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合作對話:全球化「正常化」,亞洲為何能成為「贏家」

2020-12-06 第一財經

在貿易摩擦頻起、全球化遭遇逆風的當下,加強亞歐對話與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12月3日,博鰲亞洲論壇舉行「亞歐合作對話」特別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致辭中表示,亞歐關係的基本面仍然穩健。我們在經濟上的互補性沒有改變。雙方在全球化、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問題上的共同立場沒有改變。面對新冠疫情,雙方攜手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愈發凸顯。對於亞歐兩個大洲來說,合作仍然是唯一選擇,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委員會創始人馬克(Marc Uzan)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塑世界的當前,也到了重塑多邊主義的時候。全球經濟正在遭受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在此背景下,人們普遍認為全球化的趨勢將消弭。他認為,呼籲振興、重塑和重設以及更好地重建全球化將被列入亞歐對話的議程。

歐洲金融穩定機制執行董事雷格林(Klaus Regling)稱,我們應通過改善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面來支持全球化。在二戰結束後,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但這有時會加劇全球的不平衡,導致資本的過度流動。為了讓世界經濟增強韌性,不應將其與某個特定的貨幣掛鈎,最好建立一個多極體系,其中幾種貨幣具有可比的作用,比如包括美元、歐元和人民幣。這必須由市場驅動,但歐洲和中國可以創造前提條件,使其貨幣更具吸引力。

全球化正常化,亞洲是贏家

雷格林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近25年中,全球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翻了一番。這個超全球化的時期是特殊的,由WTO的成立驅動,推動了貿易成本(降低)、數字革命,特別是中國融入全球經濟。但25年內貿易佔GDP比例翻番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自2008年以來,貿易與GDP的比例一直相當穩定,但這不是去全球化,而是一種正常化。

馬來西亞國民投資機構主席潔蒂(Zeti Aziz)表示,亞洲經濟體從全球化中受益匪淺,並將繼續從全球化中受益。而亞洲之所以能夠做「贏家」,主要得益於三個因素。首先是該地區的經濟靈活性,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從我們的比較優勢來看,儘管條件有所變化,但我們能夠將資本從一些經濟活動中轉移到其他活動中。世界其他經濟更加僵化的地區,相比之下就會感到巨大的壓力,因為它們無法調整到具有比較優勢的新領域。」

第二,亞洲經濟體在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後進行了金融改革,加強了金融市場,因此能夠更好地發展。潔蒂稱,當2008~2009年被描述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其實亞太地區並沒有處於危機之中。亞洲受到了那場危機的影響,但是其經濟活動並沒有被打亂,在金融體系被打亂的時候,還在繼續生產。第三,亞洲也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能力的建設。

義大利駐華大使方瀾意也表示,亞洲不僅是生產的區域,也是全球需求所在的區域,正在成為全球主要進口地區。剛剛籤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一個重要進展。未來十年的世界經濟增長,三分之一將由中國驅動,三分之一來自經合組織國家,另外三分之一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疫情表明,全球性挑戰需要通過全球性協作來應對。亞太地區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義大利作為明年二十國集團峰會的主席國,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多邊合作。

潔蒂認為,多邊主義對全球化非常重要,而且將繼續佔據上風。但全球化將有可能向更大的區域化轉變,各區域將變得更加一體化,並朝著建立共同身份的方向發展。比如會籤訂共同的協議,區域合作也會得到提升和加強。「當然,我們吸取了歐洲的經驗,亞洲沒有選擇走歐洲單一貨幣的路線。在這一點上,歐洲有貨幣聯盟,而亞洲有金融一體化。 而金融一體化對我們,尤其是亞洲的小國來說,意味著作為一個高儲蓄的經濟體,這些儲蓄的一部分可以再投資到我們自己身上,循環到我們自己的地區。」潔蒂說。

雷格林贊同,在全球化的區域化方向,人們看到了在不同領域開展更多區域合作的趨勢。除了區域貿易安排,也有新的多邊開發銀行,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還有新的區域性金融安排(RFAs),通過這些安排,各國可以在危機時期承諾提供財政支持,比如歐洲穩定機制(ESM)。最近幾年,歐洲金融穩定機制和其他地區的RFA有非常密切的合作網絡,這些RFA加起來的「火力」甚至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還要大。

對全球價值鏈進行審查的趨勢正在加強

義大利財政經濟部前部長特裡亞(Giovanni Tria)稱,全球價值鏈在過去幾十年中是國際貿易和全球增長的核心要素。但在後疫情時期,由於技術和地緣政治競爭,對全球價值鏈進行審查的趨勢正在加強。換言之,許多國家有了從所謂「超全球化」的全球化中撤退的想法。

特裡亞認為,這種觀點長時間持續的話,對於國家間的關係和信任可能會產生經濟上的破壞性和風險,不但可能引發貿易摩擦,並將可能影響到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因此,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協調貨幣政策,重啟貿易,以減輕危機的影響。只有通過更高的增長速度和更高的投資速度,才能重新吸收全球的私人和主權債務,也才能重新吸收過剩的流動性。

特裡亞稱,從另一種角度來說,RCEP這個新協定,也可能是亞美歐三方之間達成新的全球協議的積極的起點,也遠離了所謂的西方經濟和東方經濟在全球貿易和投資上的「脫鉤」。

潔蒂也稱,兩周前剛剛籤署的RCEP,意味著儘管發生了新冠大流行等種種挑戰,但RCEP談判工作終於成為了現實。「這就是現在發生的大趨勢,電子商務和消費者需求性質的變化,以及像我們開會這樣虛擬連接的興起。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全球化會一直存在,但內容會有所不同。」她說。

相關焦點

  • 崔洪建:我們對亞歐會議的認識是希望往務實合作方面發展
    崔洪建:我們對亞歐會議的認識是希望往務實合作方面發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7 11:43 來源: 中國政府網李克強在亞歐首腦會議上的講話傳遞了什麼訊息?我國在亞歐合作發展歷程中起到什麼重要作用?亞歐新型全面夥伴關係對我國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請聽專家為您深度解析!
  • 旅遊對話文明:亞洲文明對話平行論壇專題報告
    中國網5月16日訊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當天下午,中國旅遊研究院參與舉辦的「文化旅遊與人民交往」大會平行論壇圓滿完成既定議程,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出席會議並做主旨講話。戴斌院長主持了專題對話「變革時代亞洲文明的使命與價值」,並代表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了「旅遊對話文明——亞洲旅遊交流合作研究報告」。
  • 歐亞板塊還是亞歐板塊?
    (「板塊」不禁讓人想起餅乾,能吃嗎?)實際上,板塊(plate)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與吃無關)。法國人勒皮雄(LePichon)將全球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後來,英國人麥肯齊,在六大板塊基礎上將大板塊又劃分為若干小板塊。如可可斯、加勒比、納斯卡板塊等。
  • 中國挪威恢復關係正常化 挪威曾向劉曉波、達賴頒諾貝爾和平獎
    通過過去數年來的對話,中挪雙方取得了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的互信基礎。密切人文交往,夯實兩國關係發展與合作的民意基礎。深化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合作,推動中國同北歐國家以及歐洲關係的發展。歡迎挪方繼續擴大對華投資,在節能環保、科技研發等領域加強合作。 布蘭德表示,挪中關係實現正常化具有歷史性意義,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積極信息。挪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這是兩國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
  • 2018年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時間及最新日程一覽
    每日財經網訊 王毅外長在記者會上透露,今年中國將舉辦四大主場外交活動,2018年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時間及最新日程一覽如下。今年有四大主場外交:①4月,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年會;②6月,青島,上海合作組織峰會;③9月,北京,中非合作論壇峰會;④12月,上海,首次舉行國際進口博覽會。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將於4月8日至11日舉行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將於4月8日至11日在海南博鰲舉行,年會將聚焦改革、開放、創新和「一帶一路」等議題。
  • 全球化還是被全球化,讀《全球化的悖論》-虎嗅網
    延伸開來,民主本身就是協調國家和個體利益的機制,民主制度成了絕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因此羅德裡克提到的民主制度和深度全球化的不能兼容自然就成為了頭號難題。對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來說,全球化讓他們不得不捲入和全世界廉價勞動力同臺競技的困境,這讓他們覺得利益被損害了,而他們的選票可以確保投給能保護自己利益的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國一方面在大力推動全球化,一方面卻又在滿世界反傾銷。
  • 全球化的新途徑:南南合作
    回顧2018年全球經貿形勢,人們首先會想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與中國之間緊張的貿易糾紛不斷升級,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正在從一種思潮成為現實的挑戰。不過,與此同時有利於全球化發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仍然在不同區域得到了推進。
  • 英媒:亞洲企業全球化歷程的「苦與樂」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英國《經濟學人》網站撰文稱,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大企業都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亞洲地區市場有什麼新特點,西方企業在亞洲市場現狀如何,亞洲企業海外業務進展又怎麼樣?筆者試圖通過一些真實案例,來解答這一系列疑問。御手洗富士夫,這位現年78歲的佳能公司總裁可能比大部分人都知道如何打造一家跨國公司。
  • 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成果亮眼動力十足 從RCEP看新型經濟全球化
    這項醞釀8年的區域自貿協定,不僅為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於整個世界而言,同樣意義重大。在挑戰重重的後疫情時代,隨著RCEP籤署,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是否依然動力「滿格」,又能為新一輪全球復甦注入多大能量?2020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哪些亮點?
  •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最新日程出爐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三大學術報告:論壇定位於亞洲和新興經濟體,以推動亞洲區域合作為宗旨。一帶一路",能否成為助推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外力"?15:15 - 16:30分論壇數字經濟:智慧的價值- G20杭州峰會通過《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數字經濟何以成為G2o主要議題,並被列為全球經濟未來發展的藥方之一?
  • 愛馳U5抵達莫斯科,穿越亞歐徵途已過半_易車網
    近日,備受矚目的愛馳U5亞歐穿越挑戰行程已經過半,於8月7日駛離烏拉爾山脈,越過地理意義上的亞歐分界線,正式進入歐洲路段測試。車隊從車里雅賓斯克一路向西,經由喀山、下諾夫哥羅德等城市,目前已抵達「森林中的首都」——莫斯科。
  • 邊境挑釁失敗後,莫迪突然調轉槍口,拉攏2個亞洲強國共組鐵三角
    據印度《歐亞時報》10月12日報導,隨著以色列與阿聯關係恢復正常化,以及印度與以色列加緊合作夥伴關係,這三個國家正在成為亞洲地區的"鐵三角"。2015年,莫迪成為34年以來首位訪問阿聯的印度總理。2017年晚些時候,阿聯王儲扎耶德是印度共和國日慶典的主要嘉賓。在過去的六年中,莫迪曾3度訪問過阿聯。 於是近年來,印度在國防和技術領域,甚至是貿易方面與阿聯的往來密切,羅恩表示,在此情況下,三邊協議是最優選擇。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中美關係緊張升級,逆全球化浪潮襲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嚴重衝擊國際經濟秩序,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幅上升。而這些全球危機更加凸顯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更加迫切的需求。
  • 封鎖中國20年後,美國發現:沒有中國,聯合國在亞洲說了不算
    美國雖然投了反對票,但在同年7月份基辛格秘密訪華,意在使中美關係正常化,而這無意之間促進了美國盟友在聯合國中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這個時候,美國突然發現,由於中國一直被排斥在國際事務決策範圍外,這導致聯合國無法有效插足亞洲事務,尤其是一旦中國不同意的事情,就算聯合國內達成了一致意見也沒用。聯合國在亞洲根本說了不算,而且美國和蘇聯根本不敢也不能把中國怎麼樣,導致亞洲成為了聯合國權利的「真空」地區。聯合國是五常國家用來管理全球的機構,亞洲卻不在這個範圍內,這成何體統。
  • 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為何亞洲東部沒有形成高聳的山脈?
    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全球的巖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這六大板塊包括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板塊之間的邊界可以分為相互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和相互張裂分離的「生長邊界」。
  • 亞歐企業家聯盟國學導師龐貝編劇電影《上海王》獲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大獎
    亞歐企業家聯盟&環球共生研究院融合了全球500多家知名大學教育平臺,匯聚了世界眾多企業家資源,是一個擁有把握世界經濟風向標能力,以幫助中小企業健康成長和發展為使命,搭建全員「共創,共生,共享」為理念的全球最高端企業管理&文化交流平臺。
  • 博鰲20年|潘基文:為了亞洲和世界共同的未來
    論壇始終肩負著一個使命——我們相信,更大程度的經濟合作有助於亞洲各國實現發展目標,因此我們的初衷是通過亞洲經濟一體化實現共同繁榮。這一點已載入論壇章程,並在過去20年曆屆年會中得到重申和強調,成為經久不衰的主題。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不易,但進展顯著。今天,亞洲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增長引擎。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導語】在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合作缺位,逆全球化興起,世界亂相頻出。全球化患病,如何治癒?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治癒全球化」系列文章,從多元視角審視全球化,並嘗試提出治癒建議。本系列文章只是個開頭,歡迎投稿討論大家的全球化。
  •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分為四大板塊 共安排60餘場正式討論
    在4天的時間裡,與會嘉賓共商合作共贏大計、共謀發展繁榮良方,為亞洲和世界提供「博鰲智慧」、貢獻「博鰲力量」。以合作共贏為基調的「一帶一路」,能否推動建立一種新型的能源資源夥伴關係?&nbsp&nbsp&nbsp&nbsp「全球化的『下半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分論壇&nbsp&nbsp&nbsp&nbsp有觀點認為,全球化已進入「下半場」,全球化紅利退潮。貿易摩擦、貿易戰、貨幣戰風險加大,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
  •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雙語全文)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對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表示誠摯的祝賀!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及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