬合結果相比較,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
  • 武漢巖土所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
    2019年11月18—21日,China Rock 2019第十六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在北京九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博士生薑玥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 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我國南海的珊瑚鈣質砂顆粒具有的不規則形狀、表面粗糙且多稜角、易破碎的特點,使其與常規陸源砂相比具有更為複雜的工程力學特性,珊瑚鈣質砂在加載受力過程中的顆粒破碎和形貌變化特徵對於深化鈣質砂土變形破壞影響機理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
  • 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研究進展
    NREE: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研究進展由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資助的頁巖氣勘探開發風險研究項目(SHEER)旨在降低由頁巖氣勘探開發引起的負面環境效應。然而,目前尚不能準確預測水力壓裂誘發地震的發生以及震級大小,對誘發地震的應對策略也有待進一步優化。
  • 武漢巖土所酸氣回注研究取得新進展
    酸氣回注技術將含高濃度H2S及CO2的酸氣進行脫水增壓,通過管道運輸至注入井,並注入深部地層中封存。該技術可實現硫、碳的零排放和聯合地質封存,已被認為是環保經濟的酸氣處理方式之一。塔裡木盆地酸氣回注工程預可行性研究作為中國首個酸氣回注工程項目,對酸氣注入產生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方面的潛在影響及硫碳演化過程的研究至關重要。
  •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金屬所P型FCC-Zr形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0-10-12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對於B型FCC相,研究人員認為,肖克萊不全位錯在{0001}基面上的滑移導致α→FCC相變。然而,對於P型FCC相的形成機理,目前存在較大爭議,尚無模型被廣泛認可。
  • 地質地球所巖漿環境下橄欖石的塑性變形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另一方面,橄欖石不同晶軸方向上的彈性波速大小不同,表現出顯著的各向異性,故地幔流動所控制的橄欖石晶格定向排列會引起地震波的各向異性。將不同動力學背景下橄欖石的組構特徵與相應地震波各向異性的觀測數據相結合可有效判定地幔流動方向和流動面,業已成為研究板塊構造的重要手段。
  • 武漢巖土所在乾熱巖熱儲改造技術研發中取得進展
    乾熱巖與天然氣水合物被並稱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未來能源,但高效開發乾熱巖中的能源具有挑戰性,國際上已開展30多項示範工程項目,儘管已逐漸積累乾熱巖熱儲建造和開發經驗,但由於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等,單個項目的技術經驗無法直接複製應用到下一個項目中,且乾熱巖工程項目初期投資大,而目前的經濟性較低,導致乾熱巖的開發進展緩慢。
  • 武漢巖土所等在珊瑚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為更好的揭示礁坪水動力消能機理,為島礁防波堤穩定性設計提供參數,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海洋工程地質科研團隊與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合作,開展相關研究。研究團隊以某實際工程為原型,按照重力相似準則,建立用於開展珊瑚礁礁坪波浪傳播過程衰減消能研究的物理試驗模型,通過水槽模型試驗和數值計算模擬,分析不同坡度、粗糙度的礁坪對不同波高、周期的波浪傳播過程以及波高衰減規律的影響,揭示波浪能量耗散機理,研究波浪在礁緣處破碎、波生流以及增水過程,提出島礁防波堤穩定性設計可靠參數。
  • 武漢巖土所在天然氣水合物沉積物相平衡理論上取得進展
    武漢巖土所科研人員考慮沉積物與孔隙水的物理化學作用,得到孔隙水化學勢的準確表達形式,依據相平衡條件下水與水合物晶格化學勢相等的條件得到了適用於水合物沉積物的廣義相平衡方程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是一種開發潛力巨大的新型能源,廣泛分布於海底沉積物中。水合物的相平衡條件指水合物與水穩定共存時的溫度、壓力條件,是水合物資源儲量評估和開採工藝設計的依據。
  • 陳祖煜院士訪問武漢巖土所作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
    10月9日下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作客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論壇,並作「梯級水庫風險分析與安全設計標準」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中囯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盛謙主持。長期從事邊坡穩定理論和數值分析的研究工作,有關研究成果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電力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獲茅以升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大獎、黃文熙講座撰稿人等國內巖土屆的最高榮譽。曾任三峽、小浪底、長江幹堤加固等工程的安全鑑定、驗收和諮詢專家,並成為汶川地震專家組成員。
  • 我國學者在有機汙染物光催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持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趙進才課題組在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及其機理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低濃度、高毒性、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是一類普遍存在、具有長期危害性的環境汙染物,用傳統方法很難處理。
  • 力學所等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開展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對頁巖氣藏的高效開發具有重要理論指導意義。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合作,在頁巖氣藏氣水流動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科研人員設計了頁巖水吸附解吸及滲吸裝置,研究了頁巖的水吸附解吸和滲吸特徵,揭示了頁巖水吸附解吸和滲吸機理,建立了頁巖水吸附擴散數值模型。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武漢巖土所煤中多組分氣體擴散的分子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分子動力學研究了甲烷(CH4,煤層氣要成分)和CO2單組份氣體及其混合氣體在煤中的自擴散和互擴散行為。分析了分子水平上煤的自由體積和氣體分子徑向分布函數,發現自由體積的大小和空間分布對氣體分子的擴散起著重要的作用。氣體的自擴散係數受到濃度、溫度和組分的影響。隨著濃度的增大氣體的自擴散係數減小;徑向分布函數表明,擴散過程中氣體沒有團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