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5 瀟湘晨報

已有研究表明,土的宏觀力學行為較大程度取決於微觀顆粒特徵,如尺寸、形狀和粗糙度,這些是導致其具有特殊工程力學的重要因素。我國南海的珊瑚鈣質砂顆粒具有的不規則形狀、表面粗糙且多稜角、易破碎的特點,使其與常規陸源砂相比具有更為複雜的工程力學特性,珊瑚鈣質砂在加載受力過程中的顆粒破碎和形貌變化特徵對於深化鈣質砂土變形破壞影響機理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海洋工程地質學科方向組研究人員與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博士趙濤,利用動態圖像方法對鈣質砂一維壓縮試驗前後顆粒破碎與形貌進行了定量化表徵與分析。該研究採用大尺寸的固結壓力盒(內徑231.6毫米,高度155毫米)對不同形貌鈣質砂顆粒(10-20毫米)開展一維壓縮試驗,並分析試驗前後的顆粒形貌變化。研究表明,粗顆粒在壓縮過程中發生了連續破碎和逐漸細化,使得不同顆粒形狀混合物的壓縮係數幾乎相同。在動態圖像分析中,通過分析顆粒總周長在實驗前後的變化,可以有效地反映與定量化顆粒破碎。顆粒混合物中枝狀顆粒的增多會顯著增加顆粒破碎量,原因是枝狀珊瑚顆粒在壓縮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局部應力的集中破壞。粗顆粒的破碎會產生大量的細顆粒,其顆粒數量分布特徵呈指數函數,這些細顆粒的形貌比粗顆粒更加細長與平滑。壓縮試驗後的顆粒都趨於光滑和規則球形,特別是球形顆粒比稜角形顆粒表面變得更為光滑。該研究建立了顆粒形貌變化與巖土工程實踐的相關性。

相關研究成果以Quantifying the morphology of calcareous sands by dynamic image analysis為題,發表在International of Journal of Geomechanic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武漢巖土所副研究員魏厚振,論文通訊作者為趙濤。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態圖像分析系統示意圖

圖2.典型顆粒形貌的動態圖像序列。圖中每一行都是連續的特定顆粒的圖像

圖3.顆粒圖像數位化及各形貌參數定義

圖4.壓縮試驗前後各試樣顆粒等效粒徑的分布對比

圖5.壓縮試驗前後顆粒形狀參數的分布對比

圖6.壓縮試驗前後鈣質砂顆粒球度與凸度關係圖

【來源: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3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2、禽流感病毒進化變異與公共衛生風險預警研究獲進展3、深圳先進院開發出太陽光碟機動的海水淡化膜4、多孔單晶表面精細結構調控增強一氧化碳氧化研究獲進展5、植物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複合體調控光形態建成新機制6、新疆生地所證實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7、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8、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武漢巖土所巖石動態開裂快速連續到非連續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2019-07-09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武漢暴雨所定量降水估計和預報研究獲進展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在北京組織召開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定量降水估計(QPE)和短期定量降水預報(QPF)」驗收會上了解到,我國QPE和QPF技術研究獲得進展,多模式動態權重定量降水集成等多種預報系統建立
  • 武漢巖土所基於土水密度的黏土吸附水確定方法取得進展
    在黏土或膨脹土中,毛細作用和吸附作用是土顆粒與水相互作用的主要組成部分。毛細作用由氣液界面的表面張力控制,主要取決於孔隙的幾何尺寸進而依賴於邊界條件。吸附作用主要由短程範德華力和長程庫侖力控制,依賴於礦物的表面特性如比表面積和陽離子交換能力等。如何科學的定義及定量確定吸附水的含量是巖土工程及水文地質多個領域中的難點問題。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陳祖煜院士訪問武漢巖土所作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
    10月9日下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作客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論壇,並作「梯級水庫風險分析與安全設計標準」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中囯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盛謙主持。長期從事邊坡穩定理論和數值分析的研究工作,有關研究成果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電力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獲茅以升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大獎、黃文熙講座撰稿人等國內巖土屆的最高榮譽。曾任三峽、小浪底、長江幹堤加固等工程的安全鑑定、驗收和諮詢專家,並成為汶川地震專家組成員。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2 星期二
    科研進展1、金屬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2、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6、古脊椎所7萬年前Toba火山噴發事件研究獲進展7、海洋所在內陸架沉積動力演化特徵研究中獲進展8、昆明植物所解析核心十字花科植物的系統發育關係9、武漢巖土所在
  • 大化所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方軍博士、鄒漢法研究員等人在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級質譜(MS1)譜圖中六種不同蛋白質樣品同時規模化定量分析的同位素標記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於細胞蛋白質合成-降解周轉更新分析,分析通量是常規同位素標記方法的三倍,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出版社新創立的綜合性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武漢巖土所深部開挖誘發斷層滑移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深部能源開採及地下工程(如隧道、巷道等)開挖過程中,圍巖應力場擾動誘發工程區臨近斷層/結構面失穩滑動,從而導致誘發地震或結構面巖爆的情況屢有發生。研究地下工程開挖誘發斷層滑動地震機理一方面有益於該類型突發災害的預測及防控,另一面能夠驗證實驗室觀測到的地震模式、並建立實驗室地震與自然界地震之間的聯繫。
  • 武漢巖土所多孔介質流固耦合有限元穩定化求解技術研究獲進展
    多孔介質滲流-應力耦合模型(Biot模型)在巖土工程領域有著重要應用。巖土結構的響應是固體骨架與孔隙流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為了保證計算效率,基於低階單元(如Q4P4單元)的多孔介質流固耦合有限元穩定化求解技術一直被研究者們所關注。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土動力學組助理研究員李文濤,長期致力於多相孔隙介質多場耦合高效數值方法的研究。
  • MRI定量參數分析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研究進展
    ,DKI)、縱向弛豫時間成像(T1 mapping)、LiverLab等技術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定量分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如何早期精準診斷小肝癌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研究。以下主要對於Gd-EOB-DTPA動態對比增強定量評估HCC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DCE-MRI成像原理基於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新生的血管結構扭曲雜亂,基底膜連續性差,血管滲透性遠高於正常血管,使對比劑的分布和代謝在癌變和正常組織中存在差異。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11T5組)研究員金盛燁領導的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鈣鈦礦(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單晶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成功實現了對單個鈣鈦礦單晶納米線/納米片中載流子擴散過程的可視化和定量研究。
  • 國際SCI期刊《天然氣科學與工程》高級編輯潘哲君等到武漢巖土所交流
    國際SCI期刊《天然氣科學與工程》高級編輯潘哲君等到武漢巖土所交流 2017-06-21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6月19日,應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李琦邀請,國際SCI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天然氣科學與工程)高級編輯潘哲君和主編助理張智恩到武漢巖土所訪問並作學術交流。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王方軍等人在2016年提出了活性蛋白質複合物二甲基化共價標記策略,根據賴氨酸側鏈氨基標記效率實現了對賴氨酸反應性的定量分析,以及對賴氨酸近程微環境的動態監測(Anal. Chem.,2016)。
  •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2020.9.16 星期三
    科研進展1、古脊椎所在早白堊世反鳥類研究中取得進展 2、物理所發現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 3、大連化物所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4、武漢巖土所在邊坡代表性滑面快速識別研究中獲進展6、版納植物園在熱帶森林樹種性狀和生長關係研究中獲進展7、武漢植物園在龍膽族葉綠體基因組進化和系統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 川南龍馬溪組頁巖脆性破壞特徵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面對著巨大的油氣缺口,積極進行頁巖氣勘探開發的相關研究顯得十分必要。我國四川盆地頁巖氣儲量豐富,對比分析美國典型頁巖氣盆地地質特徵,一些專家認為四川盆地下志留統龍馬溪組頁巖具有較好的頁巖氣生烴潛力。然而,由於頁巖具有緻密、低孔隙度、低滲透率的特點,頁巖氣一直難以得到高效的勘探和開發。
  • 武漢物數所在泛素動態結構研究方面獲進展
    在最新的這篇PNAS論文中,武漢物數所生物大分子動態學研究團隊運用生物磁共振技術和其它生物物理方法,對磷酸化泛素同時存在的舒展態和收縮態結構進行了精確的解析,發現舒展態和收縮態磷酸化泛素的磷酸基團有著截然不同的pKa值,分別為7.2和5.8。因此當溶液pH升高時,磷酸化泛素會趨於收縮態結構,而當溶液pH降低,磷酸化泛素會趨於舒展態結構。
  • 武漢巖土所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
    2019年11月18—21日,China Rock 2019第十六次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年會在北京九華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博士生薑玥榮獲「專巖杯」第四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 武漢巖土所在節理巖石剪切過程中滲透演化規律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節理廣泛存在於巖體中,是流體在巖石中的主要滲流通道,影響著巖體的力學特性和水力特徵。節理剪切過程中的滲透率變化會影響流體在節理巖體中的流動。研究不同應力條件下,節理剪切過程中巖體節理滲透率演化規律及其機理,對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的開採以及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地質工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 武漢巖土所揭示了土體脫溼過程中的自固結行為
    土體在脫溼過程中,隨著含水量的減少,內部顆粒間有效應力逐漸發展,使得土體剛度變大,體積發生收縮變形。在無外荷載作用下,土體內部由於土水相互作用產生的粒間應力是土體剛度和體積發生變化的主要驅動力。 土體在脫溼過程中,隨著含水量的減少,內部顆粒間有效應力逐漸發展,使得土體剛度變大,體積發生收縮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