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杭生:培養理論自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學發展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圖片說明:近日,由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持續一個月的首屆科學報告會正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杭生在首屆科學報告會開幕式暨總報告會上發言。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興科/攝影

    中國經濟網6月26日訊 (記者 馮興科 實習記者 丁瓊潔) 近日,由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持續一個月的首屆科學報告會正在北京舉行。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杭生在首屆科學報告會開幕式暨總報告會上,以中國社會學為例,發表了題為「理論自覺與中國風格社會科學」的主旨演講。

    鄭杭生表示,如何在學習借鑑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用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已是理論界和學術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鄭杭生表示,理論自覺是一個時代性課題,與中國社會科學存在著五個方面的內在的聯繫:第一,從現代社會科學的社會格局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從世界學術邊陲走向學術中心的必由之路。第二,從中國社會科學的路徑選擇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具有中國風格,避免成為西方理論中國翻版的必具前提。第三,從社會科學與軟實力的關係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獲得學術話語權的必要條件。第四,從現代社會科學產生與傳播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立足現實、面向中國社會轉型的必備要素。第五,從社會科學與它的學派關係來看,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產生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學派的必然要求。

    鄭杭生表示,我們應當使理論自覺落實到中國社會科學之中:第一,要實現中國社會科學理論的目標,世界眼光、中國氣派兼具的中國社會科學就必須在借鑑西方社會科學的基礎上,主要根據中國社會發展和社會轉型的實際,結合中國社會歷史悠久的豐富傳統。第二,通過理論自覺增強中國社會科學的自主性和反思性,是世界全球化趨勢和中國快速社會轉型雙重迫切需要,與中國從地區性大國向世界性強國的轉變趨勢相符合。第三,理論自覺是中國社會科學界逐步消除理論失覺、理論盲目、理論自卑、理論矮化的必經途徑,是逐步消除中國社會科學界主體性缺失以至主體性危機的必由之路。第四,理論自覺對中國社會科學今後的發展尤其重要,中國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都應該用理論自覺來總結、梳理自己的過去,把握現在,規劃將來,把理論自覺真正落實到自己的學科當中,運用到自己學科的方方面面,只有理論自覺開出燦爛的花朵,中國社會科學才會結出中國特色的豐碩之果。

(責任編輯:牛力濤)

相關焦點

  •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訪問中國人民大學 並做客「鄭杭生社會學...
    12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社會學家金耀基訪問中國人民大學,並擔任「鄭杭生社會學大講堂」第十二期主講嘉賓作題為《大學與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的學術報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校長劉偉與金耀基會見,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張建明主持報告會。
  • 民生為重 百姓至上--訪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教授
    其次,社會學還要發揮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的優勢,對社會快速轉型和發展中的重大社會變化、社會趨勢、社會問題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地進行調查研究,為制定適合國情、社情、民情的社會政策提供實際的根據。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新型社會主義,其重要的推進手段是不斷的制度創新。面對一個快速轉型的中國當代社會,社會學如何才能積極參與社會制度創新,推動社會進步?
  • 人民日報:中國社會學四十年回顧與展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學發展成就卓著,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學科影響力逐漸擴大。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這一重要指示激勵著中國社會學者與時俱進、志存高遠、刻苦鑽研。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教材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也蘊涵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涉及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涵蓋社會學的各個領域,對中國的社會學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為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發展指明了現實途徑;深刻闡明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思想,為促進農村社會建設、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供了理論依據,等等。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內容提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近四十年後,要實現理論自覺,社會學界有必要對學術研究的本土化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反思。後者則是本文關注的核心議題,這是探索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紮根、發展與創新的努力。在初創期和重建期,社會學者們都表達了近乎相同的本土化學術研究訴求,提出了「社會學中國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和「社會學本土化」等術語及相關論述[6][7][8][9][10]。
  • 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社會學理論
    面向未來的人類社會發展何去何從,充滿變數。社會學是關注社會發展的學問,需要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角度出發,用中國社會學者的理論視角、理論眼光、理論方法、研究積澱,立足社會發展大格局、個體生活微變化,解讀、闡釋、反思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之擇、之需,發出中國聲音,構建具有人類整體視野的中國社會學理論。
  • 重新認識社會學本土化爭論
    首先,從學科發展史來看,如張靜、周飛舟等人指出的,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社會學研究者就從多方面做出過社會學本土化、中國化的努力。之後經歷了學科中斷,但在恢復與重建的40年進程中,社會學學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自身存在著反思的自覺。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是學科共同體自覺意識的一種集中表達。其次,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 注重培養理論興趣
    習主席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新形勢新任務,要求黨員幹部強化這一看家本領,深化理論武裝。這是一項艱苦工作,也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強勁持久的內驅力為支撐。保持這種內驅力,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其中「講不出來的我」尤為凸顯了社會學中的人之主體形象的複雜性,需要社會學在方法上的更新和開拓。費孝通事實上是將社會學轉向了歷史和文化的維度,宗旨是推進、加強社會學這一學科對「文化反思」和「文化自覺」的理論貢獻,從而修訂、重建中國社會學的學科範式。而社會學「人文性」擴展的「度」,可以是更加廣闊的,但擴展的「界限」在哪裡,還是一個需要不斷摸索的實踐問題。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張榮說,社會學與人類學是廈大傳統學科、特色學科,具有悠久的歷史。建校之初,廈大就設立了社會學本科專業,並成立了歷史社會學系,是內地最早成立的社會學系之一。當年有一大批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民俗學家,如顧頡剛、容肇祖、史祿國教授等,雲集廈門大學任教,培養出當時中國第一代人類學家。
  •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
    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      )A.功能學理論 B.交換論C.中層理論 D.系統論7.默頓認為,社會結構解體的結果是(      )A.自覺行為 B.法律行為C.道德行為 D.越軌行為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隨著中國海洋開發實踐活動的規模日益增大,中國迫切需要在海洋政治學理論方面進行突破與創新,為海洋事業發展和海洋強國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就顯得尤為迫切。新時代海洋政治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有利於對海洋政治領域重大問題進行戰略性和對策性研究,從而為國家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和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提供具有巨大參考價值的理論支撐,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和社會海洋事業的發展需求。第二,促進新時代中國海洋政治研究學科化和專業化的需要。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系主任 白彬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在西南考古、西藏考古、中國歷史考古學、宗教考古、山地考古等領域已初步形成特色,我們將按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圍繞「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總體目標進行人才培養,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海內外考古實習基地,優化辦學條件,讓更多的青年才俊熱愛、投身考古事業
  • 名校系列|社會學專業考研經驗分享-微雲寄宿考研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理論:1.《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 劉少傑著(劉老師是備考的關鍵2333)2.《中國社會學的發端與擴展》劉少傑著(重點看梁漱溟和費孝通,常常考)5.《人口社會學》佟新著6.《人口理論》中央黨校(重點看國外理論部分)7.《老年學概論》鄔滄萍 姜向群著人口學、老年學佔了考試的大頭,需要好好準備,可以彌補社會學的不足。
  • 習總十三問: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
    今天推的是:「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  1、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另有一些稍顯「非主流」的經濟社會學研究,將研究視野投放到了非生產性的市場現象上,而這在國內還較為少見,但代表了經濟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值得推進的潛在研究方向。在歷經多年積累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之後,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的規範意識和對話意識明顯提高,不僅挖掘了更多「中國經驗」,也更加注重學理貢獻,從不同角度提升和發展了相關理論,還有研究嘗試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因此,有學者認為近年來中國在減貧實踐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治理貧困的方案超越了實地實驗和機制設計方法的局限性,在貧困問題和發展經濟學理論研究過程中應跳出西方傳統理論和認知來看待中國的減貧經驗,發展更具有當代意義的反貧困理論(周文、馮文韜:《貧困問題的理論研究與減貧實踐的中國貢獻》,《財經問題研究》2019年第2期)。
  • 「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觀點,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劉少傑  內容提要: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用社會學概念稱謂其關於社會發展變遷的思想理論,但他們確實從基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名義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俄國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得到了繼承與傳播,並在西方社會學特別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明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本質特點、學術地位、歷史發展和廣泛影響,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推進和創新中國社會學研究應當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 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等方面,對新發展階段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系統闡釋,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經濟關係的發展及其趨勢作出深入探討,促進了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