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黑洞火牆悖論」和「信息丟失悖論」?

2021-01-15 李論科學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似乎是個雙重錯誤。上帝不僅會擲骰子,有時還會把它扔到看不見的地方,讓我們感到困惑。」——史蒂芬·霍金

黑洞自從被提出以後,一直就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從理論到證實其存在再到第一張照片我們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但有時我們普通人覺得黑洞已經沒啥可說的了,感覺已經對它很了解了。但是往往我們覺得越了解的東西,其實我們對它越不了解。有句話說得好:我們知道的越少,疑問也就越少。

黑洞其實是我們最不了解的一個奇異天體,它是檢驗我們目前所有理論的理想場所,但是當我們將目前以掌握的理論應用在黑洞上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的悖論,也就是各種理論不調和的現象就會出現。

例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兩個問題:黑洞信息丟失悖論和黑洞火牆悖論。

理論上來講,形成一個黑洞很容易,只需要將足夠大的質量或者等量的能量壓縮進一個體積足夠小的空間內,就會得到一個黑洞,我們人類辦不帶,但在宇宙中,常以大質量恆星死亡時,以核坍縮的形式形成黑洞。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為太陽的20倍或更多,當它在II型超新星爆炸中結束生命時,就會產生一個黑洞。

一顆黑洞形成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吞噬更多的物質或者與其他的黑洞合併,變為質量更大的黑洞,例如像銀河系中心黑洞有數百萬倍的太陽質量,而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可以達到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倍的太陽質量。

由於黑洞內部的信息和外部是完全斷開的,所以我們從黑面外面是無法知道一個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之間的組成有什麼不同。只能知道黑洞以下幾個特性:

黑洞的質量,它的電荷,以及它的角動量或自旋。我們只能知道黑洞這些信息,其他一無所知。

如果我們製造了一個完全由中子構成的黑洞,那麼它所攜帶的信息應該與由反中子構成的黑洞不同,或者與一個由電子或正電子構成的黑洞不同。「重子數」是量子宇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因為我們知道宇宙的重子數是守恆的,如果一個黑洞的重子數是10^58,而另外一個是0,雖然我們無法獲取這些信息,但這些信息就應該以某種方式被保存了下來。下面再舉個例子。

假設有一個東西掉進了黑洞。可能是一個質子,一個反質子,一個光子,兩個光子等等。甚至可能是一個人!

在以上的東西掉入黑洞以後,黑洞的質量就會增加,但掉入黑洞的物質信息也會被編碼到黑洞視界的表面。當一個物體(粒子、光子和人)穿過視界面的時候,外部的觀察者會看到它們發出的光紅移越來越大,光線變得越來越微弱、越來越黯淡、越來越紅,但是在外部的觀察者看來它們永遠不會穿過視界面,而它們的信息就會被留在黑洞的表面,在那裡永遠存在。

如果黑洞可以永遠存在,那麼就不會有任何的信息悖論:有東西掉進啦,而關於這個東西是什麼的信息就會留在黑洞的表面。

然後我們看看量子世界,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黑洞是一個巨大的引力源,所有的質量都被壓縮在非常小的空間內,結果就造成了黑洞周圍的空間被嚴重的彎曲,而量子世界在彎曲空間中的表現與在平坦空間中的表現不同。

具體來說,在平坦空間中存在非零的真空能量:粒子-反粒子對總是不斷地產生和湮滅。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會存在很短的時間,然後再次湮滅消失在真空中。如果我們看「之前」和「之後」的狀態,並不會發現有任何的不同。但在彎曲的空間中,如果粒子-反粒子對出現在視界面的兩邊,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這些虛擬粒子對中的一個會掉入黑洞內,而另外一個「虛粒子」會從黑洞中竊取能量變為一個實粒子,並於另外一個「反粒子」發生湮滅,產生一個黑體輻射光譜。

這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蒸發需要10^67年,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蒸發需要10^100年,雖然時間長,但黑洞總是會消失的。這種霍金輻射是所有黑洞最終衰變的方式。

但是黑洞產生的這種輻射是隨機的,不會攜帶進入黑洞內任何物質的信息,也就是說有信息進入了黑洞,但這些信息最終會隨著時間消失。既然量子力學認為信息不應該這樣摧毀,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個悖論,這就是黑洞信息悖論!

通常的假設是,黑洞內部的信息必須被保留,而且黑洞的信息一定會以某種方式被編碼到了發出的霍金輻射中,這樣就能滿足量子力學信息可以逃逸黑洞的要求了。但是具體以哪種方式被編碼我們目前並不清楚,但是這樣的假設又會把廣義相對論放到了量子力學的對立面。

如果信息能被保存在黑洞的視界表面,並且被會編碼到霍金輻射中發射出去,那麼量子力學就認為,大量的信息在黑洞的視界面會形成一個高能量的帷幕,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過視界面落入黑洞。但在廣義相對論中,根據等效原理,任何物體在穿過視界面的時候都不會感受到任何異常,我們無法區分是空間的扭曲還是由於加速度的作用,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都可以穿越視界面,並不可避免地落入黑洞的中中心,這就又出現了黑洞火牆悖論。

霍金輻射的提出以下讓眾多的理論變得不可調和,其實這個問題就出在了視界事件面上,它讓一個黑洞完全與外界發生了隔離,光線不能逃逸,信息不能正常逃離黑洞。於是霍金就提出了「灰洞」的概念,認為黑洞的事件視界面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表觀視界面,光子可以攜帶信息被暫時的困在表觀視界面內,但這個表觀視界是並不會一直存在,它會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消失(至於何時消失,在哪種作用下消失,霍金並沒有提到),這樣黑洞內的光子就可以攜帶信息逃逸出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樣就完全迴避了「信息丟失悖論」和「黑洞火牆悖論」,如果霍金描述是正確的,曾經哪個讓所有物體都無法逃逸的事件視界就不存在,取而代之的就是有時間壽命的表觀視界,那麼黑洞也就不存在。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這樣的說法,總的來說這些問題目前都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解答,霍金的說法也在短時間內無法證實。

相關焦點

  • 黑洞並不吞噬信息 黑洞「信息悖論」或被解決
    原標題:黑洞並不吞噬信息 黑洞「信息悖論」或被解決  數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認為,黑洞是終極墓穴,是吞噬信息的實體,隨著黑洞的萎縮以及最終消失,黑洞內的信息也會消失殆盡。但美國科學家最近通過計算證明,黑洞內的信息並不會消失,黑洞外的觀察者能夠恢復黑洞曾有的信息。
  • 史蒂芬·霍金的黑洞信息悖論被解決了,這是真的嗎
    這就是為什麼黑洞信息悖論是如此令人困惑的原因。如果您將充滿信息的東西放到黑洞中,則黑洞將獲得進入其中的所有質量、能量、電荷和角動量。但是信息怎麼辦? 原則上,它可以被拉伸並在黑洞的表面上進行編碼:我們可以定義黑洞的熵,以使其表面積為每個信息量駐留的位置。
  • 再論黑洞火牆與量子糾纏
    物理學家們通過廣義相對論推導出了黑洞的存在,但是這種奇特的天體卻具有顯著的量子效應,也就是說,這兩種理論都可以在黑洞的性質中得到體現,無怪它成為兩種理論交鋒的最新場所。引發爭論的源頭還是那篇在2012年7月份,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兩位理論物理學家和他們的學生(如今這四個人作為引發爭論、發現這個悖論的創始者被稱為AMPS)發表的論文預印本:《黑洞:互補性或是火牆?》
  • 國際先驅導報:霍金破解黑洞信息悖論遭質疑
    【提要】霍金今夏宣布他解決了黑洞信息悖論以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紛紛表示質疑,認為其結論無法驗證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今年7月21日,英國科學家霍金宣稱他已經解決了黑洞信息悖論(又稱黑洞信息佯謬),這立即成為轟動一時的頭條新聞。黑洞信息悖論是他本人於1976年發現的。
  • 霍金以新理論破解「信息悖論」
    ,任何物質和輻射都不能逃離黑洞;而量子力學理論表明,落入黑洞的信息可以重新獲取,這個所謂的「信息悖論」已困擾科學界40年。這意味著,儘管落入黑洞的粒子可能已「有去無回」,但部分信息存儲在這些「柔軟毛髮內」,持續在黑洞邊界逡巡。  實際上,最新理論認為,在黑洞內丟失的信息甚至能在另一個宇宙存儲下來。據英國《每日郵報》11日報導,霍金解釋說:「我認為,信息不像大多數人以為的那樣被存儲在黑洞內部,而是被存儲在視界線上。進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確實返回到空間了,但採用一種混沌且無用的形式。
  • 從廣義相對論到黑洞信息悖論 黑洞依舊神秘
    1978年,天體物理學家讓-皮埃爾·盧米涅給出了黑洞事件視界的第一幅圖像。當然,這不是一張真正的照片,而是他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和相關技術以及60年代的一臺IBM 7040穿孔卡片計算機對黑洞景象進行的電腦模擬。盧米涅用鋼筆和印度墨水在底片上描繪了模擬黑洞的樣子,整個過程就像是一臺人體印表機。
  • 黑洞悖論十分棘手,短期內難解決
    8月25日,霍金在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做報告時,提出了一種對信息丟失悖論可能的解釋,即給黑洞「植髮」的方法:「我認為信息並非像人們預料的那樣儲存在黑洞內部,而是儲存於它的邊界,也就是事件視界(the event horizon)。」他說。事件視界是黑洞的理論邊界,一個任何物體都「有進無出」的球面。
  • 霍金黑洞悖論,真是燒腦的科學!
    而沒有什麼能比一個悖論更加具有不確定性和啟發性。縱觀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悖論已經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它們重塑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如今,一個宇宙中最有名的悖論揚言要闡釋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就是黑洞信息悖論。要理解這個悖論,我們首先需要給「信息」下一個定義。一般來說,我們所談論的信息都是肉眼可見的。比如,蘋果是紅色的,圓的,閃閃發亮的這樣的信息。
  • 霍金的五大理論:黑洞信息悖論與時序保護猜想
    霍金的第四大理論是「黑洞信息悖論」。黃博士給小姐姐寫了一封信,拿到信後的小姐姐嚇毀了,壓根看都不敢看,於是她怕信燒了,誰TM看你給我寫的信,我把它丟在風裡。小姐姐想,如此一來就可以把黃博士寫在信上的那些噁心情話,徹底消滅在人世間,但黃博士卻說:你燒吧,你燒吧,你永遠燒不掉的。
  • 黑洞信息悖論:宇宙中信息是守恆的 黑洞除外
    至少就我們目前所知——並且我們已經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去進行驗證,我們發現宇宙中的信息從來不會被創造出來,也從來不會被毀滅,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宇宙中信息是守恆的。黑洞除外。這是咋回事,我們來解釋一下。信息過載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一下什麼是信息,以及為什麼信息應當被保存下來。
  • 這則悖論,正是霍金留給世人的遺產——而他將把公式刻在墓碑上
    他們分別叫艾爾米裡、馬羅夫、波爾欽斯基和蘇利,被同行們戲稱為AMPS四人組。這個問題涉及到霍金輻射。當成對的正反虛粒子在黑洞的事件視界附近產生時,每一對粒子都以所謂的「糾纏」彼此聯繫。但是如果當這對粒子中的一個落入黑洞,而另一個逃逸離去,成為霍金輻射的粒子,那麼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繫與所包含的信息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 霍金去世前幾天完成的論文發表,為黑洞信息悖論提供解決思路
    」 「信息悖論」問題,指的是物體落入黑洞後有關物體本身的信息可能會就此從宇宙中消失,違反了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其根源最早追溯至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除了解釋重力為何由時空彎曲產生,行星為何圍繞太陽,更重要的是還對黑洞做了一些預測,特別是黑洞只被三個特徵完全定義,即質量,電荷和旋轉。
  • 2020年物理學5大革命性發現,從黑洞信息悖論到時間之謎
    這些研究人員已經逐步解決了理論物理學中最誘人、最頑固的問題,即史蒂芬·霍金的黑洞信息悖論。希望在這疫情肆意的一年裡播下的智力種子(黑洞信息悖論和量子糾纏,蟲洞和全息圖),有一天會結出輝煌的果實,這並不瘋狂。
  • 2020年物理學5大革命性發現,從黑洞信息悖論到時間之謎
    你可能已經聽說過最早的「隔離天才」的故事,艾薩克·牛頓為了躲避瘟疫,徹底革新了數學和物理學。在像2020年這樣的流行病肆虐之年,人們自然希望看到一些類似的希望。也許另一個奇才的想法正被給予時間和空間來孕育,誰知道會有什麼奇蹟在等待著他。
  • 【物理悖論】關於黑洞信息悖論——霍金的最後一篇論文
    牛油果按:不久前在arXiv雜誌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身份特殊」的文章,這是一個系列的第三篇,圍繞黑洞儲存的信息展開。文章充斥著一條條貼著醒目的霍金標籤的詞彙:黑洞、霍金輻射、霍金等式、信息悖論。是的,它在霍金去世之前的幾天才剛剛完成。牛油果在我們能看見蟲洞嗎?
  • 黑洞信息悖論:霍金花費了30年的時間驗證,結果選擇認輸
    黑洞信息悖論直指黑洞的特性,它能否將吞噬的信息消化掉,讓它消失。霍金認為可以,經過30年的研究,他選擇了認輸,承認自己失敗了。黑洞吞噬了信息黑洞信息悖論霍金的這一理論直接挑戰了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信奉的是信息守恆,就像能量守恆定律一樣,信息是不會消失的。至此,黑洞信息悖論形成。
  • 黑洞信息悖論:霍金花費了30年的時間驗證,結果選擇認輸
    黑洞信息悖論直指黑洞的特性,它能否將吞噬的信息消化掉,讓它消失。霍金認為可以,經過30年的研究,他卻選擇了認輸。至此,黑洞信息悖論形成。而以普瑞斯基爾為首的科學家反駁了霍金的理論,他們堅定地認為信息還在黑洞裡面,不會憑空消失,雙方為此還打賭了。其實在量子力學看來,宇宙中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能否發生不過是概率的問題,這種隨機性覆蓋了所有事物。薛丁格方程便是量子力學對信息守恆的驗證,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認可,這也是普瑞斯基爾如此理直氣壯地反駁霍金的原因。
  • 霍金說: 「黑洞不存在」
    2014 年1月,霍金再次「語出驚人」,他宣稱「黑洞不存在」。霍金就是靠研究黑洞而在學術界出名的,這麼一說不是打自己臉嗎?霍金宣稱「黑洞不存在」這句話是來自他的最新論文。其實,霍金並不是說黑洞真的不存在。事實上,天文學家經過幾十年的觀測,找到了很多有利的證據證明黑洞的確存在。那麼霍金想說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霍金的論文想解決關於黑洞的兩個悖論。
  • 雅各布·貝肯斯坦和四十年的黑洞傳奇
    然而兩年之後霍金意識到,由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黑洞真的是會釋放出一點點輻射的,並且滿足黑體輻射的公式。今天,霍金輻射也被稱為霍金-貝肯斯坦輻射。再比如黑洞信息悖論。量子力學是一個處理概率的學科,概率和信息是直接對應的。
  • 祖父悖論和黑洞悖論,平行宇宙是否存在?或許能夠得到證明
    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或許存在科學和神學都沒有辦法解釋的問題。未來的一絲絲氣息和記憶,與現在的自己進行了短暫的接觸。如果確認平行宇宙的存在,那麼很有可能改變我們世界當中的很多東西,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絲毫沒有辦法通過正面的手段來證明平行宇宙的存在。之所以有人堅定不移地相信平行宇宙存在,主要是在科學史上誕生過兩個非常出名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