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悖論】關於黑洞信息悖論——霍金的最後一篇論文

2021-01-08 騰訊網

牛油果按:

不久前在arXiv雜誌預印本上,發表了一篇「身份特殊」的文章,這是一個系列的第三篇,圍繞黑洞儲存的信息展開。文章充斥著一條條貼著醒目的霍金標籤的詞彙:黑洞、霍金輻射、霍金等式、信息悖論。是的,它在霍金去世之前的幾天才剛剛完成。

牛油果在我們能看見蟲洞嗎?一文裡說過,黑洞是一種密度極大的特殊天體,時空會在這裡發生扭曲,它一般由行星坍縮或巨星向內塌陷而產生。巨大的質量被壓縮在極小的體積內,這麼大的密度,對應的引力當然也是巨大的。

關於黑洞信息悖論

經典物理學認為,沒有什麼能逃脫黑洞的引力,連光也不例外。於是,黑洞成了經典物理學裡貔貅一般的存在,只不斷吞噬,卻從不輸出,這和我們在課本上所學到的一致。

然而早在1972年,霍金通過計算提出,黑洞可能也有「溫度」,這使得它會向外緩慢釋放出黑體輻射,黑洞不是只進不出的!

大多數的熱量都是以紅外光的形式向外輻射,一些材料雖然不透明,例如黑色塑膠袋,但是紅外光可以輕鬆穿過,一些材料是透明的,例如眼鏡,紅外光卻不能穿過 。

理論上的黑體(黑色物體吸收更多的熱量,理論黑體則會吸收所有波段的電磁波,所以夏天穿白衣服更涼快!)也會向外輻射,就像燈泡一樣,只是功率要小得多得多。

溫度為T的黑體向外輻射的功率為:

B(T)=δT^4 (W/m2)

這裡δ是玻爾茲曼常數,數值非常小,δ=5.67×10ˆ-8 (W/m2·K4)

放出的輻射會帶走黑洞的能量,根據質能方程E=mc^2,這也就意味著黑洞的質量會慢慢變小,最後完全蒸散殆盡,黑洞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它的存在意味著黑洞也有壽命。死亡之後,黑洞原來的地方只剩下了真空,它輕輕的來,又輕輕的走,但是帶走了所有的雲彩。

那麼問題來了,黑洞一生當中吸收了那麼多的東西,最後就這樣消失了,吸入的所有物質信息在黑洞死亡之後沒有了去向,這不符合現代量子物理學的信息守恆原則。霍金陷入了困境。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英國傳奇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宣布了他對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結果,霍金的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表示自己原來的觀點錯了,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信息守恆。

霍金的嘗試

在2016年,霍金和他的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穎的假說,他們認為,至少有部分信息保存在黑洞的「柔毛層」(soft hair)中,柔毛層由光子(組成光的微粒)和引力子(假想中引力所對應的微粒)組成。這些粒子圍繞在黑洞的視界(event horizon),也就是黑洞周圍光可以逃離的邊界。

在這篇最新的文章裡,霍金和他的團隊找到了一個新的機制,它可以幫助我們計算黑洞柔毛層裡儲存的信息量,即使這個新機制目前還只是基於一種理論假設。

實際上,柔毛層本身、引力子,還有這個新的機制統統都是基於假說,但這並不影響這個看起來是「空中樓閣」的理論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因為它可以與霍金的另一個代表成就相契合。這個重要成果是被稱為「霍金等式」的公式,它描述了黑洞進行黑體輻射的方式。作為霍金最傑出的成果之一,這一公式也被銘刻在了他的碑石上。

宇宙的本質是無序

如果假說成立,柔毛層裡儲存的將是一種很原始的信息——熵(entropy)。

我們把系統的無序程度叫做熵。桌角碰倒的水杯,揮發不見的樟腦丸,生物體腐敗分解變質,都是熵增的過程。從有序到無序,從能量的聚集到釋放,宏觀來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正處在熵值不斷增加,能量向外釋放的漫長演變之中。

每一個孤立的系統,最終都會走向無序,而保持有序的唯一方法就是注入能量,或者說對它做功。一杯沸騰的水比在常溫下有更高的熵值。

做功導致熵值的變化,這本身就是一種信息,同樣是一群人,各自居於一隅,忙著自己的事,和擠在晚6點,駛離體育西的3號線裡,踩在陌生人的腳上玩手機,兩種狀態是截然不同的。毫不相干的人會因為外界的力量,被集中,被壓縮,之後又各自下車,離別,匯入到城市不同的角落去,這中間的經歷就是一種信息,環境的變化在熵值上得到體現。

黑洞也是一樣,吞進來的東西會改變黑洞的溫度,帶來的熵值變化就被儲存在柔毛層裡。霍金和他的同事也已經證實了這個結論。

在衛報的訪問過程中,霍金的另一位同僚,來自劍橋理論物理學教授Malcolm Perry表示,他在霍金去世前就已經了解了這項工作的結果,在給霍金做了一番說明之後,霍金對他報以了一個「巨大的微笑」。

微笑背後的深意讓人玩味,但是無論如何,下一階段我們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是,柔毛層裡儲存的究竟是部分還是全部的信息?以及黑洞吸入的信息到底都去了哪些地方?

霍金團隊的工作還在繼續,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參考資料:

https://www.livescience.com/63812-stephen-hawking-final-paper-published.html

文章轉自牛油果進化論

相關焦點

  • 學界| 霍金生前的最後一篇論文發布了:關於黑洞信息悖論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李澤南、王淑婷、張倩史蒂芬·霍金參與的最後一篇論文已經被物理學家們發布在預印版論文平臺 arXiv 上。在這篇題為《Black Hole Entropy and Soft Hair》的論文中,霍金與其他一些學者共同探討了自己畢生研究的方向:當物體落入黑洞時信息將何去何從。
  • 霍金去世前幾天完成的論文發表,為黑洞信息悖論提供解決思路
    該研究工作旨在解決「信息悖論」,但霍金生前的時候並未完成這項研究的全部內容,因此現在才由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共同作者完成了最後的修改,並發表在了網上。此前,曾有一篇題目為「A Smooth exit from eternal inflation?」 的論文刊出,並被認為是霍金生前最後一篇論文。
  • 霍金的最後一篇科學論文發表:黑洞和柔軟的毛髮
    編者註:史蒂芬·霍金的最後一篇科學論文已經由物理學家發表,他們與這位今年3月14日已故的宇宙學家合作,一起研究霍金畢生致力於理解當物體落入黑洞時信息會發生什麼,向我們解釋了如何提高我們對宇宙永恆奧秘之一的理解。這項研究解決了理論物理學家稱之為「信息悖論」的問題,在霍金去世前完成的。
  • 國際先驅導報:霍金破解黑洞信息悖論遭質疑
    【提要】霍金今夏宣布他解決了黑洞信息悖論以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紛紛表示質疑,認為其結論無法驗證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今年7月21日,英國科學家霍金宣稱他已經解決了黑洞信息悖論(又稱黑洞信息佯謬),這立即成為轟動一時的頭條新聞。黑洞信息悖論是他本人於1976年發現的。
  • 霍金的五大理論:黑洞信息悖論與時序保護猜想
    今天我們繼續來說霍金的五大理論。霍金的第四大理論是「黑洞信息悖論」。黃博士給小姐姐寫了一封信,拿到信後的小姐姐嚇毀了,壓根看都不敢看,於是她怕信燒了,誰TM看你給我寫的信,我把它丟在風裡。小姐姐想,如此一來就可以把黃博士寫在信上的那些噁心情話,徹底消滅在人世間,但黃博士卻說:你燒吧,你燒吧,你永遠燒不掉的。
  • 霍金去世前的最後一篇黑洞論文在網上公開
    據Engadget報導,霍金去世前的最後一篇研究性論文近日在ArXiV網站公開,該論文由他和劍橋、哈佛的專家合著,名為《Black Hole Entropy and Soft Hair(黑洞熵與軟毛髮)》。熵理論估計不少人略知一二,而「軟毛髮」則是霍金近些年提出的概念,是指存在於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的零能量粒子。
  • 霍金生前最後一篇科學論文發表:黑洞中存在無窮盡的「柔軟的頭髮」
    這一發現,將讓很多已經被證明的物理定律徹底崩潰。據英國《衛報》消息,霍金生前最後一篇科學論文《黑洞的熵與柔軟的頭髮》已被其合作者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馬爾科姆·佩裡編寫完成並發表。該論文闡述了「當物體落入黑洞時信息會發生什麼」的問題,霍金認為,黑洞中存在無窮盡的「柔軟的頭髮」而非「無跡可尋」,並闡述了計算黑洞熵的方法,這也是其過去40多年一直的工作重點。眾所周知,43年前(1975年),霍金創立了「霍金悖論」體系,主張黑洞不可能透露出東西,所有那些被它吞噬的東西將永遠置身於我們的宇宙之外。這也是當前物理學中最令人困惑的問題。
  • 霍金去世前關於黑洞信息悖論提出了不可思議的解決方案
    黑洞最終會消失,但能留下的唯一痕跡就是它們發出的電磁輻射—這就是所謂的「霍金輻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根據霍金的計算,輻射將不會帶有任何關於黑洞吞噬的信息,被吞噬的信息將會永遠消失。這跟我們現代物理學的理解並不一到致,現代物理學認為它是可以逆轉時間的,從理論上來講,如果它們向前或向後運行,宇宙中的進程看下來是一樣的。
  • 黑洞並不吞噬信息 黑洞「信息悖論」或被解決
    原標題:黑洞並不吞噬信息 黑洞「信息悖論」或被解決  數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認為,黑洞是終極墓穴,是吞噬信息的實體,隨著黑洞的萎縮以及最終消失,黑洞內的信息也會消失殆盡。但美國科學家最近通過計算證明,黑洞內的信息並不會消失,黑洞外的觀察者能夠恢復黑洞曾有的信息。
  • 黑洞信息悖論:霍金花費了30年的時間驗證,結果選擇認輸
    黑洞信息悖論直指黑洞的特性,它能否將吞噬的信息消化掉,讓它消失。霍金認為可以,經過30年的研究,他選擇了認輸,承認自己失敗了。黑洞吞噬了信息黑洞信息悖論霍金的這一理論直接挑戰了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信奉的是信息守恆,就像能量守恆定律一樣,信息是不會消失的。至此,黑洞信息悖論形成。
  • 黑洞信息悖論:霍金花費了30年的時間驗證,結果選擇認輸
    黑洞信息悖論直指黑洞的特性,它能否將吞噬的信息消化掉,讓它消失。霍金認為可以,經過30年的研究,他卻選擇了認輸。至此,黑洞信息悖論形成。而以普瑞斯基爾為首的科學家反駁了霍金的理論,他們堅定地認為信息還在黑洞裡面,不會憑空消失,雙方為此還打賭了。其實在量子力學看來,宇宙中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能否發生不過是概率的問題,這種隨機性覆蓋了所有事物。薛丁格方程便是量子力學對信息守恆的驗證,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認可,這也是普瑞斯基爾如此理直氣壯地反駁霍金的原因。
  • 黑洞悖論十分棘手,短期內難解決
    這個星期,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解決了黑洞信息悖論的消息讓物理學界變得沸沸揚揚。消息甚至說霍金髮現了「逃離黑洞的方法」。但是,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消息來得早了一些,這個悖論似乎並不那麼容易解決。霍金是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他是第一個提出黑洞信息悖論的人。
  • 史蒂芬·霍金的黑洞信息悖論被解決了,這是真的嗎
    但是在事件範圍之外,黑洞被預測會發射輻射。霍金1974年的論文首次證明了這一點,但該論文也導致了一個尚未解決的悖論。但是對於黑洞,情況似乎並非如此。如果您將一本書扔進一個黑洞,那本書將包含各種信息:頁面的順序,頁面上包含的文本,構成頁面和封面的粒子的量子性質等。
  • 什麼是「黑洞火牆悖論」和「信息丟失悖論」?
    黑洞其實是我們最不了解的一個奇異天體,它是檢驗我們目前所有理論的理想場所,但是當我們將目前以掌握的理論應用在黑洞上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的悖論,也就是各種理論不調和的現象就會出現。例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兩個問題:黑洞信息丟失悖論和黑洞火牆悖論。
  • 霍金臨終論文公開:揭秘沉入黑洞的信息去向
    一璞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最後一篇署名Stephen W. Hawking的論文,公開了。沒錯,正是那位今年3月14日逝世的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這是他生前參與的最後一篇論文,甚至知曉論文更新時,霍金的回應已經非常艱難。
  • 霍金黑洞悖論,真是燒腦的科學!
    而沒有什麼能比一個悖論更加具有不確定性和啟發性。縱觀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悖論已經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它們重塑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如今,一個宇宙中最有名的悖論揚言要闡釋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就是黑洞信息悖論。要理解這個悖論,我們首先需要給「信息」下一個定義。一般來說,我們所談論的信息都是肉眼可見的。比如,蘋果是紅色的,圓的,閃閃發亮的這樣的信息。
  • 霍金以新理論破解「信息悖論」
    ,任何物質和輻射都不能逃離黑洞;而量子力學理論表明,落入黑洞的信息可以重新獲取,這個所謂的「信息悖論」已困擾科學界40年。現在,史蒂芬·霍金等人提出了新解釋:落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部分被位於視界線(黑洞邊界)的粒子組成的「柔軟毛髮」所「俘虜」,這些信息並沒有消失,但很難還原和破解。相關研究發表在arXiv上。  去年3月,霍金對黑洞理論進行了修改,宣稱黑洞實際上是「灰色的」。新「灰洞」理論稱,物質和能量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 霍金是對的!科學家稱:在實驗室創造的「黑洞」證實了霍金輻射
    在第一張黑洞圖片證實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之後,輪到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為他畢生的部分工作辯護了。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經證實了霍金的同名理論——霍金輻射。霍金輻射假設,由於量子物理和引力的不同因素,黑洞從表面發出輻射。為了驗證這一理論,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轉向了聽起來很瘋狂的科學:創造他們自己的黑洞。
  • 黑洞不黑:霍金最新論文稱信息可從黑洞內部逃出
    而現在,這名已經74歲的物理學大師在一篇他最新發表的文章中進一步擴展這項理論,並在文章中指出這一問題的關鍵答案就在於一種存在於黑洞事件界限內部且沒有能量的粒子,也就是所謂「柔軟毛髮」。近日,有關這一理論備受期待的,包含了詳細計算過程的論文終於出現在預印本論文網站「arXiv」上,引發各界關注。  這篇文章的主旨在於進一步釐清信息如何從黑洞中逃離,並解決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論」問題。
  • 黑洞信息悖論:宇宙中信息是守恆的 黑洞除外
    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上世紀1970年代最先發現,黑洞並非完全是黑的。它們會發「光」,儘管非常非常微弱。這就是所謂的「霍金輻射」,但這種輻射基本全都是以熱量的形式。它就類似於散熱,就像你身體的體溫散熱一樣。這就意味著黑洞輻射的數量和溫度只取決於黑洞本身的質量,自轉和電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