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角」中國汙染場地的風險評估-以模型預測為基礎的策略

2020-10-22 生態修復網


堯一駿


作者:堯一駿,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堯一駿博士2005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獲環境工程學士學位,2008年在上海同濟大學獲環境工程碩士學位,2012年在美國Brown University獲工學博士學位。堯一駿博士主要從事工業汙染場地的風險評估,特別是揮發性汙染物室內吸入的風險評估研究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土壤中揮發性汙染物遷移轉化過程的三維數值模擬、蒸氣入侵風險評估軟體的開發、以及美國EPA蒸氣入侵資料庫的統計分析等,已在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發表30餘篇SCI論文。

摘要


就在幾個月以前,中國公布了由其制定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也被稱為「土十條」。在這個計劃中,由於經濟能力限制,中國政府將重點放在汙染土壤的風險管理,而不是汙染土壤的全局修復。總之,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或者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的一些汙染場地會被清理乾淨,而其他汙染場地會根據風險評估嚴格控制土地使用。採取的措施、修復和使用控制都會基於風險評估的結果來進行。


中國直到2013年才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積極的土壤修復措施。由於其城市土壤修復經驗不足,中國從美國學習到很多經驗用於制定自己的土壤修複方針。比如,在2014年中國環保部發布的「汙染場地的風險評估技術規範」就是基於美國材料實驗協會寫的「石油洩漏場地基於風險的糾正措施標準指南」來制定的。


然而,美國環保局指導方針裡的分析方程確實被用作風險篩選工具,用於篩選出不可能被地下汙染物影響的建築。在美國,如果篩選預測模型表示該建築可能會被底下汙染源威脅到,其他的證據比如:室內空氣或地下土壤氣體測量,可以被評估者搜集用於確定或排除有關建築的威脅。對於中國汙染場地,大多數的棕地開發案例,只有間接的觀測如:地下汙染物分布和地質條件可以用於校準模型輸入參數,作為一種篩選工具,模型固有的保守性的這些觀測結果的影響相當有限。因此,基於這些篩選模型制定的修復標準太高,修復項目的花費也常常超出了相關責任部門能承擔的極限。


為了對中國棕地進行更好的風險評估,應制定更切實際的風險預測模型,而且這些新模型也應該和經典的風險篩選模型一樣方便使用。

























編者:歡迎讀者文後留言討論。

總編:趙翠 編輯:王俊蘭


相關焦點

  • Science:新風險模型凸顯了中國地下水的砷汙染風險
    一種新型的預測地下水汙染物風險的模型將會為人們節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並在該過程中凸顯出飲用水品質的問題。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國投入使用以確定地下水砷汙染的擴散。Luis Rodriguez-Lado博士是該模型設計團隊的一名研究人員,他解釋說:「由於使用了受到汙染的飲用水而導致砷中毒是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 「技術交流」基於HERA土壤分層風險評估的SVE修複方案優化
    《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規劃》提出,石油汙染場地是重點調查與防控的典型土壤汙染場地,須加以重視,防控土壤汙染。因此,在對此類汙染場地進行環境管理及開發利用時,亟需開展土壤風險評估及修復治理。歐美國家自20世紀80年代起先後建立了適合本國實際的汙染場地環境風險評估體系[1-2],並將基於風險評估的風險管理理念運用到場地修復過程中[3]。
  • 南京某化工企業搬遷場地土壤有機汙染調查及健康風險評價研究
    目前,英國已經建立汙染場地健康風險評價框架;美國在1998年提出了場地風險評價模型Risk-Based Corrective Action (簡稱RBCA)模型,還制定了基於人體健康為出發點的《區域性土壤篩選值》,並針對不同功能用地方式下的土壤篩選值提供了技術方法。RBCA模型受到世界各國參考借鑑,我國也以參考借鑑RBCA模型進行健康風險評價為主。
  • 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等3個重點專項...
    1.2 基於大數據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識別、預測和管控策略  研究內容:研究基於大數據的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識別方法、預測模型及管控策略;開發我國場地土壤及地下水汙染物大數據網際網路體系,完善數據開放及共享體系;研發基於大數據的場地汙染智能識別模式,明確區域尺度場地土壤與地下水特徵汙染物的源-匯關係;創建我國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狀況評估與預警的軟體系統,基於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
  • 國家環保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並公開徵求意見,詳情如下:關於徵求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我部組織制訂了《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
  • 「案例分享」重慶某六價鉻汙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案例
    通過對場地實施汙染土壤原位治理修復,場地受汙染土壤得以有效地修復與治理,原址汙染土壤得到了科學合理的風險管控,徹底消除了六價鉻對周邊居民及環境的影響,達到了後續場地開發的使用條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1 修複方案設計1.1 場地汙染概況場地評估階段場內共布設22個土壤監測點位,採集209個土壤樣品。
  • 創新工場「數據下毒」論文入選NeurIPS 2019,AI安全問題需要引起...
    顧名思義,「數據下毒」即讓訓練數據「中毒」,具體的攻擊策略是通過幹擾模型的訓練過程,對其完整性造成影響,進而讓模型的後續預測過程出現偏差。(「數據下毒」與常見的「對抗樣本攻擊」是不同的攻擊手段,存在於不同的威脅場景:前者通過修改訓練數據讓模型「中毒」,後者通過修改待測試的樣本讓模型「受騙」。)
  • 丁貞玉:磷石膏庫汙染調查及風險評估技術要點與案例分析
    2019年,丁博士帶領團隊共開展了12座磷石膏渣庫的調查評估工作,探索了磷石膏渣庫排查調查及評估的工作思路,提出了開展工作的技術要點,可為後續相關工作提供建議參考。01 長江磷汙染現狀1、長江流域磷汙染呈現出明顯的時空分布差異。2、在空間分布上,上下遊汙染較為嚴重,中遊汙染較輕。
  • 如何建立評估模型:好的商業就是好的設計嗎?
    這裡我就以「設計」的視角來深入,其他類型的角色可以提供思路。這裡我就以「設計」的視角來深入,其他類型的角色可以提供思路。所以,本文的目的是:拋出一個好問題——成功的商業能否作為評價設計的衡量標準?我們大腦的認知與行為在與產品互動的一秒內是如何進行的?
  • 【圖】汙染場地調查技術系列之——場地概念模型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根據《汙染場地術語》(HJ682-2014),場地概念模型是指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綜合描述汙染源、汙染遷移途徑、人體或生態受體接觸汙染介質的過程和接觸方式。總的來說場地概念模型包括了與汙染場地有關的所有數據和信息,涉及的信息包括了場地的基本信息,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汙染來源、歷史、分布、程度、遷移途徑,可能的汙染暴露介質、途徑和潛在的汙染受體。
  • 預測模型的偏倚風險考慮和PROBAST
    疾病的發生、進展或者預後,我們一樣需要去對其進行預測,於是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預測模型。隨著更大量數據的積累和各種算法的跟進,預測模型又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和「更好的加工方法」。預測的準不準,是評價預測模型好壞的關鍵。那麼準不準會受到哪些影響因素呢?
  • 從血液動力學到深度學習,「景三科技」提供精準斑塊脫落風險評估方案
    為此,36氪近期接觸到的「景三科技」試圖給醫生提供一項輔助醫生快速判斷斑塊性質的分析工具。據「景三科技」創始人兼CEO沈逸凌介紹,目前其技術和產品可應用於磁共振 (MR),CT,血管內超聲(VH-IVUS),光相干斷層掃描(OCT)和PET等醫學圖像分析,覆蓋全身血管。
  • 患上乳腺癌後開發AI診斷模型,MIT女學者獲「AI諾貝爾獎」
    那麼這位首屆「AI諾貝爾獎」得主,究竟有何厲害之處?她創建了早期乳腺癌診斷和風險評估的算法模型,該項目已經在全球多家醫院,包括瑞典、波士頓、中國臺灣地區等地方落地。2018年,她正式成為「Susan Komen」基金會學者,一個由51位專家組成,專注於乳腺癌研究的美國規模最大的乳腺癌組織。
  • 預測未來?Google 用 AI 模型實現了「近乎實時」的天氣預報
    對人類來說,時間一直是最大的敵人,超越時間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預測未來」就是人類想要超越時間的一種方式。天氣預報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預測未來」,但就像剛才說的,預測天氣同樣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圖片來自:British Council Learn EnglishGoogle 最近在官方的博客中分享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聲稱 Google 實現了「近乎實時」的天氣預報。
  • CIKM 2019 挑戰杯「用戶行為預測」冠軍方案:層次GNN模型在推薦中...
    ,在中國北京舉辦 CIKM 2019 AnalytiCup 中,由來自浙江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阿里巴巴等機構組成的團隊 WWG 摘得「用戶行為預測」賽道的桂冠。,此處需要注意,預測點擊商品集合的數量需滿足,即返回商品數量嚴格約束為 50 個。
  • 「專家視角」 流域水生態過程機理與調控專題
    為展示我國流域水生態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本專欄特約多位長期從事水生態保護研究的專家,分別從流域生態水文響應機制、水資源可持續評價、水生態數值模擬、生態流量管理等方面,有代表性地介紹了流域水生態過程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為我國流域生態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方法支撐。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汙染物的傳質過程控制體系從介質場、流場、化學場研究發展到介質場、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耦合協同控制研究,從汙染過程模型模擬發展到汙染過程與風險管控理論的關聯模型模擬,從單一界面過程發展到多界面過程,從物理、化學、生物學單一調控方法發展到物理化學生物多過程、多機制協同調控方法,注重從上至下的空間立體優化調控策略。
  • 「中國科學報」為白色汙染尋找綠色出口
    迎戰白色汙染,絕不是孤立環節的問題,必須打通政用產學研的整個鏈條——這成為與會專家的共識。中國企業:踴躍加入「戰塑」大軍為什麼選擇在豐城和廣州開展系列調研?為了綠色明天本次調研也匯聚了多方專家參與研討。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俞書宏強調了微塑料問題的緊迫性:「微塑料是指尺寸在納米到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它難以降解,且無處不在。而我們至今對微塑料的特性和危害還知之甚少。」
  • 「技術分享」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
    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實 際案例,系統梳理了有機汙染土壤原位燃氣熱脫附修復技術的原理、適用範圍、優缺點以及工藝施工流程,對 國內外燃氣熱脫附技術的研究現狀和工程應用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並對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進行了 展望,以期為我國有機汙染土壤原位熱修復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參考。
  • LNAPL 汙染場地治理概述、汙染物的遷徙與分布
    1.因為LNAPL的洩漏不僅會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汙染,同時石油類揮發性氣體侵入室內,對室內空氣也會造成汙染。2.由於LNAPL汙質的特殊性質,它會浮在地下水的面上,在地下形成氣-LNAPL-水三相體系。因此,地下水中的LNAPL汙染的研究具有其特殊性,增加了對汙染場地評估的難度。如果汙染場地長期得不到治理,會嚴重影響生態和增加汙染物轉移和擴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