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雖然近年來中美貿易形勢趨緊以及疫情襲來引發眾多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擔憂,但先鋒領航集團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周五表示,未來全球不會出現大規模去全球化,更大可能是全球供應鏈出現重新的調整和適度的縮短,這會導致全球貿易量的增速放慢,即所謂的「慢全球化」。
她在一場線上演講中指出,雖然有一些低附加值的外資企業可能會離開中國,但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及著眼於中國國內需求的外商資金還會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她認為,儘管現在有人擔心疫情之後會出現大規模去全球化,這個有點悲觀。在這次疫情當中,不少公司會考慮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很多政府也推出了鼓勵企業把工廠搬回本國,也就是」內包「的措施,和以前我們說的外包相反。但是各個國家之間有著廣泛而複雜的經濟和金融聯繫,因此,這個很難大規模地在短時間內出現「內包」。
」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性更大的是全球供應鏈出現重新的調整和適度的縮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全球的貿易是可以持續增長的,但步伐可能是放緩的,我們稱之為慢全球化,而非去全球化。「
她進一步指出,毫無疑問,即便是慢全球化,由於資源分配效率低下和不確定性上升,這對未來的生產率和經濟增長會出現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至少在短期之內,大家是不用太擔憂短期內供給方面受到巨大的衝擊。
中國仍具吸引力
對於中國來說,雖然外界有擔心去全球化趨勢是否會讓一些企業陸續離開中國,但王黔認為,從一個企業的角度來說,要把工廠放在哪個地方,這是一個對成本、收益、風險和回報的綜合考量,最終企業需要考慮風險或者成本是否會逐一抵消投資或者留在中國的潛在收益。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非常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供應鏈,還有比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所以在未來,我們可能看到的是一些低附加值,主要滿足國外需求的外來企業可能會離開中國,但是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還有著眼於國內需求的資金還會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她還指出,中國對新冠疫情的控制更為得力,雖然並不是零風險,但是的確經濟增長對疫苗和疫情發展敏感度相對較低。中國經濟在2020年已經回到了疫情前的趨勢水平,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21年實現9%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動力也將從工業生產擴展到服務業,從投資擴展到消費,明年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可能有所放緩,但是隨著企業盈利前景的改善,製造業投資增長也會持續反彈。
」在出口方面,雖然(海外)對疫情防護用品的需求有所下降,但介於外部需求的復甦,出口增長也會保持穩健。「
以下是先鋒領航對全球及美國、中國等主要經濟體2021年的增長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