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決不僅僅是數理模型的推導

2020-12-01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 朱富強

  當今學界一些人認為,經濟學的科學化即意味著客觀化進而數學化,以致數學工具的使用程度成了區分「主流經濟學」和「非主流經濟學」的核心維度:前者的基本方法具有嚴格性、精確性、客觀性、科學性和正式性,而後者的基本方法則呈現出直覺性、模糊性、主觀性、非科學性和非正式性。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經濟學人把經濟學研究僅僅當作數理模型的推導,或者是對數據關係的分析;結果,經濟學研究逐漸蛻變為應用數學的分支。相應地,目前經濟學專業刊物上發表的絕大多數論文也都充斥著數學公式和符號,從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數量拜物教。問題是,這種缺乏辯證眼光的發展取向合理嗎?

  現代經濟學強調科學的客觀性:科學知識是一種精確的、非個人的並通過遵循嚴格、明晰的規則來獲取的知識體,它僅僅以觀察數據為基礎而不涉及觀察數據之外的任何假定實在,認知主體也不對知識作出任何貢獻,而僅僅服從證據,這種證據也有能力促使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在同樣程度上認同。然而,儘管科學強調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但實質上,學者所研究的對象卻往往並不是客觀的,而是在特定範式下被塑造的,因而在這種「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理論進行選擇就不可能是真實的。這對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更是如此。

  事實上,經濟學科具有雙重特徵:一方面,經濟學關注的經濟現象本身就是人類行為的產物,不是外在於認知主體的,而主體對經濟現象的認知也不是脫離自身的經驗和感覺,因而經濟學的研究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另一方面,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探究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僅僅是應用不可變更的原理,相反是試圖對不合理的現狀進行改造以促進人類社會更為良性地發展。因此,如果過分強調經濟學的客觀性,反而會有悖於經濟學的研究目的,並離「科學」性越來越遠。

  現代「主流經濟學」認為,數學可以使得推理和分析過程具有嚴格性,從而增強理論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然而,這種認知卻存在兩方面深刻的誤區。第一個方面,作為數學中形式主義兩大特徵的精確性和一致性並沒有引導數學進步,而且往往產生明顯的無意義,反而數學中大量有創造性的發展都可以被看成是經驗的或者至少是準經驗的;第二個方面,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與自然科學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從而在研究方法上不能簡單地模仿物理學等自然科學,追求所謂的客觀和科學往往會限制經濟學的多視角思維。

  就學科屬性而言,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更為相近,都是人類行為產生的社會現象,因而應該更多地借鑑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相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方法論上則存在根本性差異: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具有自然界中的普遍一致性,探索手段也缺乏自然科學那樣的可控制性和可重複性。相應地,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經驗科學而不是數學的分支學科,如果過分誇大數學在經濟學發展中的作用,反而會窒息經濟理論的發展,使得經濟學理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看似更「硬」了,但理論越精緻反而離真實世界越遠。

  對任何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來說,認知的提高和思想的拓展永遠都是第一位的,而工具則是第二要義,是為更好地闡述思想服務的。經濟學中作為分析工具的數學應用,本身不能產生任何揭示因果關係的思想,這些思想只能來自平時對經驗事實的觀察以及對傳統理論的內省。人類思想要比數學模型豐富得多,經濟學研究決不可能用數學的經濟學代替理論的經濟學。

  當前數量經濟學模型中的思想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對「直覺」啟示的數理表達,二是前人思想的數理模型化。相應地,基於這兩種思想源泉的數學模型所能揭示的往往是一般性常識。就那些常識性思想而言,不僅無法從反思中獲得獨創性的洞見,甚至無力識別前人思想中真正有價值的部分;結果,由他們構建的數學模型往往只是將一些基本常識複雜化和形式化,而不可能帶來真正的思想進步。由於精微思想體現為對社會現象中微量變化的揭示,所涉及的眾多因素根本不能在數理模型中得到表達,因而部分數理模型往往選擇那些次等可以量化的思想。同時,經濟學理論本身具有非常強的時空性,而數理模型化的又往往是前人留下的思想,如果運用不當,其中那些過時的思想就可能成為「壞的思想」。

[責任編輯:康慧珍]

2

1

相關焦點

  • 訪《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一書作者殷邦先生
    最討厭」十大教科書名單出爐,其中,經濟學專業的基礎學科《西方經濟學》,名列其中,被一些大學生直呼這輩子都不想再看到這本書。前些天,筆者採訪了一位在武漢某大學攻讀國際貿易專業的大學生,提起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體會時,他搖了搖頭說:挺抽象的,數理的內容太多了,學了老半天,似懂非懂的。最近筆者又採訪了一位從上海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的現在一銀行就職的大學生,筆者問她你對西方經濟學印象如何,她吐了吐舌說:毫無頭緒,學了後章忘了前章。當時為了考試似乎記住一些東西,現在忘得差不多了,總的感覺是散。
  • 樊綱:更加重視「理論假說」的提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了題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的主旨演講。樊綱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成就,指出中國經濟學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樊綱:中國經濟學研究應更重理論內容本身,不可過分量化分析
    他表示,我國經濟學研究當前存在量化分析重於理論闡釋、數學形式大於實踐意義等問題,在期刊發表的評審中,應更重視理論內容本身,而不是過分注重量化分析。樊綱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陳世清:對稱經濟學 術語表(二)
    數理邏輯 形式邏輯形式上符號化、數學化的邏輯,本質上仍屬於知性邏輯的範疇。  數學模型 運用數理邏輯方法和數學語言建構的科學或工程模型。  辯證邏輯 研究人的認識理性階段思維規律的學說,含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兩大類型或兩個階段。  矛盾邏輯 研究人的認識從知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的思維規律的學說,包括分析與綜合兩種類型、兩個階段。
  • 揭秘經濟學專業就業方向和薪資情況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專業,下設數理經濟實驗班、數量經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班)、勞動經濟學和世界經濟等五個專業方向;其中數理經濟實驗班、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班)、勞動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四個專業方向為按照「經濟學」專業寬口徑招生,數理經濟實驗班在新生入學後從全校選拔,其他三個專業方向在三年級開始分班學習;數量經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 經濟學熱點問題爭鳴
    第一,經濟學是否要強調數理模型分析。經濟學自獨立成為一門社會科學以來,其研究範式、研究方法歷經演變。數學公式和數理模型作為經濟思想的一種載體和表達方式,學者對其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在「數據革命」背景下,數理模型的應用有助於揭示經濟運行規律,預測經濟未來走勢;反對者則認為,在經濟學的實際應用中,存在嚴重的濫用、誤用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現象,大多數情況下其解釋和預測能力不如自然科學那樣精準。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嗎?
    經濟模型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表述形式與基本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也適合於中國經濟研究。西方經濟模型的研究起步比國內早,發展相對成熟。在幾十年前,他們的經濟模型有時候現在拿到國內來看,也仍是很先進的;他們能把制度、產權這些變量都量化,這些都有不少借鑑之處。
  • 經濟學模型的精神與靈魂
    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也一樣,只是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經濟社會行為的手指。理解經濟學模型,亦如此。圖片選自《論經濟學方法》 林毅夫著 經濟學論文中,模型的使用時常引來種種非議或質疑,這或者是由於錯誤地應用了模型,或者是應用了錯誤的模型。原罪不在於模型,而在於人,在於設計或應用了經濟學模型的經濟學者。
  • 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濫用?一個恐怕永遠無解的問題
    在他看來,數學濫用現象主要包括脫離理論基礎的非正式用語與符號、不符合現實與直覺的假定以及錯誤的數理模型推演幾種形式。這些說法看上去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問題在於,我們恐怕永遠無法界定,數學使用和濫用之間的分界線。人們之所以要在經濟學領域中引入數學,無非是因為數學能讓我們的表達更簡潔、精確,或者從某種程度上顯得更加優美。
  •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在分析問題中,政策手段是既定的,經濟變量(例如,收入、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取決於有關模型,而政策研究則相反。丁伯根發展了一種「決策模型」,該模型不是一開始就給出一些政策和對其結果加以預測,而是把一些目標(例如,社會接受失業與通貨膨脹水平)作為既定的,並推導出實現這些目標的最優政策。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經濟模型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表述形式與基本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也適合於中國經濟研究。西方經濟模型的研究起步比國內早,發展相對成熟。在幾十年前,他們的經濟模型有時候現在拿到國內來看,也仍是很先進的;他們能把制度、產權這些變量都量化,這些都有不少借鑑之處。
  • ...大學——醫學統計預測模型、數理統計醫學應用模型和生物數學模型
    所在院校: 山東大學       所在院系: 公共衛生學院 職稱: 副教授       招生專業: 研究領域: 醫學統計預測模型
  • 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及四大數學哲學流派
    數理邏輯【mathematical logic】執筆:金人麟  校閱:史念東選自《數學大辭典
  • 洪永淼: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經濟模型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表述形式與基本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也適合於中國經濟研究。西方經濟模型的研究起步比國內早,發展相對成熟。在幾十年前,他們的經濟模型有時候現在拿到國內來看,也仍是很先進的;他們能把制度、產權這些變量都量化,這些都有不少借鑑之處。
  • 經濟學考研之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必備大全|第一章 引論
    1、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而鬆散的名詞,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定義。一般來說至少含有三種內容:第一,企事業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如市場分析、存貨管理、產品質量控制、車間生產流程布局等。這類主題著重使用運籌學、數理統計和其他方法來研究經營企事業的有效手段和總結企事業的營運經驗。
  • 這20篇論文,逆轉了100年來人類經濟學軌跡
    同時,社會經濟問題總是唯一來自變化,分散計劃也不能僅僅依據關於直接情況的有限知識做出決策,這又產生了如何傳遞別人信息的問題。哈耶克認為分散信息通過價格機制傳遞,價格機制最顯著的事實就是知識節約。 價格體系是信息傳遞的媒介,通過價格體系的傳導作用,分工與資源協調利用成為可能。
  • 金融學VS金融工程VS經濟學,這三者大有差別!
    所學課程有:金融學、經濟學、金融市場與機構、投資學、財務管理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計量經濟學、金融工程、國際金融、國際貿易、證券投資分析、固定收益證券、金融計算技術、投資銀行業務、金融信息系統、保險精算導論、金融衍生工具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現代金融學多採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故金融學專業對學生的數學能力特別是高等數學能力要求很高。
  • 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97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獲獎理由: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他根據所考察的各種問題,採用了多種數學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靜態均衡分析,也包括動態過程分析的方法,這對當代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許多理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羅伯特·福格爾和道格拉斯·諾斯  前者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後者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 實驗勞動經濟學對人性假設的再認識
    近年來,勞動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漸漸引入公平偏好、互惠性、參照依賴、習慣鎖定、情感因素和損失厭惡等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範疇和成果,藉助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重新審視了古典勞動經濟學理論。在工人努力水平、勞動供給、再分配理論、人力資本、社會歧視、人員培訓、人員搜尋匹配等一系列勞動經濟學主題上,對傳統勞動經濟學研究進行了外延拓展和內涵深化,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