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幻研究者對話,疫情正在改變哪些科學觀、全球化概念與人類...

2020-12-05 騰訊網

淞滬會戰題材電影《八佰》定檔8月下旬上映 | 世界各地的13部動畫作品加入上海電視節展播 | ......

科幻 ·無界

本專刊開設科幻文學欄目「科幻無界」,聚焦科幻寫作前沿動態與跨界衍生。上期「科幻無界」從現實疫情出發,採訪十多位科幻作家,分享了他們眼中的病毒世界與科幻寫作視野下的精神構建。在人類的過去和未來,一方面,瘟疫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慘痛的代價,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生命理念的拓展。

本期邀請國內外科幻文學界、科技界、科普界創作者、研究者和譯者,闡述後疫情時代,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的趨勢,探討未來人類社會或將遭遇哪些挑戰。

劉兵:意識到科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才能真正去積累基礎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系教授、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

這次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最大的衝擊是什麼?在我看來,最大的衝擊或許是對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不可避免的改變。以往,人們相信,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戰勝自然界的種種災難,但實際上,這場疫情表明,那樣的想法可能是比較簡單化了。

從某個角度而言,真正要滿足社會抗擊疫情的需求,只靠科技顯然是不夠的。時至今日,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了。第一,針對疫情而言,科技肯定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並不是根本性的,而真正能有效抗擊疫情的也不僅僅是科技。整個體制、觀念、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等等,都會影響到疫情發展。

在如此全方位的衝擊之下,人們可能會對科學和社會的關係有一種全新的認識,意識到科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現在,就整體人類世界而言,我們只是處於疫情的開端,最終的結局還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確切地預期會怎麼樣。但即使是開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其實人們現在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社會的運行模式,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非常明顯的。

另外,我們或許會意識到,過去傳統的發展模式顯然已經無以為繼,這裡面涉及經濟,也涉及生產方式,涉及到人們對自然界的利用,涉及到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也涉及到可持續問題。這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從整個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真正基於基礎性研究的認知,要有足夠的積累,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對疫情有直接的、基礎性的幫助。比如我們今天對於基因技術的認識,還有藥物研發和疫苗,等等,都是在長期的積累之下,才能有所成就。很多時候,應急性的課題,雖然能夠快速解決一些即時發生的問題,但能解決的也只是少量問題,真正根本性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沙錦飛:人類自身的發展,到底有沒有臨界點?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說到全球化,事實證明,它打破了很多壁壘,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它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疫情全球蔓延之時,這些問題也越來越突顯出來。我認為,全球化概念的核心缺陷是更多地單方面從經濟的角度考慮了問題(說得更嚴重一點是資本的利益全球化),而忽略了國家、民族、文化、社會形態等諸多方面穩定平衡發展的作用。在疫情爆暴發之前,全球化已經危機重重。因此,全球化進程被阻擊是大概率事件,早晚而已,疫情恰好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被人看見的稻草而已,沒有此次疫情也會有別的稻草。

至於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最大的衝擊,我認為主要會有兩個方面,當然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

第一:對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理念的衝擊。此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實在是給人類提了個醒,它明確告訴我們,這個地球,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我們人類的,人類也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更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

第二:對人類社會科技經濟發展進步的衝擊。「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人類社會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類自身的發展,到底有沒有臨界點?臨界點在哪裡?人類社會如何才能在「界」內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這些才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從技術的角度而言,我認為有四個方向:第一是生物醫學;第二是各種基於未來網際網路物聯網的虛擬實境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包括機器人、人機合成等);第三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技術,諸如糧食與食物的生產、加工等;第四個可能就是仰望星空、遠徵星辰大海所需的技術了。生存危機一直是人類緊張思考的問題,地球發展需要更長遠的理念。

不過,我認為未來應該重點關注的,恐怕已經不再是科技發展的本身了,而是科技發展的科學與社會倫理、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結構性發展變化的影響等等社會屬性的問題。我們應審慎對待技術的應用,發展的腳步不妨放慢點,更謹慎些,以此換來整個人類走得更長遠一些。

王珏:積極推進全球性夥伴關係的建設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校友會秘書長

先借用計算機行業的一個術語FUD(蚨炟)來詮釋這次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最大的衝擊。表明風險巨大、機遇同在。

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病毒疫情的發生,都會對人的行為模式的變化產生許多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很可能背後是出於某個連自己都不清楚的隱蔽動機。另一方面,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曾經說過,「人類在改進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加大了自己面對疾病的軟弱性。我們應當意識到人類自身的力量是有局限的,應當牢記,我們越是取得勝利,越是把傳染病趕到人類經驗的邊緣,就越是為災難性的傳染病掃清了道路。我們永遠難以逃脫生態系統的局限。不管我們高興與否,我們都處在食物鏈之中,吃,也被吃。」

我認為,與本次疫情相關的面向醫療、製藥和公共衛生的科技和應用肯定將井噴式發展;其次,疫情客觀上激發了信息通信技術 (如人工智慧、大數據、5G和物聯網)的迅速應用和大力研發。新技術與產業的融合,也將產生更多的商業模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推進科技向善和商業向善,助力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更多的國內企業成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框架中的最佳實踐,也讓中國通過民間和商界在全球化中有更多更大的話語權。

就這一點而言,本次疫情會不會使 「逆全球化」更迅猛?還是在UNDP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發展框架下深化全球化的新進程?一方面,這取決於中國如何協調新興發展中國家共同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通過不斷的合作對話和創新經濟模式,找到適合各自國家經濟發展或區域性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共同努力保護和深化全球化;另一方面,本次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已提升了各國和其他利益攸關者對夥伴關係的重視程度。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已經在抵抗疫情影響的行動中積極推進全球性夥伴關係的建設,這對未來繼續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計劃的第17號目標 「建立夥伴關係」重塑了合作基礎。通過政府和其他利益攸關者等方面在國際組織分別發揮積極作用,抑制「逆全球化」、發展新時期競合共存、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中國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胡紹晏:疫情讓我們反思人類整體的生存環境改善

幻想文學作者、譯者和評論者,譯著《冰與火之歌》系列(合譯)、《遺落的南境》系列等,原創《地球重生》(長篇)等,曾獲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新人金獎,也是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網站撰稿人

這一次新冠疫情讓人們再次體會到,在這個星球上,人類並不是萬能的。人類行為對環境的改變不是單方面的,環境也會反過來以出乎意料的形式影響人類。現代交通工具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然而飛機和火車也成為病毒迅速擴散的工具。雖然我們不會因此而廢棄飛機和火車,但在未來,人們顯然會更加加強對這一風險的管控。

同時,人們也看到,世界上還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值得我們敬畏。從中世紀橫掃歐洲的 「黑死病」,到當代非洲的伊波拉,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病毒甚至不能算真正的生物,卻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悲哀。人類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卻在病毒面前損失慘重。

事實上,人類在災難面前從來都是後知後覺,只能通過不斷積累經驗教訓來預防未來的問題。就拿我現在的居住地新加坡來說,新加坡政府在新冠爆發初期顯得非常有底氣,然而他們踩到了一個別人都沒踩過的坑:勞工宿舍。新加坡的建築業有許多外籍勞工,分別來自孟加拉、印度等地。這些勞工都被安排住在遠離普通居民區的集體宿舍,那裡人口密度高,衛生條件不盡理想。於是新冠病毒在這裡找到滋生的土壤,一下子引爆了這顆雷。在新加坡,有89%左右的病例來自勞工宿舍。相信新加坡政府下一步的行動會是檢討應對失策的地方,然後再堵住漏洞,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然而這四萬多名染病的勞工已經受到影響,這是無可挽回的事實,而新加坡被迫封城三多月,至今沒有全面放開。

跟歷史上抹除歐洲人口30%到60%的「黑死病」相比,這次的新冠病毒雖然傳染性也很強,但致死率沒那麼高,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浪花。當然,我們還是會在某些地方看到這次疫情留下的一些痕跡,而當所有的小事逐漸積累,或許會醞釀出某種變革。

藤井太洋:未來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基因編輯

日本科幻作家、日本科幻與幻想作家協會第18任會長,曾獲日本科幻大賞、日本星雲獎、吉川英治文學獎

我們不應忘記,幾乎所有國家都遵循了符合科學預期的建議,而不是只顧著經濟崩潰的警告,儘管確實發生了經濟衰退。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國家都聽取了科學家的意見,同意按照嚴格的隔離程序,在家封閉兩周或更長時間,甚至為國民支付巨額預算。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會聽取科學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勇氣、精神或超自然。人們用肥皂洗手,保持距離,打招呼用「拱手」而不是握手,更多地在網上會面,而不是輕易指責另一種文化。

我們看到,科學界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第一階段,就全力投入了研究工作。

情況比科幻小說中描述得要好。在那些作品中,政府官員和市民們,常常嘲笑科學警告,結果陷入危機。

最重要的是,至少在今天,我們相信科學。

那麼,在我看來,未來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基因編輯,以及所有與其相關的科技。直到2020年1月為止,疫苗開發都是「溼科學」,從第一步開始就需要新鮮組織、培養皿、潔淨室、高壓滅菌器和實驗用的動物。然而,計算機的應用將引發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計算機模擬首先給我們提供了抗體的候選目標,通過模擬可以計算出疫苗驅動腺病毒的DNA編碼。研發原則和倫理規範將在計算機模擬疫苗開發的過程中,逐漸茁壯,而我希望,能再提前一點,讓我們能在一個世紀之後就看到這一切。

秋山芳久:人類與病毒是否是共生關係?

日產(中國)設計中心總負責人

針對這次新冠疫情,應該會有不少人在科技、全球化、社會影響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在這裡,我想提出一個新思維。

40億年前,還沒有人類的時候,病毒就已經存在了,其構成是RNA。那時候還沒有人類。

20億年前出現了單細胞生物,它們是RNA和DNA的結合體。

而人類,是在5億5千萬年前才出現的。

在人類的發展史中,我們一直在與各種疾病抗爭,包括細菌,也包括病毒。我們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在長期與疾病的抗爭中,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強壯。那些能夠戰勝病毒而活下來的人,會獲得更強的免疫力,有些人還能將這種免疫機制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

當我們面對病毒的時候,往往覺得那是對我們生命的一種威脅。然而,近幾年來,對於「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研究,卻打破了人們的認知。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石野史敏教授注意到,人類等很多哺乳動物中的基因PEG10會直接影響胎盤發育,是影響人類生殖的重要基因。而後,全球多個不同的實驗室都開始研究這種內源性病毒。

人們發現,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與人類的進化關係密切,是哺乳動物生殖所必需的,並且影響哺乳動物胎盤發育,是妊娠所不可或缺的基因。同時和胎盤共同構建了一個防止微生物感染胎兒的屏障。除了以上生理功能外,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還參與人體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科學家們發現,個體DNA約有8%起源於逆轉錄病毒,其中保存較好拷貝的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而這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對免疫系統生成保護性抗體十分重要。

因此,我們或許應該思考一下,人類與病毒是否是共生,而不是你死我活?就像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內共生起源假說,認為線粒體和葉綠體可能分別起源於在原始真核細胞內共生的好氧細菌和藍藻,在長期的共同進化中整合進入了真核細胞之中。那麼,未來會不會出現某種病毒,入侵人體後反而與人體達成絕配的共生,因而形成新人類呢?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攝圖網

相關焦點

  • 基普·索恩:科幻用以啟迪大眾的科學觀
    對索恩而言,科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用以啟迪大眾的科學觀。「這是我做《星際穿越》等科幻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電影被啟迪的人數,要遠遠多於其他方式。此外,科幻也啟發我自己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比如蟲洞、時光旅行等。」他說。
  • 「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活動在滬舉行
    央廣網上海11月3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日前在上海舉行。
  • 亞歐合作對話:全球化「正常化」,亞洲為何能成為「贏家」
    在貿易摩擦頻起、全球化遭遇逆風的當下,加強亞歐對話與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12月3日,博鰲亞洲論壇舉行「亞歐合作對話」特別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致辭中表示,亞歐關係的基本面仍然穩健。我們在經濟上的互補性沒有改變。雙方在全球化、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問題上的共同立場沒有改變。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熱點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未來十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人類及世界?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帶來的衝擊,幾乎改變了所有我們熟悉的日常——從國際關係、世界經濟,到人際距離、生活方式……如何看待疫情/後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如果以十年為尺度,這種不確定性又將對人類和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 人類社會須在疫情應對中塑造共贏未來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對話嘉賓:人類社會須在疫情應對中塑造共贏未來吉姆·奧尼爾(Jim O』Neil)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英國前財政部商業國務大臣人類社會須在疫情應對中塑造共贏未來劉曉明中國駐英國大使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
    作者 | 高雅麗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諾獎揭曉時,公眾都會關注的問題。最近,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
  • 疫情後的全球化與中國對策
    除經濟衝擊外,新冠疫情還將對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美國外交家亨利·基辛格斷言,「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影響?除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是「百年一遇」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發生於百年未有大變局之下,與諸多推進歷史轉換的因素出現疊加。面對錯綜複雜的形勢,我國應堅持科學應對、以近鑑遠。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 疫情給公眾認知及行為帶來哪些改變
    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同時,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體系在疫情期間表現出了良好的制度韌性,各個社區在外來人員管理、物資配送、防疫消毒及特殊家庭監護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眾自覺自主自願參與社區治理與志願服務的意願和行動明顯增強。人民論壇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行為方式帶來了哪些改變?如何評價這些改變?孫應帥:疫情使人們在行為方式上,養成了一些新習慣、新禮俗。
  • 逆全球化思潮正在發酵 習近平提出中國主張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 2.面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面對人類發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各國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也給全球治理帶來嚴峻考驗。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襲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經濟秩序,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幅上升。而這些全球危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更加迫切的需求。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題:「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記者 陳溯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有人認為,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的「熔斷劑」;也有人懷抱希望,認為它可能成為連接全球的「粘合劑」。
  •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  中新社廣州11月22日電 題:「熔斷」還是「粘合」? 政要學者探討疫情後全球化走向中新社記者 陳溯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有人認為,疫情是經濟全球化的「熔斷劑」;也有人懷抱希望,認為它可能成為連接全球的「粘合劑」。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同時,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顯了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國際格局  全球化  新型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黑天鵝事件」。
  •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2017-06-09  提出「2025年通用人工智慧將會達到人腦智能水平,未來20年內遠超人類」的美國通用人工智慧協會主席BenGoertzel,蜚聲國際的進化生物學家和未來學家、來自美國夏威夷的ElisabetSahtouris博士以及在意識探索和領導力研究方面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GinoYu都來到現場,向與會者分享了各自觀點和最新研究成果。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現實同樣很科幻,比如蓬佩奧涉華演講中「滿嘴謊言」,造出的無非是一些概念。 在現實中,國家間的較量首先是概念戰爭。中國構建的科幻世界裡要麼缺少概念要麼缺少原創概念,許多是科普性的科幻,而不是提出全新的世界概念。
  • 尤瓦爾·赫拉利對話吳伯凡:人類未來的命運,取決於現在的決定
    在科幻世界裡,人們常用預言警示未來;但在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未來到底會走向何方?曾有一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預言,生態崩潰與技術顛覆,是除核戰爭外,人類所面臨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當下的現狀也印證了這句話——生態方面,氣候持續變暖,各地災難頻發,疫情肆虐全球;技術方面,AI等技術不斷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 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的「交鋒」:中國人缺乏想像力嗎?
    對陳楸帆來說,科學是科幻的養料,為了準備新作,他最近正在翻閱十幾萬字的科學論文。騰云:從某種程度上說,科幻作家和科學家都是 「面向未來」 的。那麼我們可以預測未來未來嗎?這也是您的一個研究方向之一。吳巖:未來問題比較複雜。上世紀中葉以來,人們改變了預測未來的說法,認為未來需要人類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