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也被稱之為牛頓第三定理,由於A物體對B物體施加的作用力和B物體對A物體施加的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處在一條直線上或在一條直線上產生了重疊,因此,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科學哲學力學論的反等效原理。依照事物等效關係和反等效關係的劃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屬於整體型或完全型的反等效原理。比如:火箭在太空中的飛行依據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從火箭尾部噴發的火焰氣體對周圍介質產生了作用力,周圍介質對火箭產生了「噴射動力」的反作用力。就像科學哲學的互補原理可稱之為融合原理、複合原理,科學哲學的反等效原理也可稱之為悖論原理、矛盾原理。牛頓力學的第三定理在科學哲學上表現為悖論原理或矛盾原理,這就是辨證主義哲學家普遍相信事物的悖論關係或矛盾關係為事物產生了運動和發展動力的基本原因。
就像事物的等效關係是由等同關係和不等同關係或無差異關係和差異關係在融合或複合的過程中形成的一樣,科學哲學的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既在對立的基礎上形成了悖論原理或矛盾原理,也在同一的基礎上形成了融合原理或複合原理。融合原理和悖論原理或複合原理和矛盾原理表現為悖論原理的相互關係。科學哲學的融合原理是由融合原理和排斥原理在互補的過程中形成的或科學哲學的複合原理是由複合原理和分解原理在互補的過程中形成的。如果事物關係主要表現融合或複合的性質,那麼這在科學哲學上表現為融合原理或複合原理;如果事物關係主要表現排斥或分解的性質,那麼這在科學哲學上表現為排斥原理或分解原理。就像任何一個事物自身帶有雙重屬性一樣,任何一個科學哲學原理也表現了「雙重原理」的性質,因此,科學哲學的原理體系或者主要地展示為等效原理、融合原理或複合原理、測不準或不確定性原理,或者主要地展示為反等效原理、排斥原理或分解原理、測準或確定性原理。比如:原子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分子,分子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學條件下分解為原子,原子複合為分子和分子分解為原子符合科學哲學的反等效原理。
雙重關係的事物屬性和雙重原理的哲學屬性符合科學哲學二重論的等效原理,既存在科學哲學等效原理的雙重作用,也存在科學哲學反等效原理的雙重作用,這說明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的雙重作用符合科學哲學二重作用論或作用二重論的等效原理。除了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的正向性和反向性的雙重作用以外,科學哲學原理體系中的其它原理同樣表現了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的雙重屬性。比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寫過一段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恩格斯寫下的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關係論的這段話適合於科學哲學反等效原理或悖論原理反向作用論的解釋。徵服和破壞自然生態與協調和保護自然生態的經濟活動產生了悖論性的結果,前者出現了反向作用,最初取得的經濟成果被後來治理生態環境的代價消除了;後者出現了正向作用,最初放棄了一些經濟成果,後來取得了環境友好型、可持續性發展的更大成果。
在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哲學的研究體系中,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僱傭勞動和資本、工資和利潤、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係的技術競爭和技術壟斷等構成了科學哲學概念的反等效關係或悖論關係。在現代國際經濟關係的格局中,國家之間的競爭表現為經濟、技術和文化的綜合實力競爭。技木競爭和技術壟斷的反等效原理既表現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正問作用,也表現出阻礙國家經濟發展的反向作用。比如: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適應氣候變化、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目標,關鍵之一在於進行能源和環境保護技術的創新,發達國家有責任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氣候友好型的能源和環保技術。在碳排放和碳存儲技術(CCS)方面,國際社會達成了共識,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開展共同研發,然而,發達國家對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目前現有的環保技術持一種消極和不合作的態度,發展中國家很難做到以最低的技術成本儘可能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技術轉讓的最大障礙是發達國家的企業以技術產權保護為由,拒絕發展中國家無償或低價技術合作和轉讓的合理要求。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在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取得了一批批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比如:作為中國製造龍頭企業的振華港機佔據了龍門吊世界市場80%以上的份額,而大型龍門吊用於製造大噸位的船舶,大排水量的軍艦和航空母艦的製造也要依賴大型工程機械的龍門吊。中國的特高壓輸電網能承受寒帶地區零下30度的低溫和熱帶地區零上50度的高溫,中國的特高壓輸電網能夠經受強颱風的衝擊和海洋鹽霧的腐蝕。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做到「村村通電」、「人人用電」的國家,電力輸送的技術保障能力是世界上極少有的。中國在大功率紫外雷射晶體技木領域領先了世界20年,在煤制油的技木上處於世界絕對領先的地位,其它國家想要發展煤制油產業,只有引進中國的技術和設備。自主創新的技術帶來了高附加值,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這是未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