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2007年1月24日―2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42位委員出席了會議。國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至立出席會議並作講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奎元,常務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部長周濟,副主任委員、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出席了會議。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作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6年度工作報告及2007年主要工作的說明》。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國際漢語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根據會議決議,經會後廣泛徵求意見,該專業學位名稱調整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7年工作要點》。委員們還就學位工作與研究生教育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陳至立在講話中強調,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瞄準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深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著力抓好創新人才培養,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人才保證。學位工作與研究生教育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要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劃,進一步調整結構,培養各類高層次高素質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緊迫任務,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營造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要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繼續實施「211工程」、「985工程」。要特別重視在產學研結合研究中培養創新人才,將研究生的培養與科技創新活動及生產實踐結合起來,讓優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陳至立要求,要深化改革,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進一步促進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續、協調發展。一要突出重點,嚴格要求,建立綜合、有效、簡約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二要不斷完善學位制度,進一步明確中央、地方、學校以及中介機構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定位;三要促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四要努力提高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水平。
會議審議並一致通過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6年度工作報告及2007年主要工作的說明》。
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7年工作要點》,2007年學位委員會的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化學位工作改革,抓好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2007年8月24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31位委員出席了會議。會議圍繞《中國博士質量分析(總體方案)》、《關於改革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辦法的思考》、《關於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思考》、《關於積極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思考》等進行了深入討論。委員們認為,30年的研究生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必須將提高質量作為我們當前和今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這是研究生教育發展新階段的重要使命,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要群策群力,形成共識,儘快將我國研究生教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陳至立在講話中首先對當前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總體分析。指出,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總體實力顯著增強,研究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與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要求和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種情況,一方面與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研水平有關,另外,我們在質量觀念、政策導向、學科水平、導師責任、培養機制、管理措施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在對於提高質量的認識上,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學科水平的國際比較上,差距還較大;在研究生培養機制上,還不能很好地激發導師、研究生的積極性;在經費投入和科研項目安排上,也不利於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等等。關於如何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陳至立強調指出,一是要儘快在研究生教育戰線形成研究生教育質量文化,將提高質量作為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原則,切實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質量上來;二是要積極推進學位授權審核制度改革,建立權責分工更加明確合理、調整和適應能力進一步增強、調控和監督機制更加健全的學位授權審核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三是加快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優化研究生獎學金和助學金的獎勵激勵機制,完善研究生培養的協調機制,健全研究生培養的過程管理機制;四是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緊密圍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深入研究研究生教育規律,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學術交流的機會,營造濃厚的研究生教育的創新環境;五是要在國家重大的科研和基金項目中,積極促進與研究生培養的緊密結合。
陳至立強調,要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使我國研究生教育儘快接近和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從研究生教育大國走向研究生教育強國行列。
撰 稿 馬 玲
〔中國博士質量分析〕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質量為核心的發展要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於2007年5月設立「《中國博士質量報告》研究」項目,委託北京大學和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擔相關研究工作,在博士質量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學位制度建立以來的歷史數據分析和實證研究,系統闡述博士質量觀和保障過程;全面分析和判定博士質量,探討提高博士質量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定的研究工作總體方案,2007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人事部聯合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發出《關於開展全國博士質量調查工作的通知》,人事部面向全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出《關於開展博士發展質量調查工作的通知》。此次工作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由教育部門與人事部門共同開展,採用了訪談、問卷調查和單位自查相結合的方法。第二,各培養單位高度重視,均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由相關領導親自負責,落實有關工作,並以本次博士質量調查為契機,認真組織調查問卷的發放、回收工作,高質量完成了調查報告的撰寫。不少單位還撥專款,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總結工作。第三,樣本量大,調研涉及我國絕大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全部博士授予單位300餘家,機關和事業單位近200家,企業100餘家。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共收到單位質量總結報告289份,有效博士生問卷 20 666 份,博士生導師問卷 9 928 份,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問卷 2 633 份,畢業博士發展質量問卷 31 251 份,畢業博士個性特徵問卷806份。第四,注重實證分析,「讓事實說話」。第五,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自9月底開始,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等各大媒體紛紛對此次調查活動進行了報導,並被其他媒體及網絡論壇轉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1月底,有關調查素材、數據及問卷等基本回收完成,數據初步的處理和分析順利進行,總報告初稿正在撰寫中。
撰 稿 張 帥
〔專業學位教育〕2007年招收全日制工商管理碩士 14 939 人,法律碩士 4 692 人,教育碩士535人。2007年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報考人數達到21.5萬人。其中,報考人數最多的是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共 92 761 人;其他專業學位的報考人數分別為:法律碩士 19 386 人、教育碩士 27 499 人、工商管理碩士 18 256 人、農業推廣碩士 10 983 人、獸醫碩士823人、公共管理碩士 22 875 人、公共衛生碩士 2 158 人、軍事碩士 1 286 人、會計碩士 4 160 人、體育碩士 3 672 人、藝術碩士 6 727 人、風景園林碩士 1 487 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 1 715 人、翻譯碩士987人。至2007年底,我國專業學位累計招生達到72萬人。
啟動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試點工作。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決定在我國設置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經申報,批准24所高等院校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15所高等院校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進一步推進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標準制定與實施工作。完成材料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化學工程、工業工程五個工程領域學位標準制訂工作,啟動機械工程、儀器儀表工程、集成電路工程、水利工程、測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環境工程、車輛工程、製藥工程、項目管理十個工程領域的學位標準的研究制訂工作。
開展「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學合格評估」工作。此次評估是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自1996年設置以來的首次評估。經過評估,29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教學工作均合格。完成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首次優秀學位論文評選,組織開展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學組織與管理專項檢查。16個培養單位進行了自查,根據自查結果,專家組對5個單位進行了抽查。
改革獸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辦法:從2007年起實行部分科目聯考制度,外語、獸醫專業課繼續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自行閱卷,獸醫基礎課改由指導委員會統一命題、分步實行統一閱卷;統一規定獸醫博士研究生錄取標準和生源準入條件;改進錄取方式,實行年度錄取工作會議制度,對各單位擬錄取考生的基本條件、報考資格、考試試卷等進行審核抽查。並再次重申,獸醫博士學位論文審閱和答辯繼續堅持博士培養單位互相審閱和互派答辯委員。
2007年共批准新增法律碩士培養單位30個,教育碩士8個,工商管理碩士(MBA)31個,公共管理碩士(MPA)17個,會計碩士(MPAcc)4個,工程碩士7個,獸醫博士1個,獸醫碩士3個,農業推廣碩士8個。
撰 稿 陸 敏 雍翠菊 歐百鋼
〔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2007年,教育部共投入專項經費 2 000 萬元,支持77個單位組織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115項。其中,分學科領域舉辦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10個,全國博士生學術會議3個,共有 3 000 餘名博士研究生參加了學術論壇、學術會議的學術交流活動;分學科領域舉辦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23個,共有 9 000 多名研究生、青年教師和研究人員參加了暑期學校的課程學習;資助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接受校外博士生200多人來本單位重點學科或重點實驗室訪學研究;支持7所高校在校內外建設研究生創新中心,為研究生創新研究提供平臺;支持14所高校進行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支持各省市自治區開展研究生教育創新探索和區域合作項目34項;此外,還開展改革研究等其他類型項目8項。2007年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項目類型、項目數量、參與單位、參與人數均較往年有較大提升。
2007年3月,在浙江大學召開了2007年全國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工作會議,總結交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實施經驗,探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並部署2007年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實施工作,進一步規範了項目實施管理,完善了項目跟蹤評價體系。
2007年底,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局聯合召開了「基礎學科後備人才培養模式研討會」。會議結合《國內外基礎學科後備人才情況分析及人才培養模式有關問題研究》課題研究成果,就如何促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研究生培養相結合,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對今後新一輪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以及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實施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撰 稿 朱 瑞
〔2007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根據《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辦法》,經學位授予單位推薦、省級初選、同行專家通訊評議、專家會覆審並對外公布徵詢異議後,2007年11月2日,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了2007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名單(98篇)和提名論文名單(158篇),向優秀論文的作者及其指導教師頒發了證書。根據《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辦法》,教育部對在高等學校工作的優秀論文作者給予了科研資助。
撰稿 郝彤亮
審稿 楊玉良
李 軍
郭新立
梁國雄
附
2007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名單
論文題目 作 者 指導教師 學位授予單位 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研究 倪玉平 徐凱 北京大學 核受體協同激活因子SRC家族的功能特異性研究 張華 尚永豐 北京大學 非均質材料力學中的界面效應 段慧玲 王建祥 北京大學 福柯的主體解構之旅――從知識考古學到「人之死」 劉永謀 劉大椿 中國人民大學 「三元悖論」原則:理論與實證研究 周晴 陳雨露 中國人民大學 論股東表決權――以公司控制權爭奪為中心展開 梁上上 王保樹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第三代電子動量譜儀的研製及若干樣品的實驗研究 任雪光 鄧景康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低維功能納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徵與性能研究 孫曉明 李亞棟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斑馬魚Dapper2的表達、調控及其對中胚層發育的作用機理 張麗霞 孟安明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雙壁碳納米管的合成及其電學與光學性能的研究 韋進全 吳德海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基於微分代數模型的電力系統非線性控制 劉鋒 盧強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MEMS集成室溫紅外探測器研究 董良 劉理天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北京市含碳氣溶膠汙染特徵及來源研究 段鳳魁 賀克斌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液質聯用蛋白質組學鑑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正常人尿蛋白質組鑑定中的應用 孫偉 高友鶴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 一種研究血液中肺癌相關游離蛋白的新策略 肖汀 程書鈞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 小檗鹼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與分子機理研究 孔維佳 蔣建東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清華大學 寬帶光纖放大器及其在超長距離DWDM系統中的應用 童治 簡水生 北京交通大學 昆蟲的高升力機理及果蠅?p熊蜂?p鷹蛾前飛時的氣動力和能耗 吳江浩 孫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基於微生物形體的生物約束成形基礎研究 蔡軍 張德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番茄中病毒誘導基因沉默體系的建立及LeEIN2基因功能分析 傅達奇 羅雲波 中國農業大學 共軛亞油酸對斷奶仔豬免疫應激的調控 賴長華 李德發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古北區林木鑽蛀害蟲天敵姬蜂(膜翅目:姬蜂科)分類研究 盛茂領 李鎮宇 北京林業大學 基因表達譜權衡清開靈組分配伍治療腦缺血藥效特徵研究 張佔軍 王永炎 北京中醫藥大學 字詞識別的認知和神經機制及經驗的作用機制――來自人工語言訓練的研究的證據 薛貴 董奇 北京師範大學 肽鍵光解離的理論研究 陳雪波 方維海 北京師範大學 二十世紀前三十年俄羅斯小說中的表現主義傾向 王宗琥 張建華 北京外國語大學 飛秒雷射脈衝在光子晶體光纖中傳輸特性的研究 胡明列 王清月 天津大學 煤基納米和微米炭材料的電弧法製備研究 李永峰 邱介山 大連理工大學 強磁場下鋼的擴散型相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張宇東 左良 東北大學 原位顆粒增強鎂基複合材料的製備 王慧遠 姜啟川 吉林大學 基於參數依賴Lyapunov函數的不確定動態系統的分析與綜合 高會軍 王常虹 哈爾濱工業大學 MnOx/GAC多相催化臭氧氧化降解水中高穩定性有機汙染物效能與機理 隋銘皓 馬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 B-C-N新材料的實驗合成與相關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何巨龍 李東春 燕山大學 心血管、腫瘤及胃腸道鉀通道的藥理學意義研究 董德利 楊寶峰 哈爾濱醫科大學 動力系統與複雜網絡:理論與應用 盧文聯 陳天平 復旦大學 新型介觀結構材料的合成:從無定形到晶態 田博之 趙東元 復旦大學 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在大鼠神經痛及電針鎮痛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董志強 吳根誠 復旦大學 陽離子白蛋白結合聚乙二醇-聚乳酸納米粒的腦內遞藥研究 陸偉 蔣新國 復旦大學 鉚接鋼橋剩餘壽命與使用安全評估 王春生 陳艾榮 同濟大學 碳納米管的原位ATRP可控功能化 孔浩 顏德嶽 上海交通大學 基於風險的船體結構檢測及維修規劃 李典慶 張聖坤 上海交通大學 纖維在噴嘴高速氣流場中運動的研究和應用 曾泳春 鬱崇文 東華大學 國家控股、超額僱員與公司價值――一項基於中國證券市場的實證研究 曾慶生 陳信元 上海財經大學 西藏傳統音樂的結構形態研究 覺嘎 賈達群 上海音樂學院 伽瑪射線暴及其餘輝――噴流、環境和輻射機制 吳雪峰 戴子高 南京大學 防治煤炭自燃的三相泡沫理論與技術研究 秦波濤 王德明 中國礦業大學 南水北調工程泵裝置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仇寶雲 袁壽其 江蘇大學 稻麥輪作生態系統溫室氣體(CO2、CH4和N2O)排放研究 鄒建文 黃耀 南京農業大學 褐飛蝨對吡蟲啉的抗性及其機理研究 劉澤文 韓召軍 南京農業大學 複雜雷射束的變換與符合成像研究 蔡陽健 林強 浙江大學 氣固兩相自由剪切流動的直接數值模擬和實驗研究 羅坤 樊建人 浙江大學 豬乳鐵蛋白基因克隆、表達及其產物對斷奶仔豬生長、免疫和抗菌肽基因表達影響的研究 汪以真 許梓榮 浙江大學 掃描隧道顯微術在特殊納米體系中的應用與發展 王克東 侯建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教育產權與大學制度構建的相關性研究 胡赤弟 鄔大光 廈門大學 非線性數學期望――g-期望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 江龍 陳增敬 山東大學 MeV重離子注入光電晶體光波導的製備和特性研究 王雪林 王克明 山東大學 青島沿海管口目纖毛蟲的分類學研究及科屬級階元的系統修訂 龔駿 宋微波 中國海洋大學 一個新的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基因座的定位和關鍵區域分析 葉曉茜 邊專 武漢大學 中國國家信息政策法規體系構成研究――基於「國家信息政策法規資料庫」的實證分析 杜佳 馬費成 武漢大學 榴輝巖高溫高壓變形實驗研究 章軍峰 金振民 中國地質大學 柑橘體細胞胞質遺傳及葉綠體SSR引物開發研究 程運江 鄧秀新 華中農業大學 硫化銅礦石的綜合利用及新型捕收劑研究 劉廣義 戴塔根 中南大學 信念、覺知與二維邏輯 劉虎 鞠實兒 中山大學 中國省區經濟增長分布的演進:1978-1998 徐現祥 舒元 中山大學 雜劇形成史 劉曉明 康保成 中山大學 農林廢棄物超微結構、製漿性能及細胞壁主要組分的分離與結構鑑定的研究 許鳳 孫潤倉 華南理工大學 水稻BT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復基因的克隆及其互作機理研究 王中華 劉耀光 華南農業大學 英國哥特小說與中國六朝志怪小說比較研究 李偉?P 曹順慶 四川大學 中國經濟學社研究(1923-1953) 孫大權 陳廷湘 四川大學 完備格的關係表示理論及其應用 徐曉泉 劉應明 四川大學 直腸癌繫膜區域轉移與微轉移的研究 王存 周總光 四川大學 高速鐵路列車-線路-橋梁耦合振動理論及應用研究 蔡成標 翟婉明 西南交通大學 小波有限元理論與裂紋故障診斷的研究 陳雪峰 何正嘉 西安交通大學 鈦錫酸鋇鐵電陶瓷的介電性能及電場可調機理研究 魏曉勇 姚熹 西安交通大學 液-固擠壓非連續增強複合材料工藝系統優化研究 齊樂華 史忠科 西北工業大學 蘋果園土壤-植物-大氣系統水分傳輸動力學機制與模擬 龔道枝 康紹忠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明清陝西商業地理研究 張萍 朱士光 陝西師範大學 敦煌歸義軍職官制度――唐五代藩鎮官制個案研究 馮培紅 鄭炳林 蘭州大學 動力學方程(組)的全局古典解 喻洪俊 肖玲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基於TEI@I方法論框架下外匯匯率與國際原油價格波動預測研究 餘樂安 汪壽陽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Si(111)襯底上Pb薄膜的低溫生長、電子結構和量子效應研究 張豔鋒 薛其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量子絕熱過程與非絕熱躍遷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 張?M 孫昌璞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分子器件的製備和性能研究 肖愷 朱道本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有機-金屬手性自負載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其在某些催化不對稱反應中的應用 王興旺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貴金屬納米粒子的化學合成和自組裝納米結構 程文龍 汪爾康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鐵電單晶PMN-PT電光性能和結構本質的研究 萬新明 羅豪?d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南半球大氣環流與東亞春季氣候及沙塵的關係研究 範可 王會軍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分子水平上研究地質流體的物理化學性質 張志剛 段振豪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TRPC離子通道在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介導的神經元軸突轉向過程中的作用 李豔 蒲慕明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東亞人群線粒體DNA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 孔慶鵬 張亞平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姜科植物傳粉生物學的研究 王英強 陳忠毅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基於率失真優化的視頻編碼研究 馬思偉 高文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低質量指紋圖像的特徵提取與識別技術的研究 祝恩 殷建平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利用CHAMP衛星軌道和加速度計數據推求地球重力場模型 徐天河 楊元喜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凋亡信號和免疫微環境對樹突狀細胞的免疫調控作用 郭振紅 曹雪濤 第二軍醫大學 無源陣列高分辨波達方向估計方法研究 齊崇英 張永順 空軍工程大學 水下制權戰略研究 張繼禹 葛振峰 軍事科學院 母系遺傳藥物性聾與非症候群性聾的分子遺傳機制與功能研究 趙輝 楊偉炎 軍醫進修學院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在200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3所高校試點基礎上,200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14所高校也進入試點工作實施階段。
改革試點以提高培養質量為目標,以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資源、完善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為切入點,激發了試點高校的辦學活力,進一步理順學校、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關係,更加明確彼此間的責任和權利,也增進了三方的互動和合作;進一步強化研究生培養過程的管理與制度建設,發揮研究生導師的主觀能動作用,進而有效地培養研究生創新的精神,增強研究生創新的動力,提升研究生創新的能力;優化了研究生獎學金和助學金的獎勵激勵機制,積極為研究生提供研究助理、教學助理和管理助理崗位,加大對全日制研究生的獎助力度。
試點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高校,較大幅度提高了對研究生的獎助強度,使更多的研究生獲得獎助,對吸引優質生源、促進研究生專心學習起到了較好作用。改革試點取得了預期效果。
撰 稿 歐百鋼
〔研究生院建設及院長聯席會〕 「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2007年年會」於11月2―4日在成都召開,年會的主題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郭新立在大會報告中提出要切實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加快從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邁進;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巡視員梁國雄解讀了「關於當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工作的幾點意見」;教育部學生司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了「關於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基本形式和改革思路」。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等研究生院院長分別就其在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上的措施和做法進行了大會交流。會議還聽取了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出訪團組的匯報以及結合考察訪問提出的關於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建議。會議根據「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條例」,同意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生院、河海大學研究生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成為聯席會的正式會員;同意有關聯席會主席單位研究生院關於換屆的提議。
撰 稿 趙玉霞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研究〕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的意見,設立「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研究」項目,並委託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主承擔該研究項目。
該研究項目將基於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有關數據的實證分析,從規模、結構等方面,採用多種分析方法,通過對有關信息的縱向和橫向對比分析,研究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規律。同時,將根據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在新的起點上,全方位考慮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與研究生教育的關係,深入研究,發現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預測發展趨勢,提出發展建議。
撰 稿 郝彤亮
〔學位證書版式及格式內容調整〕2007年7月2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調整學位證書版式及格式內容的通知》,對現行學位證書的版式和格式內容進行了調整。學位證書版式由「開本式」調整為「單頁式」,證書內容不再包含學位獲得者的「籍貫」和「學習年限」等信息,相關信息通過其他渠道採集,證書編號方式也作了一定調整。調整後的學位證書加強了防偽措施,降低了成本。新版學位證書自2008年6月1日啟用。
撰 稿 馬 玲
〔中外互相承認學位證書協議籤署情況〕2007年我國又與丹麥、西班牙、泰國三國和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曼尼託巴省和諾瓦斯科舍省籤署了關於互相承認學歷、學位和文憑的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另外我國還和法國、澳大利亞在原先的基礎上又續籤了協議,使和我國籤署有關互相承認學位證書協議的國家和地區總數為30個。相關協議的籤訂促進了我國和籤約國之間人員往來的便利。
〔名譽博士授予情況〕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通過了11位境外著名專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的中國名譽博士學位的授予,其中有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等人。名譽博士的授予促進了中國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工作的國際或地區交流與合作,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附
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授予境外人士名譽博士人員名單
授名譽博士人員名單 | 國家或地區 | 授予學校 |
喬治?舒爾茨 | 美國 | 北京大學 |
安德遜 | 美國 | 清華大學 |
柏敬諾?羅伯特 | 美國 | 清華大學 |
蒙民偉 | 香港 | 清華大學 |
比爾?蓋茨 | 美國 | 清華大學 |
尹衍?? | 臺灣 | 北京大學 |
喬姆斯基 | 美國 | 北京大學 |
王度 | 臺灣 | 北京大學 |
魚允大 | 韓國 | 中國人民大學 |
江丙坤 | 臺灣 | 南開大學 |
李兆基 | 香港 | 復旦大學 |
撰 稿 徐伯良
審 稿 楊玉良
李 軍
郭新立
梁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