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全球高砷地下水分布及其危害

2020-09-0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Science:全球高砷地下水分布及其危害

砷是一種有毒元素,礦物中的砷會通過水文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作用進入到地下水中,導致一些地區出現原生的高砷地下水,其砷含量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的飲用水標準(10 μg/L)。高砷地下水直接影響著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長期飲用高砷地下水會導致人體出現皮膚色素異常、角質化、皮膚癌、內臟癌症等慢性砷中毒。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報告,目前全球範圍內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高砷地下水分布,具有地源性特徵,主要包括印度、孟加拉、柬埔寨、中國、越南、緬甸、美國等國家,其影響的人口達1.4億,且呈現出升高的趨勢。為了確定未知的砷汙染地區,更清楚地明確這個全球問題的分布範圍等,首先需要明確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其次,人類大量開採地下水資源的行為如何影響高砷地下水向周邊或鄰近沒有砷汙染的含水層遷移,也非常值得探索。

已有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實測砷濃度資料庫和相關地質參數(如氣候、土壤、地質、地形相關參數),採用統計學習方法預測高砷地下水的分布。考慮到砷濃度的健康風險,模擬時考慮其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的可能性。Podgorski和Berg兩人基於收集到的來自於80多份地下水砷含量研究報告(砷含量數據大於200,000),將得到的砷含量數據平均分配到1 km2網格中,形成用於模擬的超過55,000個砷含量數據點,得到全球砷含量數據點分布圖(圖1)。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包括土壤參數(表土、底土、pH和fluvisols)、氣候參數(降水量、實際和潛在蒸散發量及其綜合溫度)和地形溼度指數相關的11個變量,建立了隨機預測模型,得到迄今為止最準確、最詳細的全球地下水砷含量分布圖(圖2)。該圖明確了給定1 km2單元格地下水中砷含量超過10 μg/L的概率,模型的不確定性取決於概率本身。模型中11個預測變量中,土壤fluvisols和pH表現出更大的影響性,而溫度的影響性最小。例如在巴基斯坦這種乾旱、氧化環境下,土壤pH就是很重要的變量。因地質數據少,該模型並未考慮地質因素對高砷地下水分布的影響,但並不說明地質因素對其無影響。

圖1 全球砷含量分布,不包括來源於已知的埋深超過100 m的砷含量數據(Podgorski and Berg, 2020)

圖2 全球地下水As含量分布預測圖(A-模擬的是全球地下水As含量超過10μg/L的可能地區;B-F:人口較集中的影響區)(Podgorski and Berg, 2020)

根據圖2,預測出的高砷地下水分布於全球,特別是中亞、南亞和東南亞、非洲部分地區以及美國北部和南部;已知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區也清楚顯示在該預測圖上,如美國西部、墨西哥中部、阿根廷、內蒙古、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湄公河與紅河三角洲等。基本無實測數據的砷含量風險區包括部分中亞、特別是哈薩克斯坦、蒙古、烏茲別克斯坦和北極及亞北極地區,其中中亞地區砷汙染危害概率很高。基於已有的砷濃度數據得到敏感性-特異性比較概率閾值(0.75)和正預測值-負預測值(0.73),在此基礎上得到風險地區可能受影響人口數量的全球分布圖(圖3),利用該圖估算飲用砷含量超過10 μg/L地下水的人口數量。結果表明,全世界約有9400萬-2.2億人(85%-90%分布於南亞)的生活用水來源於高砷地下水,該結果與已有最系統的文獻調研數據一致。對於缺少家用地下水統計的6%~8%的、受砷汙染影響的國家,採用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AQUASTAT資料庫中的數據,誤差檢驗表明利用該數據得到的估算人口是可接受的。

相比已有的全球沉積盆地砷含量預測圖,本文中的新模型在幾方面都有實質性突破。首先,新模型對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區都進行了預測,而以前的統計模型僅涵蓋了其一般的區域;其次,10倍的砷含量數據點使模型更具代表性,過去10年產生的全球預測資料庫使新模型可以考慮更多的新參數,如土壤類型,空間解析度也提高了10-60倍。隨著砷含量數據和各類參數資料庫的不斷增加,該模型可以不斷完善。沉積盆地含水層中,砷含量通常與其埋深相關。由於潛在受影響人口的風險評價方法相對保守,可能低估了人口數量。

本文給出的全球砷概率圖可指導未來地下水砷測試,例如在中亞、薩赫勒和非洲其他地區。對於無法用已有全球資料庫模擬的小尺度非均質含水層,只有實際的地下水水質檢測能夠確定地下水砷含量是否滿足要求。預測圖給出的高風險區分布可為以後的調查提供依據。隨著地下水逐漸被更多的人利用,特別是氣候變化導致的乾旱有關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出現,受砷影響的人口數量還會大幅增加。本研究對於提高公眾砷危害認識、明確安全水井位置、獲得政府的協調作用和財政支持、開展健康幹預計劃以及改變本地飲用水資源及地下水除砷等意義重大。

此外,人類活動,如大量開採地下水資源,也會促進高砷地下水的次生汙染。例如在地源性地下水砷(As)汙染十分普遍的南亞和東南亞,Ilka Wallis等利用數值模擬方法,綜合考慮含水層地下水動力過程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模擬了人為大量開採地下水情況下,越南紅河東南10 km 處一個高砷含水層對周邊As含量正常的含水層的影響(Wallis et al., 2020)。基於重建的人類活動誘發的地下水流場和生物地球化學動力過程的時空演化機制,確定了百年尺度上As的遷移速率及質量平衡。結果表明,河床-含水層交互面生物地球化學反應強烈,是As濃度增加的主要來源;持續的As釋放主要取決於富含貧瘠有機物和活性鐵氧化物的河泥的定期補充,大量抽水誘發的地下水流動可能有助於As運移至距離幾公裡遠的相鄰含水層中。

圖3 風險區人口數量估算。(A-F):其中(A)-利用0.57的概率閾值得到的處於砷含量超過10 μg/L風險區的人口(Podgorski and Berg, 2020)

主要參考文獻

Podgorski J, Berg M. Global threat ofarsenic in groundwater[J]. Science, 2020, 368(6493): 845-850.

Wallis I, Prommer H, Berg M, et al. The river–groundwaterinterface as a hotspot for arsenic release[J]. Nature Geoscience, 2020, 13(4):288-295.

(撰稿:李義曼/頁巖氣與工程室)

校對:張崧

相關焦點

  • Science:新風險模型凸顯了中國地下水的砷汙染風險
    而且自1990年以來,各種報告繼續披露全球有新的地區——其中包括中歐、南美、蒙古及美國的某些地區——的地下水也受到了這種化學物質的汙染。在中國,因為汙染的地下水所致的砷中毒是自1970年代末以來首次被診斷出來的,而中國是Rodriguez-Lado及其團隊研究工作的重點。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砷,元素周期表的第33號元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其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即為砒霜,毒性很強。無機砷化合物被稱為飲用水中的「隱形殺手」,長期飲用高砷地下水對人體健康影響顯著。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無機砷化合物被稱為飲用水中的「隱形殺手」,長期飲用高砷地下水對人體健康影響顯著。在前不久的Science雜誌上,瑞士聯邦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Joel Podgorski和Michael Berg撰文指出,全球高砷暴露人口為9400萬到2.2億人,其中94%在亞洲(Podgorski and Berg, 2020)。
  • 地下水汙染的危害及處理方法
    汙染地下水的物質主要有3類:一類是無機鹽汙染物,如礦化物、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二是重金屬汙染物,常見的有錳、砷、鉻、鉛、汞等重金屬超標;地下水一旦汙染,危害的將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危害人體健康:人們喝了被汙染的地下水會直接危害健康,水中的氟化物、氯化物等會使人體器官病變,誘發多種癌症;長期飲用硫酸鹽等汙染物超標的水,會導致患心腦血管、聽力視力、生殖系統疾病的概率翻倍;砷、鉻、鉛、汞等重金屬超標會造成神經性疾病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經專家調查發現,孟加拉國土壤深層自然形成的砷含量非常高,數千萬民眾因飲用受到砷汙染的水遭遇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將孟加拉國的砷汙染危機形容為「歷史上一國人口遭遇到的最大群體中毒事件。」砷在中國民間俗稱「砒霜」,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
  • 清華學生為村民過濾砷汙染地下水:免費不被在意
    很少人知道,在這些茂盛的向日葵腳下,有中國砷汙染最嚴重的地下水。  這與世衛組織有關砷危害的提示是一致的:長期接觸高濃度無機砷的先兆症狀通常見之於皮膚,包括色素沉著變化、皮膚損傷以及手掌上的硬斑和雙足上的肉墊(角化過度)。  根據世衛組織一份報告中的數據,這些症狀說明他們暴露於砷的環境中至少5年,還可能是皮膚癌的先兆。
  • 2020年5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4.Science:地下水砷汙染的全球威脅doi:10.1126/science.aba1510; doi:10.1126/science.abb9746砷是一種代謝毒物,在大多數巖石材料中以微量存在,而且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可在含水層中累積而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 ...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PNAS發文揭示大氣砷汙染對人體健康重要影響
    教育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高會旺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impact of atmospheric arsenic on health risk: 2005-2015」(大氣砷健康風險的全球影響
  • 全新地下水地圖出爐!全球隱藏的水資源盡收眼底
    目前,美國國家地下水協會最新繪製一張全球地下水地圖,真實呈現全球哪些地區潛藏著地下水資源。 這是首次繪製全球地下水地圖,提供了地球地下水資源的視覺表徵,估計全球地下水總量達到2300萬立方千米。據稱,地下水是全球第二大淡水資源(第一大淡水資源來自冰川和冰蓋),地下水來自於滲透至地下的降水,它們進入地質蓄水層。
  • 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這一技術突破,使全球含砷飲用水及含砷工業廢水中徹底消除砷成為可能。這是25年以來,第一個通過此項認證的技術和產品。「這是對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歷時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的最好肯定,對於全球超過兩億還在飲用高砷水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環境與慢性病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兒基會砷中毒領域顧問孫貴範表示。
  • 福島核電站周邊地下水放射物超標是怎麼回事 核汙染水入海有什麼危害
    近期,又有爆料福島核電站周邊地下水放射物超標,在福島核電站周邊的10個地方觀測地下水,發現射性物質氚超過自然標準濃度。如果核汙染水入海,將汙染周邊國家。這是第一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的地下水中連續檢測出氚。  據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的科研團隊16日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發布了該項研究成果。  研究報告稱,在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的6年間,東大環境分析化學研究室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福島核電站周邊的10個地方觀測地下水,調查氚等放射性物質的濃度。結果,在多個地方連續檢測出每昇平均20貝克勒爾的氚。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新途徑
    硝態氮是城市汙水及地下水中的一種重要汙染物,微生物可利用汙水中COD為碳源通過反硝化作用將之還原為氮氣從而實現汙染物去除。當碳源不足時,則需要為微生物添加外源碳源以實現反硝化過程,這既增加了成本,也帶來了二次汙染風險。
  •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
    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和郊區的地下水排洩區,地下水汙染最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地下水汙染表現為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以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為依據,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質量現狀與天然條件下的地下水質量「背景值」相對照,確定地下水汙染超標組分,按照單要素評價與多要素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編制而成,反映了城市地下水汙染程度和汙染組分二方面內容。
  • 甲烷如何影響環境中砷的遷移?浙大學者找到一條新的轉化途徑
    硝態氮是城市汙水及地下水中的一種重要汙染物,微生物可利用汙水中COD為碳源通過反硝化作用將之還原為氮氣從而實現汙染物去除。當碳源不足時,則需要為微生物添加外源碳源以實現反硝化過程,這既增加了成本,也帶來了二次汙染風險。
  • 檢測汞與砷 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分析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汞與砷會以各種化學形態侵入到環境中,會汙染空氣,汙染水質及土壤,同時也會造成食品汙染,直接間接地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檢測技術中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則可以用來檢測飲用水中汞和砷的含量,土壤中砷含量及食用大米中汞含量是否超出國家標準,用以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與身體健康。本文主要對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進行分析,以期對相關人員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食品中的砷汙染有什麼危害?
    砷,俗稱砒,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4周期、第VA族,原子序數33,元素符號As,單質以灰砷、黑砷和黃砷這三種同素異形體的形式存在。砷元素廣泛的存在於自然界,共有數百種的砷礦物是已被發現。砷與其化合物被運用在農藥、除草劑、殺蟲劑,與許多種的合金中。 在古代,三*化*砷被稱為*霜,但是少量的砷對身體有益。
  • 哪些因素導致地下水汙染?
    汙染地下水的物質主要有3類:一類是無機鹽汙染物,如礦化物、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二是重金屬汙染物,常見的有錳、砷、鉻、鉛、汞等重金屬超標;三是細菌汙染物,如病菌、病毒、寄生蟲等。此外,農用和醫用抗生素用量不斷增大,伴隨動物排洩、土壤滲透等發生的抗生素汙染也需警惕。地下水循環緩慢,自淨能力弱,汙染情況不好改善。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關於地下水汙染及其防治措施探討
    關於地下水汙染及其防治措施探討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地下水汙染會因為生活汙染、工業汙染、生活汙染與自然汙染導致水質下降,具體的處理上需要考慮實際情況差異,因地制宜的提升汙水處理效果,降低汙水防控成本。要做好宣傳,優化技術,做好監督管理,由此保證整體效果的有效開展。
  •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英文名稱:Groundwater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2技術適用性2.1適用的介質:汙染地下水2.2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碳氫化合物(如BT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