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0日 08: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譯心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近年來,經濟學研究為我國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計量經濟學方法被廣泛應用於公共政策效果評估。圍繞計量經濟學與公共政策的相關話題,記者採訪了多位該領域學者。
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教授方穎表示,計量經濟學是以經濟學和統計學為主要基礎,以社會經濟數據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識別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因果關係為主要目的,綜合使用經濟學分析工具以及數學、統計學、信息科學和數據科學等技術手段的一門交叉學科。計量經濟學在科學決策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政策實施前的政策設計和政策實施後的政策評估中。在政策實施前,為了避免盲目決策,應儘可能對政策目標、政策範圍、政策內容以及政策可能面臨的幹擾和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在以事實(數據)為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考慮和科學分析。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政策的實際效果往往受制於具體現實情況。因此,在政策設計階段,還需要綜合使用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等分析工具,在量化模型與機制設計中充分考慮不同主體的互動。在政策實施後,通常需要對特定政策的具體效果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為下一步的政策調整和政策優化提供科學決策的基礎。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系主任曾康華認為,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政府可以對人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發現人們的消費偏好,並針對這些偏好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使管理措施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所以,應用計量經濟學對於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技術推動計量經濟學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經濟系統分析研究室主任婁峰介紹,計量經濟學模型在我國過去的財政政策設計中有不少具體應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在政策出臺之前往往也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其進行戰略層面的模擬分析。而隨著計量經濟學前沿理論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政策模擬和評估進行較為準確的「科學實驗」成為可能。
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王維國認為,新技術的發展對於計量經濟學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一是推動從因果識別到預測。計量經濟學的核心任務是參數估計檢驗和預測。從計量經濟學發展脈絡來看,人們一直更加關注以因果關係識別為主的參數估計檢驗,而對預測的關注相對薄弱。與計量經濟學相比,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主要領域)更加關注預測。例如,用於離散分類預測的決策樹方法,用於連續變量預測的套索算法(LASSO)和嶺回歸(Ridge Regression)等技術方案都有助於提高整體模型的預測精度。二是推動變量選擇。人工智慧可以幫助計量經濟學模型在大數據背景下降維工作。當數據量十分龐大時,運算難度非常大,這就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對變量進行篩選,選出最為核心、關鍵的解釋變量。此時,機器學習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三是使異質性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例如,將機器學習中常用的分類回歸樹引入傳統的因果識別框架,來考察異質性處理效應。
依賴數據又不迷信數據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計量經濟學在科學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方穎認為,當前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重視計量經濟學教學、科研和應用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計量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人才的培養。第二,數據是量化分析的基礎,各級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各類社會經濟數據的採集、整理和發布,提高數據質量,同時利用國家實施信息化發展戰略的契機,重視各類大數據的收集和使用。第三,在政策設計與政策評估過程中,既要依賴數據,又要不迷信數據,注意綜合使用計量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和理論經濟學等方法和工具,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第四,各級政府應進一步提高科學決策的意識,在政策制定、實施和評估的各個階段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智庫的作用。
王維國認為,一是要重視各種政策評估方法的適用條件和技術要求,避免方法的誤用。二是要將機器學習和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合到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中。三是必須立足於我國實際,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計量經濟學模型。我國一直處於動態的改革中,不能簡單地套用現有的計量經濟學模型。
在曾康華看來,在大數據時代,想要制定和實施任何一項正確、有針對性的政策,都必須建立在對事實的分析上,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計量經濟學的作用。為此,應當培養會使用計量手段進行問題分析的人才和懂得使用計量軟體的人才。
婁峰表示,國家應充分鼓勵支持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利用各種計量經濟學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特徵和自身規律,自主研發國家、社會和行業層面的大型複雜系統模型,從而為國家的政策制定和評估,提供科學的方法、手段和依據。
記者 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