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領航:未來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去全球化 大概率是慢全球化

2021-01-09 財聯社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雖然近年來中美貿易形勢趨緊以及疫情襲來引發眾多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擔憂,但先鋒領航集團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周五表示,未來全球不會出現大規模去全球化,更大可能是全球供應鏈出現重新的調整和適度的縮短,這會導致全球貿易量的增速放慢,即所謂的「慢全球化」。

她在一場線上演講中指出,雖然有一些低附加值的外資企業可能會離開中國,但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及著眼於中國國內需求的外商資金還會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她認為,儘管現在有人擔心疫情之後會出現大規模去全球化,這個有點悲觀。在這次疫情當中,不少公司會考慮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很多政府也推出了鼓勵企業把工廠搬回本國,也就是」內包「的措施,和以前我們說的外包相反。但是各個國家之間有著廣泛而複雜的經濟和金融聯繫,因此,這個很難大規模地在短時間內出現「內包」。

」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性更大的是全球供應鏈出現重新的調整和適度的縮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全球的貿易是可以持續增長的,但步伐可能是放緩的,我們稱之為慢全球化,而非去全球化。「

她進一步指出,毫無疑問,即便是慢全球化,由於資源分配效率低下和不確定性上升,這對未來的生產率和經濟增長會出現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至少在短期之內,大家是不用太擔憂短期內供給方面受到巨大的衝擊。

中國仍具吸引力

對於中國來說,雖然外界有擔心去全球化趨勢是否會讓一些企業陸續離開中國,但王黔認為,從一個企業的角度來說,要把工廠放在哪個地方,這是一個對成本、收益、風險和回報的綜合考量,最終企業需要考慮風險或者成本是否會逐一抵消投資或者留在中國的潛在收益。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非常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還有比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所以在未來,我們可能看到的是一些低附加值,主要滿足國外需求的外來企業可能會離開中國,但是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還有著眼於國內需求的資金還會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她還指出,中國對新冠疫情的控制更為得力,雖然並不是零風險,但是的確經濟增長對疫苗和疫情發展敏感度相對較低。中國經濟在2020年已經回到了疫情前的趨勢水平,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21年實現9%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動力也將從工業生產擴展到服務業,從投資擴展到消費,明年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可能有所放緩,但是隨著企業盈利前景的改善,製造業投資增長也會持續反彈。

」在出口方面,雖然(海外)對疫情防護用品的需求有所下降,但介於外部需求的復甦,出口增長也會保持穩健。「

以下是先鋒領航對全球及美國、中國等主要經濟體2021年的增長預期:

相關焦點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李曉教授在演講中指出,長期以來經濟學界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存在著三個誤區,可以將其稱為「全球化幻想」:一是把經濟全球化當做全球化,忽視了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政治選擇;二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去國家化」的進程,嚴重忽視了國家具有強烈的技術能力、政治意願及其選擇來影響全球化進程;三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線性發展過程,不會出現重大的衝突或轉折。
  • 全球化還是被全球化,讀《全球化的悖論》-虎嗅網
    羅德裡克引用這個數據,是要說明舊世界的全球化更好嗎?當然不是。那時候的全球化,是以東印度公司等為首的槍炮文化,商品、勞動力和資本的流動甚至官方語言的使用,都由強勢國家制定規則。因此以當時奴隸的全球化而言,至少在現時的世界永遠不可能超越。可以說,第一波全球化的歷史就是第一世界對第三世界血腥的啟蒙過程,是第三世界被全球化的歷史。
  • 疫情後的全球化與中國對策
    多家國際權威機構均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將出現「二戰」以來最大降幅。除經濟衝擊外,新冠疫情還將對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美國外交家亨利·基辛格斷言,「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影響?除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是「百年一遇」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發生於百年未有大變局之下,與諸多推進歷史轉換的因素出現疊加。
  • 「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冷戰」和「全球化」已經成為過去,「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將引領未來。如今的西方,既有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不可能像以前聯合對付蘇聯那樣對付中國。川普「美國優先」政策,一系列退群動作,加速了西方陣營的分裂。「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 馬雲VS 川普: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較量
    對美國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是與全球其他地區融為一體,因為我們是生活在全球化的市場中。」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川普在大選中的獲勝立刻就給阿里巴巴這類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帶來了負面影響。在「雙 11 天貓全球狂歡夜」開始之前,天貓方面曾在活動預熱中介紹,「水果姐」Katy Perry 會以全球推廣大使的身份前來中國參與這次盛宴。
  •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
    在一個普通的電腦中,電池可能來自日本公司,顯示器可能來自韓國公司,顯卡和處理器可能來自美國,並最終在中國完成組裝。像這樣最終在中國完成組裝的產品最終都會被印上「Made in China」的標識,但其中究竟有多少零配件產自中國並不能簡單的從「Made in China」上看出。  繼續使用電腦做例子。
  • 全球化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途徑和手段
    從大航海開始,類全球化出現,是全球化第一次規模化表現。20世紀八十年代末,全球化全面展開,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相互依存,全球因此注入了活力,人類文明進步加入了催化劑,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
  • 大航海時代如何行穩致遠?一封信讀懂聯想全球化經驗
    「我的經理告訴我,如果這些信件沒有被及時收發,很可能一筆生意就丟了;反之,一筆交易就成了。從他的話裡,我明白了這些信息和我的重要性。感謝他和IBM的文化,讓我從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能視自己為公司的重要一員。這種感情、奉獻和理解,在我加入偉大的聯想集團後,也未曾改變。」Torben在給楊元慶的信中如是寫到。
  • 《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簡介
    無邊無垠,永遠止境,這就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一種新的主權形式。從後現代到現代,從帝國主義到帝國人類在新世紀將迎來大同安康還是壓制束縛?未來的關鍵,在於帝國及其抵制力量的互動結果。我們所知道的那種帝國主義可能已經不復存在,然而帝國卻依然完好無損。麥可·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裡在這部新穎大膽的著作中宣稱,如今的帝國即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
  • 黑人在廣州:低端全球化?-虎嗅網
    而在另一個少有人關注的方向上,非洲—中國,這裡演繹著全球化的另一面,一個不那麼「高大上」的全球化。如麥高登教授將在廣州的非洲人描述為一種「低端全球化」現象。有些廣州人笑稱,去到這裡仿佛像出了國,自己變成了「外國人」。在網絡上,這裡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地方,經常被網友嘲諷和抨擊,稱這裡的黑人泛濫成災,帶來嚴重的治安問題,甚至傳播愛滋病等等,網絡上甚至還出現了針對這些黑人帶有種族歧視的言論。確實,在廣州的黑人群體長期聚居於此,讓不少民眾對此怨言不斷。凡此種種,究竟問題何在呢?他們給廣州,乃至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這種現象意味著當前的全球化趨勢有可能出現反覆甚至是倒退,而英國的「脫歐」更是證明了即使是歐盟這樣高度制度化和高度成熟的一體化機構也可能面臨著分裂的命運。  從理論上講,民族主義是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行動。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指出,民族實質上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也就是說它被想像為一種在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
  • 金觀濤:全球化時代的兩朵烏雲
    甚至認為:就歷史研究而言,如果沒有關心人類命運的宏大心靈和跨學科研究綱領,那麼再專業化的訴求都可能把我們引到黑暗中去。如今我們正處於經濟無限度地超增長和新科技全面改變人類生活面貌的太平盛世。表面上看來,繁榮和進步似乎可以無限制地延續下去,人類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事情了。但在這「晴朗」的天空中遠遠出現兩朵烏雲,值得引起注意。
  • 潘教峰:破解技術民族主義需要理性合作 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
    「比如信息技術當中,大家談晶片,晶片一個國家通吃幾乎是不可能的,幾百個部件來自於全球幾百個國家、幾百家公司,所以還是要有全球發展觀。」「我對未來的全球化充滿信心。」潘教峰強調,「但大家都要互相讓一點,一起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數字社會的關鍵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Keohane)和約瑟夫·奈(Joseph Nye)立足於全球主義(globalism)的概念,將其界定為世界各大洲通過物質流動和影響連結在一起的相互依賴網絡,而全球化與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則是全球主義的增加或遞減。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疫情打亂了人們原有的安排,暫停了人類正常的活動,各國被迫採取停止航班、關閉邊界等極端措施,以阻斷肺炎疫情的蔓延;紐約道瓊指數大幅下跌,數次觸發熔斷機制,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似乎無可避免,全球供應鏈出現斷裂,一些國家甚至禁止某些物資和糧食出口。疫情對全球化及國際格局的未來演變構成嚴重影響。
  • 全球化4.0正在上演,樸槿惠的悲劇就此開始(水木然)
    主要通過「自由貿易」形式,把不發達國家、民族和地區變成自己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以及廉價勞動力和僱傭兵的來源地,於是世界又形成了一次野蠻的全球化,也就是殖民主義時代。這次全球化,大英國帝國走上了全球霸主之位。大英帝國的全球化是貿易的全球化,而美國秉承了大英帝國的衣缽之後延續了一段貿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美國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
  • 2020新議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化轉型與國際合作治理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2020年5月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高達412。  上述分析表明,與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相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僅出現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之時,而且出現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風險不斷累積並日趨增強的時期。
  • 程亞文:美國將「回歸」全球化或是個錯覺
    有關拜登政府未來內外政策的討論和預期將會逐步得到驗證。在這些討論中,一種說法認為拜登將對川普政府諸多舉措「清零」,甚至將美國內政外交政策「恢復」至川普執政前的狀態,這在相當程度上意味著回歸以往的全球主義和多邊主義。美能否「重啟」全球化備受關注很多人對川普政府的「逆全球化」操作備感失望,認為這不僅惡化國際關係、加劇世界政治緊張,也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強化政治紛爭。
  • 中外科幻研究者對話,疫情正在改變哪些科學觀、全球化概念與人類...
    我認為,全球化概念的核心缺陷是更多地單方面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了問題(說得更嚴重一點是資本的利益全球化),而忽略了國家、民族、文化、社會形態等諸多方面穩定平衡發展的作用。在疫情爆暴發之前,全球化已經危機重重。因此,全球化進程被阻擊是大概率事件,早晚而已,疫情恰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被人看見的稻草而已,沒有此次疫情也會有別的稻草。
  • 新中國全球化戰略70年:從獨立自主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全球的聯繫不斷增強,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深度融合、滲透和依存,全球意識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環顧當今的世界,全球融合的態勢非常明顯,國與國之間不可能再相互割裂,而是互融互通,在網際網路的語境之下,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全球化已經不僅是一個理念問題、觀念問題,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問題。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迴避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