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部分學科的建設規劃仍以擴大規模為重點,對規模與質量的平衡點把握不夠準確。」近日,在清華大學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討論會閉幕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指出,全校約一半的院系提出自身學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辦學規模不夠的問題。
邱勇表示,過去幾年,清華一直強調學校的資源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存在制約增長的外部「天花板」。在有的學科、有的方向上需要增加投入、擴大規模,但一定不是大面積地擴張,必須要強化對「質量第一」的認識和重視。
「清華已經總體發展到了強調質量、強調內涵的階段。內涵式發展就意味著不能再把規模挺在前面,遇到問題也不能僅依靠擴大規模來解決。」邱勇說道。
四年前,清華大學在第十七次科研工作討論會閉幕之後,全面啟動了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在學科建設、基礎研究、跨學科交叉融合等多個方面發力,清華大學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在類腦計算晶片、量子計算、先進核能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全球引領性創新成果。今年,清華大學再次召開全校科研工作討論會,進一步查找制約科研高質量發展的矛盾問題,努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創新。
邱勇總結了清華在科研創新方面存在的20條具體問題,涉及學術生態與學術共同體建設、學科發展規劃與學科調整機制、基礎前沿與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創新平臺和科研攻關團隊建設、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機制、全球開放創新合作、科教融合與創新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在過去7個月的科研工作討論會中,這20條是清華師生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其中,相當一部分問題也是我國高校從「數量階段」邁向「質量階段」普遍面臨的困惑和挑戰。
「找不準問題,我們就很難有新的提升。」邱勇說,「清華有著優良的科研創新傳統和文化,在國家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期,總是在承擔國家急需的重要科研任務,總是以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重要的科研貢獻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世界。」但他也表示,即使是清華這樣一所學校,依然在學科布局、科研組織模式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以學科建設和調整為例,邱勇介紹道,早在2017年,清華大學就制定頒布了學科建設管理的相關規定。「但現在回頭看,相關的具體原則、標準和程序,還需要作出更詳細的說明。」邱勇也表示,這並不是對前一階段工作的批評和否定,而是隨著現實操作的推進,對工作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需要將制度不斷完善,將關鍵環節不斷細化。
在20條問題中,跟學術生態與學術共同體建設相關的問題有4個。據科研討論會過程中的一項調查顯示,60%多的教師對清華的學術生態表示認可,「認為是好的,或者說是特別好的」。但邱勇指出,還存在學術共同體的自律性還不夠強、開放坦誠的學術討論和批評空間不足等問題。
「很多從國外回來的教師在談到要適應國內的學術環境時,都會提到學術討論和學術批評空間不足的問題。在評價其他教師科研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時,往往不願意第一個說,說了擔心影響彼此關係,大教授說了之後自己也不願意再說。」邱勇認為,破「五唯」最終指向的是建立良好的學術生態和學術文化,「這也是最難的」。
近來,清華大學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啟動學術評價制度改革,在破「五唯」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2019年4月,清華發布了《關於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評價導向」。今年6月,清華大學修訂了院系教師聘任學術標準和研究生學位評定標準,不再把「數論文」作為研究生申請學位的前提條件。
「建設一流的學術共同體、學術生態和學術文化,是我們走向卓越最難的一步,也是必須要走的一步。」邱勇表示,「我們要努力給自己樹立更高的標準,努力克服大環境的不利影響,克服講人情、找關係的問題,堅持共同的自律,增強對社會風氣的引領。」
據了解,清華大學正在抓緊制定關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科研創新體系的若干意見和與之相配套的面向2030的創新行動計劃,進一步總結凝練此次科研工作討論會的思想成果。
「明年清華將迎來建校110周年,開啟新百年第二個十年的新發展。清華要從總結反思起步,再認識、再出發,堅定邁向新的徵程。」邱勇說道。
自1956年以來,清華大學已舉辦18次科研工作討論會(曾用名「科學討論會」「科技工作討論會」)。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表示,討論會已經成為全校師生共同討論學校科研工作、凝聚思想共識、推進科研創新的重要形式和優良傳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梁丹)
作者: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