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新規,清華大學這一舉措或將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風向標!

2021-01-09 沿途saying

最新消息,2019年4月22日,也就是昨日,清華大學公布了2018~2019學年度第16次校務會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該《規定》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習年限、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基本要求。該文件於1983年成為學校一級制度,此後歷經九次修訂,最近一次修訂是2014年。

修訂後的《規定》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而原《規定》要求博士生達到學校和所在學科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方可審議學位。學術論文不再是評價博士研究生學術水平、能否畢業的唯一依據。新的《規定》將從2019級博士生開始執行。

可以看到,這一要求的改變還是挺大的,那麼新《規定》將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接軌國際

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有一條這樣的「家法」:博士生攻博期間,必須在學校規定的期刊上發表2至4篇專業論文,否則不能申請答辯,或者答辯後要等論文公開發表後才能授予學位。為什麼說是」家法」? 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並無此項規定。但這條不合法的規定,目前已經成了困擾我國博士研究生培養的一道現實難題,造成了諸多不良後果。首先是徒增博士生壓力,妨礙專注研究。其次面對畢業論文和發表論文雙重壓力,博士生被迫敷衍應付,只問數量,不求質量,學風自然惡化。

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紐卡斯爾商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熊榆曾在《中國日報》上題為《再議英國博士的含金量》的文章表示:「我認識的英國博士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有超過50%沒有一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這是我很謙虛的說,事實上這個數據可能是80%左右。我相信在中國的博士畢業,將近100%的有至少一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出來。」

此外,在美國,絕大多數高校都沒有像清華大學類似高校那樣的明文規定,要求在讀博士研究生必須發表文章,更沒有規定發表文章期刊的級別。一位國外的教授曾表示,國外博士畢業要求的是Innovation,而不是paper!

改變浮躁的學術風氣

清華大學新《規定》發布後,由在學研究生構成的研究生培養學生諮詢委員會調研了博士生同學的反饋。被調研同學表示,新《規定》不再由學校統一規定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的硬性指標要求,而是由不同學科分別制定更能反映本學科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價值和創新性的要求,這不僅能夠促進博士研究生更從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片面追求論文數量要求導致的科研浮躁和學術不端現象的滋生。

中國的一些博士迫於畢業的壓力造假、買論文已經不再是什麼秘密了!撤稿事件,灌水文章太多,這類標題似乎總能和中國博士研究生掛上鉤。事實上,中國目前也在積極地推動各方面從「量」到「質」的轉變,論文作為評價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不應只追求數量。

完善學術人才評價

習近平主席曾在兩院院士大會指出要改變片面將論文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片面地以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的唯一依據,實際上是違反博士培養的初衷和科學發展規律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現在人才和科研成果考評方式過於單一化和一刀切,主要以論文為導向指標,造成了大量工作上不著天,下不接地,既沒有攻克基礎科學裡的難題,又沒有解決應用基礎科學中的核心問題。」

在「人才評價,應該按照貢獻導向標準來評價」、「評價要破除形式主義,要實現差別化」、「人才評價要鼓勵科研人員把心思真正用到科研本身」,等等這類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改革迫在眉睫!

清華大學的這一舉措,必將引領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風向!

更多研究生話題敬請關注:身在研途

相關焦點

  • 散發材料之二:清華大學研究生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思路和舉措 - 中華...
    清華大學(2011年2月25日)各位記者,大家好: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清華大學研究生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思路和舉措。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從「窮國辦大教育」轉向「大國辦強教育」的階段,「由大到強」的轉變既是全國教育事業面臨的難點,也是清華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 公管學院副院長王亞華在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上的發言
    很榮幸代表公管學院主要就專業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作匯報。 公管學院的人才培養以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專業研究生教育為主,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佔在校生總量的三分之二,辦學20年來已培養畢業生3156人。公管學院從2001年開始全國首批MPA招生,2006年在全國首批MPA試點院校評估中獲得全優和並列第一,2013年成為美國之外全球首例通過國際公共管理院校聯合會(NASPAA)認證的公共管理碩士項目;2017年,全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評估為A+;2018年,MPA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獲評A+;2019年MPA教育榮獲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
  • 同濟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
    10個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分別為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門洪華團隊,土木工程學院陳以一團隊,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團隊,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劉春團隊,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陳啟軍團隊,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周順華團隊,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戴曉虎團隊、李風亭團隊,醫學院戈寶學團隊,藝術與傳媒學院王冬冬團隊。2019年,我校獲得全國一級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及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共78篇。
  •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最終學術報告順利完成
    最終學術報告是博士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質量保證的關鍵措施。近期,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順利完成了2020年春季學期畢業博士研究生最終學術報告(預答辯),共計19名博士研究生參加了報告會,其中,16名通過、2名需作出重大的修改,1名沒有通過。順利通過最終學術報告的博士生,將進行後續的博士學位論文送審。
  • 從中央美院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看美術理論專業前景
    最近,國家陸續出臺了多份關於藝術教育,美育方面的最高層級的重磅文件,說明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工作,可以預見,我國的大美術專業以及藝術教育、以及美術理論專業,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要如何發展,要向什麼方向發展,有什麼具體的指導意見和方向,這是大家關注的話題。
  • 西安交大人才培養系列報導: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目前我國已進入世界高等教育大國的行列,但是要成為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做好研究生教育。西安交通大學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八十餘年研究生教育歷史的名校,始終將培養具有堅實基礎理論和系統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及較高學術和科研水平的人才作為研究生教育的目標。
  • 清華大學回應博士論文造假: 撤銷學位、問責導師,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近日,媒體報導了兩年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11篇材料科學領域論文因學術不端遭撤稿一事,引發熱議。  記者22日從清華大學獲悉,學校已於2017年4月撤銷了涉事論文作者、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0級博士生葉肖鑫的博士學位,並就處理結果在校內進行了公告;2017年6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停止了葉肖鑫導師唐國翌教授的研究生招收資格,撤銷其材料學科負責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長職務,目前唐國翌已辦理退休手續。
  • 學位工作與研究生教育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要特別重視在產學研結合研究中培養創新人才,將研究生的培養與科技創新活動及生產實踐結合起來,讓優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陳至立要求,要深化改革,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進一步促進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續、協調發展。會議圍繞《中國博士質量分析(總體方案)》、《關於改革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辦法的思考》、《關於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思考》、《關於積極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思考》等進行了深入討論。委員們認為,30年的研究生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 西南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
    會上,該校校長楊丹作題為《構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體系 支撐交通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大會報告。報告圍繞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從三方面進行了闡釋:一是國家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要義。從國家層面看,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就教育自身看,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是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研究生教育的應然選擇。
  • 清華大學新規:學位論文抄襲可開除學籍
    在頻頻爆出學位論文抄襲的背景下,清華大學近日公布的新版《清華大學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定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格外引人關注。 與2017年的《細則》相比,此次修訂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規定方面。
  • 取消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碩士就沒了緊箍咒?
    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與學位資格掛鈎的陳規,中國傳媒大學取消了。改革呼應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經過多年發展,研究生在學人數今年預計突破300萬。衡量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是一個技術活。當去掉了論文這個硬指標,碩士生的培養會放水麼?
  • 燕山大學34篇學位論文獲評2020年河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近日,河北省教育廳印發了《關於批准2018/2019學年度河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的通知》(冀教研[2020]9號)文件,全省共批准10所院校的30篇博士學位論文和26所院校的153篇碩士學位論文為2018/2019學年度河北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
  • 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檢,暴露了什麼
    該通知還同時指出,在職攻讀學位研究生、指導學生較多的導師易成為「問題論文」高發人員,部分學科成為「問題論文」多發領域。  從公開的抽檢結果中記者發現,存在問題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學位論文,除存在選題、方法、結構、規範等方面的共性問題之外,還在專業學科、學位類別等方面呈現一些特點。  「自然科學類學位論文存在問題的比率要明顯低於人文社科類。
  • 交叉學科將成為研究生第14個學科門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據報導,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結束後第二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並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
  • 優秀博士論文數量排行榜,復旦排名第三,中大和西安交大並列第十
    華中師範大學惲代英廣場在冷絲看來,優秀博士論文的獲得確實難度相當大,在當前信息公開的時代,優秀博士論文都要在網絡上進行公示,無論如何,獲得優秀等級的博士論文有較高的水平,這也是一所高校博士生培養的重要標誌之一。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以資助體系改革為突破口探索研究生...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北航首場博士論文「雲答辯」完成
    本報訊(記者 趙秀紅)3月14日12時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首場博士學位論文線上視頻答辯完成,答辯人周建山的論文獲全票通過。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2020屆研究生也將像周建山一樣,在家完成學位論文的線上答辯,成為我國學位授予歷史上特殊的一代學人。當天上午10時,北航新主樓7層的一間會議室,答辯委員會主席、該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曹先彬宣布答辯開始,其他4名答辯委員為清華大學教授王建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李靜林、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於濱。
  • 教育部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 碩博論壇將抽檢
    教育部日前公布《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和過去的論文盲審不同,此次的"抽檢"被認為是教育部狠抓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記重拳。多位高校人士表示,這一舉措的出臺,無論是對高校、學科專業還是師生,壓力都劇增。
  • 東華大學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
    劉承功指出,學校研究生教育大會的召開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部署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和三部委《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推進新時代東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搶先機、開新局的重要舉措。他強調,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更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西安交大將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華網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許祖華)「新時代、新平臺、新模式、新貢獻」,西安交通大學日前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次會議系統總結了西安交大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成效,探討了未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並對下一步研究生教育工作進行了安排。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徐維清說,西安交大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希望西安交大繼續弘揚「西遷精神」,大膽探索,狠抓落實,大力培養關鍵領域緊缺人才,推動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