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引領——清華大學2016年科研工作回顧

2020-12-0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改革、創新、引領——清華大學2016年科研工作回顧

記者 劉蔚如


2016年的最後2個工作日裡,喜訊接踵而至:第19屆「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清華大學3項成果入選(孫宏斌教授團隊的「複雜電網自律—協同無功電壓自動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謝道昕教授團隊的「植物分枝激素獨角金內酯的感知機制」、顏寧教授團隊的「肌肉興奮—收縮偶聯的分子機理探索」),入選成果數量居各大高校之首;「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揭曉,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楊廣文榜上有名。

2016年,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改革政策頻出。4月7日,清華大學第17次科研工作討論會閉幕,發布《清華大學關於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標誌著清華大學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正式啟動。

第17次科研工作討論會閉幕會現場。記者 張宇

這一年,在前沿基礎研究領域,清華大學共申請自然科學基金1646項,立項591項,位居全國第一。有11名教師獲得傑青基金資助,17名教師獲得優青基金資助;重點項目(含聯合基金)、重大項目(含中德合作)共88項獲得資助;在延續原有的6個創新群體的基礎上,又新增創新群體2個(化學系李景虹、醫學院祁海)。

這一年,清華師生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文多篇,涉及生命、醫學、材料、物理等多個前沿領域。在國內高校中,清華發表《自然》、《科學》文章數量位列第一。SCI論文數量保持增長,SCI篇均引用逐步提升。在湯森路透集團公布的全球2016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在中科院系統和各大高校入選科學家中,清華大學共有10名科學家(12人次)入選,排名第一。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連續發表研究長文,報導了剪接反應中5個關鍵狀態剪接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大大推動了RNA剪接研究領域的發展。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與合作者在《科學》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闡述兩種針對伊波拉病毒人源中和性抗體的作用機制。航院李群仰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表明界面摩擦對於二維材料存在獨特的機理。物理系周樹雲、陳曦和富士康納米科技中心吳揚在《自然物理》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破壞洛倫茲不變性的第二類外爾半金屬二碲化鉬的拓撲費米弧實驗證據。

分別位於Livingston和Hanford的LIGO探測器以及它們分別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

這一年,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預言,作為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在中國大陸的唯一成員,清華大學研究團隊作出貢獻。由清華負責運營的「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系統蟬聯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冠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薛巍、地球系統科學系付昊桓等共同領導的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項目榮獲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採用清華大學王向斌小組提出的4強度優化理論方法,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裡抵禦量子黑客攻擊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可擴展大氣動力模擬」聯合成果獲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戈登·貝爾」獎。

這一年,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清華共28個院系牽頭組織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8個院系獲立項30項,位居全國第一。清華繼續推進與大型企業的戰略合作,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等展開戰略合作,為提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做出積極貢獻。推進「高端裝備創新設計製造國際合作聯合會實驗室」的建設,完成「神經調控與腦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立項建設認定,使我校成為首個獲批立項建設兩個聯合實驗室的高校。

這一年,由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提供總體技術支持,清華控股旗下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厄瓜多國家安全指揮控制系統在厄瓜多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由核研院主持設計的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首臺主設備壓力容器在山東榮成石島灣核電站順利吊裝就位,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方案發布,標誌著我國高溫氣冷堆技術從「863」時期的「跟跑」位置,到示範工程階段的「領跑」位置,正式跨入商用階段,建成後將成為國際首個商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這一年,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清華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立項11項,立項總數在全國排名第一。優秀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大量湧現:15項成果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項成果獲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法學院有6項成果獲第六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獲獎總數在全國名列首位。另外,格非的《望春風》以最高票當選「《當代》長篇小說年度最佳」。新建校級科研機構12個,其中包含文化部重點實驗室1個——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部重點實驗室。文科國際論文發表快速增長,2015年SSCI收錄我校第一作者文獻237篇,增長率近三成。

這一年,在加速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清華國內外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不斷增加,成果轉化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集中亮相:由清華牽頭實施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重大專項、重點參與的集成電路專項、牽頭研製的核高基重大專項成果「非結構化數據管理系統」,及實驗觀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暗物質粒子探測器和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靈巧通信試驗衛星、NS-2納型衛星等科研成果引起廣泛關注。羅永章團隊發現全新廣譜腫瘤標誌物並獲準應用於臨床,對提高癌症診療水平具有深遠意義。清華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籤署合作備忘錄,在北京聯合成立「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北京)」,致力於打造高精尖的醫藥轉化創新平臺。清華、英特爾和瀾起科技籤署協議,聯手研發融合可重構計算和英特爾X86架構技術的新型通用CPU,以滿足市場和用戶需求。

這一年,清華19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項,清華大學作為第一單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單位獲獎9項,獲獎數量居高校首位。此外,薛其坤榮獲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施一公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張希、鄭緯民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錢穎一被授予首次頒發的中國經濟學獎;程京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楊茂君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薛其坤(右三)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獎盃。

新一年,清華的科研工作將繼續強調「尊重學術權力、強化問題導向、促進開放合作、建設創新文化」的基本原則,全力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實現科學研究從跟蹤到引領的跨越,把清華大學推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編輯:徐靜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 2016年以來,面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需求,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又部署實施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與科技重大專項形成梯次銜接格局,進一步增強創新源頭供給能力,以戰略高科技引領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打造先發優勢,形成引領型發展的新格局。
  • 清華大學召開國家自然基金人才類項目申報科研工作推進會
    清華大學召開國家自然基金人才類項目申報科研工作推進會清華新聞網3月6日電 為更好地服務國家「雙一流」建設,不斷提升科研水平,促進師資隊伍建設,3月3日上午,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科研院和教師發展中心在主樓後廳聯合召開了以基金人才類項目申報為主題的大型科研工作推進會。副校長薛其坤、王希勤出席會議並講話,科研院院長周羽主持會議。
  • 回顧 |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9年大事記
    2019年一眨眼就結束了,現已踏入2020年的門檻。電子系過去一年都發生了什麼呢?請跟隨電子人的腳步回顧一下2019年電子系的「高光時刻」吧!課程改革全面梳理了電子信息學科知識構架,構建起了覆蓋兩個一級學科的全新課程體系,推出了10門專業核心課和核心課系列教材並已正式出版了3門核心課教材。2018-2019年,我系舉辦了一系列教學改革研討會和核心課程師資培訓班,共有來自國內96所高校的218位教師代表參加。
  • 堅持原創引領 服務國家發展 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國務院關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全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清華大學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討論會專題報告會及座談會舉行
    清華新聞網4月25日電(記者 呂婷 攝影 常志東)4月23日上午,清華大學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討論會專題報告會及座談會在主樓接待廳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副主任陸建華,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副校長薛其坤、尤政出席專題報告會。會議由尤政主持。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21年國際創新交叉學科「雲」論壇開放...
    論壇介紹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21年國際創新交叉學科「雲」論壇旨在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推進學科交叉與學術創新,也是學院聚賢納才的重要平臺。學院將秉承國際化辦學理念,吸引和匯聚一流海內外人才,讓人才成為建設世界一流研究生院的第一推動力。 2.
  • 改革開放40年來湖北監獄工作的回顧與思考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歷史語境下,湖北監獄工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推動全省監獄工作實現了歷史性轉變,為維護湖北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要追求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加快建設大學創新體系
    四年前,清華大學在第十七次科研工作討論會閉幕之後,全面啟動了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在學科建設、基礎研究、跨學科交叉融合等多個方面發力,清華大學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在類腦計算晶片、量子計算、先進核能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全球引領性創新成果。今年,清華大學再次召開全校科研工作討論會,進一步查找制約科研高質量發展的矛盾問題,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創新。
  • 深圳大學:從「改革之子」到「創新尖兵」
    「站在歷史的關口,深圳市提出創新驅動發展,而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就是具有原創性科研成果和高素質人才。學校必須從單純的教學型高校轉向教學科研型高校。」深大校長李清泉對此有著清晰的認識。轉型發展,最大的困難是人。2012年,深大再次拿出「拓荒牛」的精神,成為國內第一批試水人事制度改革的高校,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對教職員工進行分類管理,實施預聘—長聘制度。
  • 2016年西藏創新推動旅遊工作展望
    高原美景惹人醉 特色旅遊寫新篇—2016年西藏創新推動旅遊工作展望歷經幾場羞羞答答的春雪,青藏高原正慢慢地甦醒過來。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旅發委了解到,今年,各相關部門將著力在體制機制、旅遊產品、宣傳營銷等方面實現創新發展,以推動全區旅遊業發展。堅持創新體制 加快旅遊業改革步伐規範管理,制度先行。
  • 清華大學:面向世界 建設更開放、更融合、更具韌性的大學
    邱勇指出,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清華大學建校105周年的賀信中,明確要求清華大學要「面向世界、勇於進取,樹立自信、保持特色」。為響應總書記的號召,2016年7月,清華大學頒布實施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戰略;2017年,學校又迅速推出「國際化能力提升計劃」。一所大學的辦學視野決定了她所培養的人才的視野。
  • 考研3次,讀博7年,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想成為年輕人科研偶像
    新校長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南方科技大學成立打破了我國高校招生的原有方式。學校率先改革招生制度,採用「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招收優秀學生。此外,南科大借鑑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學科設置和辦學模式,採用書院制管理,使得南科大一騎絕塵,超越眾多老校,以10歲之齡成為國內前百名高校。
  • 博士論文新規,清華大學這一舉措或將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風向標!
    最新消息,2019年4月22日,也就是昨日,清華大學公布了2018~2019學年度第16次校務會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該《規定》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習年限、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基本要求。
  • 科技創新「引爆」京津冀協同發展---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
    北京2016年4月5日電 /美通社/ -- 在國家創新驅動大背景下,由中國光學工程學會聯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的「2016光電子·中國博覽會」(Photonics China 2016)將於2016年5月9日-1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
  •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摘編)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精神,回顧2015年氣象工作,總結「十二五」氣象發展,謀劃「十三五」氣象改革發展任務,部署2016年氣象工作。
  • 清華大學分析中心黨支部創新黨務工作,助力全面發展
    邀請老黨員校慶「回家」在清華大學理科樓裡,「潛藏」著許多歷史悠久的研究機構,早在1972年建立的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便是其中之一。他們注重挖掘歷史,創新黨務工作,發揮組織力量,不斷推進教學科研服務,助力中心全面發展。「分析中心黨支部一直以來都希望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作出更多貢獻,我們也在不斷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分析中心黨支部書記宗瑞隆如是說。
  • 2016-2019中國大學部級科研獎勵排名,清華大學第1,武漢大學第2
    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雄居前3強,北京郵電大學挺進前10強2016-2019年,中國哪些高校獲得的「部級科研獎勵」數量最多?報告顯示,最近4年來,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雄居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部級科研獎勵排行榜前5強。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同濟大學土木工程、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名列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部級科研獎勵學科排名前5強。
  • 清華大學舉行長聘教授聘任儀式
    他說,長聘教授代表著大家的學術成就被同仁所認可,而清華大學長聘教授這個身份,不僅是對學術水平的認定,也是莫大的榮譽,希望大家更好地參與到學校的改革發展和一流大學建設事業中來。邱勇在講話中引用了王國維先生《人月圓 梅》中的詞句「一聲鶴唳,殷勤喚起,大地清華」。他表示,「大地清華」彰顯了清華人的抱負和境界。清華人追求的不僅是個人的成就,也不只是學校的發展,而是要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貢獻。
  • 2020年度科研工作總結暨表彰大會召開
    周玉對過去一年科研工作成績予以充分肯定,他強調,我們必須把科研工作擺在哈工大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度去明確科研工作的總體要求,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角度去明確科研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
  • 拓交叉創新之路 育厚德奉獻之才——寫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建系50...
    在各級組織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國內外學術同仁和業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下,自動化系師生走出了一條交叉創新的學科發展道路,向社會輸送了一萬多名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在各類崗位上踐行「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系不斷深化自動化專業教育理念,引領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創新發展,在改革開放、「第一個百年」和創建一流大學的宏偉進程中,交出了清華自動化人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