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和「全球化」已經成為過去,「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將引領未來。
「冷戰」:從邱吉爾「鐵幕演說」到蘇聯解體
二戰結束後,由於利益和意識形態之爭,形成了以美國、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之間長達40餘年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被稱為「冷戰」(Cold War)。
1946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著冷戰的開始。1955年華約的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華約解散、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美國由此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蘇聯解體的原因很複雜,有美蘇軍備競賽的原因,而更重大的原因來自蘇聯內部。
「冷戰」期間一個重大事件就是中美建交,普遍認為是美國聯手中國打擊蘇聯。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新中國成立後中美相互隔絕30年之久的局面終於打破,中國從此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全球化」:從G7到G20
西方陣營內部經濟相互依賴加深,1975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7國首腦召開的朗布依埃會議,標誌著G7(G-7 Summit)協調機制的正式形成,它是「西方治理」的標誌,也是全球化的起步。
但真正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有中國的參與全球化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後,全球化進程加劇,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使得歐美日國家很多產業轉移到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歐美日、中國、印度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發達國家把高汙染、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靠資本、技術獲利,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靠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等生產要素投入到全球範圍內,逐步發展起來。
就產業鏈的附加值來說,美國處於「頭」的位置(第一梯隊),歐洲、日本是「胸」(第二梯隊),中國是「手」(第三梯隊)。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新興國家的地位不斷上升,G7已經無法協調全球事務。1999年G20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應運而生。
G20成員涵蓋面廣,代表性強,GDP佔全球經濟的90%,貿易額佔全球的80%,因此G20已取代G7成為全球主要論壇。全球治理開始從「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轉變。
「輕冷戰」(Light Cold War)已不可避免
蘇聯解體後,日裔美國人福山曾出版書籍《歷史的終結》,認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是最完美的社會制度。許多人認為中國也會步蘇聯的後塵,「中國崩潰論」的聲音不絕於耳。
但20多年過去了,中國不但沒有崩潰,而且越來越強大,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國的崛起來源於改革開放,源自於靈活實用的經濟政策與和平的環境,當然中國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柯林頓時期,美國認為市場取向的經濟發展能促進社會變革,想通過經濟合作為工具,將中國轉化為市場開放、遵守相同的貿易規則西方化的民主國家,可中國加入WTO,實現了經濟騰飛,並沒有接受美國的政治制度,美方對此感到失望。
2001年「911」事件,美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反恐的戰爭中,先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有的美國人認為,20年前大意放過了中國,才會讓美國今天如此被動!
2018年川普與中國打起了貿易戰,其真正目的是阻斷中國的崛起,如今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遏制中國已是他們的共識。中美貿易戰的核心,美國想藉機打壓中國高端製造,不希望中國在技術層面往上爬,期望通過一場「技術戰」拖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促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加劇了中美之間的敵對情緒,川普企圖聯手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動「新冷戰」,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稱為Light Cold War(「輕冷戰」),之所以「輕」,是相比以前的Cold War(「冷戰」)所說的。
如今的西方,既有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不可能像以前聯合對付蘇聯那樣對付中國。川普「美國優先」政策,一系列退群動作,加速了西方陣營的分裂。
「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儘管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也隨之也產生了許多問題——貧富差距加大,經濟結構失衡。
二戰結束時美國的中產階級人口佔總人口70%,但現在中產階級人口佔總人口不到50%,如今的美國已經變成了富豪社會。這也是川普上臺,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反移民等思潮興起的原因。
逆全球化其實從2008年已經開始了,未來我們所處的這樣一個逆全球化,可能要經歷一個大動蕩期,可能要30年左右,從2008年到2035年前後。期間大國權力更替,原有秩序瓦解,國際公共產品缺失,連帶許多國家政治動蕩。
如今,美國已經變了,一個越來越不自信的美國變得不願意開放了,要把中國等搭車者從他所駕駛的全球化班車上趕下去。
「逆全球化」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都是逆全球化的具體表現,新冠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
美國80%的醫療物資和97%的抗生素是在中國生產的,疫情之後各個國家都會重新去爭取對自己國家經濟主權的掌握,通過「產業回歸」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將重要的、與安全民生相關的產業放回自己國家以及交通、溝通都相對方便的國家之中。
全球化不會結束,但會變得有限化,「有限的全球化」將是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有限全球化」是建立在主權經濟之上的全球化。
「有限全球化」,或許是「一個世界、兩個市場」,「一個世界、兩個體制」。
一個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外圍是它的緊密盟友,比如「五眼聯盟」,再加上美洲的一部分;另一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中國的大周邊加上「一帶一路」。
當然,還有一些遊移在兩方中間的勢力,比如印度、英法德等。一些國家跟美國多做些生意,另一些跟中國多做些生意,也有些國家兩邊的生意都做。
堅持原創不容易!如果您閱讀後感覺滿意,請給予點讚、評論並轉發,以示鼓勵!「本文作者 翟海潮「mp.weixin.qq.com/s/Ln2TTsF_yTygq51gzpwW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