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風險模型凸顯了中國地下水的砷汙染風險

2021-01-10 生物谷

一種新型的預測地下水汙染物風險的模型將會為人們節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並在該過程中凸顯出飲用水品質的問題。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國投入使用以確定地下水砷汙染的擴散。

Luis Rodriguez-Lado博士是該模型設計團隊的一名研究人員,他解釋說:「由於使用了受到汙染的飲用水而導致砷中毒是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慢性砷中毒病例在像孟加拉等南亞國家中是特別突出的。而且自1990年以來,各種報告繼續披露全球有新的地區——其中包括中歐、南美、蒙古及美國的某些地區——的地下水也受到了這種化學物質的汙染。

在中國,因為汙染的地下水所致的砷中毒是自1970年代末以來首次被診斷出來的,而中國是Rodriguez-Lado及其團隊研究工作的重點。這一問題發生在中國的一個非常乾旱的地區,那裡的人極端依賴於深部地下蓄水層(這是含水的巖石體)中的地下水作為他們的飲用水。在這些地下蓄水層中,來自火山巖的沉積物和其它來源的沉積物含有天然形成的砷且隨時可得,而且對這種形態的砷的攝入是危險的。

長期暴露於砷是一個嚴重的健康風險。砷顯示它會引起皮膚色素沉著過度,肝腎功能障礙及不同類型的癌症。

1994年,就在中國人繼續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中國政府宣布砷中毒是一種地方性疾病並成立了一個專家委員會對這類情況進行評估。中國衛生部開展了一個大規模的篩檢行動對具體的水井進行了採樣。這次行動被稱為「中國全國水砷汙染抽樣篩查計劃」,這一從2001年持續至2005年的行動對中國大約12%的縣中的44.5萬口水井進行了砷汙染的檢測。自那時起,對水井的篩檢一直在繼續進行著,而政府為此花費了數百萬元。然而,中國幅員遼闊,要對其餘的縣進行調查還需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並認識到這一問題,Rodriguez-Lado及其同事開始思索創建一個對地下水汙染進行預測的工具。

他們的想法也受到了由世界銀行在2005年發布的已知的砷汙染地區圖的激勵。Rodriguez-Lado解釋說:「這張圖上有許多地區是空白的。我們想,與其因為新發生的砷汙染而感到意外,如果我們能夠研發一種模型來預測可能發生汙染的地區,那將會是非常有用的。」

他的團隊所希望創建的預測模型與可免費獲取的例如有關溼度、土壤鹽度及地形等不斷增長的地球空間信息相輔相成。由於這樣的信息可代表砷汙染程度可能很高的一些地區,該團隊能夠用這樣的信息對他們沒有去過的地區進行砷汙染的預測。

他們的模型將地球空間信息與中國全國水砷汙染抽樣篩查計劃的數據結合在了一起。應用人口數據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砷濃度(每升10微克)的標準閾值——該閾值就目前而言也是中國的標準——他們將中國的各個地區劃分為低風險地區與高風險地區。

研究人員指出,在談及什麼是有危險的砷濃度時還存在著爭論。

Rodriguez-Lado說:「我們知道,砷濃度越高,其效應出現的就越快,但其效應高度依賴於諸如年齡、營養狀態及一般健康等因素。」

他們的結果表明,在中國估計有1958萬人生活在高風險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在新疆、內蒙、河南、山東及江蘇等省。

至關重要的是,該模型既發現了已知的高風險地區,也發現了新的高風險地區,其中包括位於華北平原各省及四川省的中部地區。Rodriguez-Lado解釋說:「在這些地區,砷的危險與高人口密度是同時存在的;因此,應該儘快對這裡的地下水進行砷檢測。」

這一模型的使用不只是限於中國。他接著說道:「它也可用於世界其它地區」;他例舉,像美國西南等乾旱地區,那裡也報告有高濃度的砷。該模型也不只是限於砷。「在我們看來,對於研發任何類型的汙染物地圖而言,預測模型都是一種有前景的技術。」

文章的作者強調,儘管他們的做法和傳統的地下水篩檢方法相比有數個優勢,但它並不能代替這些方法。「砷濃度會在短距離內發生很大的變化,而我們的預測模型只有1平方公裡的有限的空間解析度。這意味著由中國政府在局部尺度上所實施的篩檢方法仍然是必要的。」

Rodriguez-Lado及其同事希望,在中國,他們的研究可被用來支持目前已有的水井監測計劃,並向官方提示那些特別具有風險的地區。

他還說道:「在全球範圍內,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可用來凸顯一個重要的問題,即飲用水的品質問題,而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種研究可幫助實施預防性的政策以改善數百萬人的健康。」

這項研究得到了瑞士教育與研究國務秘書處的中瑞科技合作計劃及中國科學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的資助。(生物谷 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37484

Groundwater Arsenic Contamination Throughout China

Luis Rodríguez-Lado, Guifan Sun, Michael Berg, Qiang Zhang, Hanbin Xue, Quanmei Zheng, C. Annette Johnson

Arsenic-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used for drinking in China is a health threat that was first recognized in the 1960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sheer size of the country, millions of groundwater wells remain to be test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the problem. We developed a statistical risk model that classifies safe and unsafe areas with respect to geogenic arsenic contamination in China, using the threshold of 10 micrograms per lite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 and current Chinese standard for drinking water. We estimate that 19.6 million people are at risk of being affected by the consumption of arsenic-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Although the results must be confirmed with additional field measurements, our risk model identifies numerous arsenic-affected areas and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magnitude of this health threat in China.

相關焦點

  • Science:全球高砷地下水分布及其危害
    高砷地下水直接影響著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長期飲用高砷地下水會導致人體出現皮膚色素異常、角質化、皮膚癌、內臟癌症等慢性砷中毒。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報告,目前全球範圍內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高砷地下水分布,具有地源性特徵,主要包括印度、孟加拉、柬埔寨、中國、越南、緬甸、美國等國家,其影響的人口達1.4億,且呈現出升高的趨勢。
  • 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分級評價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為更有針對性的解決結果填埋場地下水汙染,有利於分層和合理資源,包括裝配特徵、填埋層脆弱和受體暴露於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分析(AHP)確定指標水平不同重量,採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填埋場地下水汙染風險指標,地下水風險分為「低」「中」「高」三級,針對他們的風險提議不同的建議。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與之伴隨的大量研究表明,地下水砷濃度隨埋深和年齡發生變化,埋深越大(大於50 m),地下水年齡越大,砷濃度越低(Fendorf et al., 2010;Postma et al., 2011)。因此一般而言,多開採深部地下水,以規避砷帶來的健康風險。但是由於長期開採深部地下水,導致水流場發生變化,淺部富砷地下水有可能流入深部含水層,汙染深部地下水,引發新的擔憂——次生高砷地下水或者說砷汙染!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與之伴隨的大量研究表明,地下水砷濃度隨埋深和年齡發生變化,埋深越大(大於50 m),地下水年齡越大,砷濃度越低(Fendorf et al., 2010;Postma et al., 2011)。因此一般而言,多開採深部地下水,以規避砷帶來的健康風險。但是由於長期開採深部地下水,導致水流場發生變化,淺部富砷地下水有可能流入深部含水層,汙染深部地下水,引發新的擔憂——次生高砷地下水或者說砷汙染!
  • ...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PNAS發文揭示大氣砷汙染對人體健康重要影響
    》)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impact of atmospheric arsenic on health risk: 2005-2015」(大氣砷健康風險的全球影響:2005-2015)。砷及其化合物是環境中的劇毒汙染物,攝入或吸入過量的砷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皮膚癌、呼吸系統疾病和其他疾病。目前大多數砷研究集中於水中的砷,對大氣中砷的研究較為缺乏。已有觀測研究表明,中國和智利地區大氣中的砷濃度可達20ng/m3,遠遠超過歐盟建議的空氣中砷的質量標準(6ng/m3),並且會導致致癌風險增加。然而,由於目前觀測到的信息不足,難以在大尺度上對大氣砷進行管控及健康風險評估。
  • 清華學生為村民過濾砷汙染地下水:免費不被在意
    這裡與大部分中國北方農村一樣安靜沉寂。只有隨處可見的向日葵黃得發亮,讓村子顯得有些生命力。很少人知道,在這些茂盛的向日葵腳下,有中國砷汙染最嚴重的地下水。  後來,水樣被送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測水中心,砷濃度數值最終確定在200毫克每升。  事實上,梁家堡村所在的太原盆地一直是中國地下水砷汙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在2013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介紹,地下水砷汙染一般發生在乾旱地區。「這些地區的飲用水極端依賴深部地下蓄水層(含水的巖石體)中的地下水。
  • 填埋場環境下HDPE膜老化特性及其對周邊地下水汙染風險的影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填埋是固體廢物處置的重要手段,由於兼具低成本和低技術壁壘等優點,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中國、 印度和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被作為固體廢物風險管控的首選方式.儘管相關領域的學者利用物探、汙染、模型模擬等諸多手段,從毒理學、汙染風險、健康風險多角度評估了填埋場滲漏的潛在危害。但是大部分研究均針對「年輕」填埋場,未考慮填埋場核心材料老化對滲漏和長期汙染風險的影響。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經專家調查發現,孟加拉國土壤深層自然形成的砷含量非常高,數千萬民眾因飲用受到砷汙染的水遭遇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將孟加拉國的砷汙染危機形容為「歷史上一國人口遭遇到的最大群體中毒事件。」砷在中國民間俗稱「砒霜」,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產品介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歷史遺留汙染場地量大且跨介質複合汙染嚴重、異位土壤修復二次汙染風險高,缺乏具有科學依據的風險管控模式已成為我國城市汙染地塊安全開發的瓶頸。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
  • 地下水汙染怎麼辦 京津冀地下水環境管理這樣做
    針對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汙染形成機制及演變趨勢不清、戰略布局和關鍵技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水專項「京津冀地下水汙染特徵識別與系統防治研究」課題著眼京津冀地下水汙染防控與修復,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席北鬥研究員擔任課題負責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同濟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清華大學
  •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
    中國地下水汙染圖  地下水汙染在我國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近一半的城區地下水汙染呈加重趨勢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以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為依據,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質量現狀與天然條件下的地下水質量「背景值」相對照,確定地下水汙染超標組分,按照單要素評價與多要素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編制而成,反映了城市地下水汙染程度和汙染組分二方面內容。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張兆吉等的研究也發現,華北平原地區有7.6%的地下水遭受重金屬汙染,其中砷、鉛等重金屬呈點狀分布;其中又以鉛汙染最為嚴重,砷含量普遍較高,淺層、深層地下水砷超標率分別達12.97%、5.12%。張妍等研究黃河下遊引黃灌區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水平以及健康風險評價,調查魯、豫兩省11種重金屬元素(Ba、Cd、Cr、Cu、Fe、Mn、Mo、Pb、Se和Zn)含量,其中Fe、Mn、Zn和Se出現超標現象,發現飲水和皮膚暴露途徑中,Cr汙染對個人年風險均影響最大,但低於最大可接受風險。
  • 「專家視角」中國汙染場地的風險評估-以模型預測為基礎的策略
    堯一駿博士主要從事工業汙染場地的風險評估,特別是揮發性汙染物室內吸入的風險評估研究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土壤中揮發性汙染物遷移轉化過程的三維數值模擬、蒸氣入侵風險評估軟體的開發、以及美國EPA蒸氣入侵資料庫的統計分析等,已在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發表30餘篇SCI論文。
  • 什麼是砷汙染?
    在自然界中,砷主要以二硫化二砷(雄黃)、三硫化二砷(雌黃)、硫砷化鐵等形式存在。含砷礦石的開採和冶煉,以砷化合物為原料的玻璃、顏料、藥物、紙張、半導體等的生產以及煤的燃燒過程中,均可能造成砷對環境的汙染。自然界的砷多為五價化合物,汙染環境的砷多為三價化合物。
  • 2020年5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2020年5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5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2.Science: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野生小麥草中的保護性基因Fhb7可阻止鐮刀菌枯萎病doi:10.1126/science.aba5435; doi:10.1126/science.abb999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山東農業大學、諾禾致源公司、山東農業科學院、煙臺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美國農業部研究所、普渡大學和以色列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野生小麥草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導 讀:近年來,中國重點行業場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汙染十分突出,已成為土壤環境治理修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多介質界面是控制場地系統複合汙染物環境行為的關鍵。因此,開展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機制研究,對於認知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修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環保總局發布08年首批高汙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名錄
    潘嶽介紹,「高汙染」產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汙染嚴重、難以治理的產品;「高環境風險」產品是指在生產、運貯過程中易發生汙染事故、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產品。列入此次名錄的141種產品中,「高汙染」產品16種,「高環境風險」產品63種,既是「高汙染」又是「高環境風險」的產品62種。
  • 國家環保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徵求意見,詳情如下: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我部組織制訂了《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
  • 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 南北方水汙染各不相同
    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和郊區的地下水排洩區,地下水汙染最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地下水汙染表現為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中國地下水汙染狀況圖》以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為依據,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質量現狀與天然條件下的地下水質量「背景值」相對照,確定地下水汙染超標組分,按照單要素評價與多要素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編制而成,反映了城市地下水汙染程度和汙染組分二方面內容。
  • 未來十年中國投346.6億元防治地下水汙染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在《規劃》發布會上介紹,根據2000-2002年國土資源部「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南方優於北方,山區優於平原,深層優於淺層」。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進行評價,全國淺層地下水資源有37%的面積達不到三類水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