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歷史沿革
第一節始建情況
南京氣象事業管理體制經歷了從省局代管、外市局託管、局臺合一、局臺分離到獨立建制的過程。為了適應南京市市管縣的行政體制,理順江寧、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個縣氣象工作的管理關係,1993年5月8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和江蘇省氣象局報請省編委批准,成立南京市氣象局。南京市編委會調劑下達5名事業編制,其他所需人員由省氣象局內部調劑。南京市氣象局成立後與江蘇省氣象臺合署辦公,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工作體制,市局領導由省氣象臺領導同時兼任。2006年12月16日,按照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的《地方國家氣象系統機構改革方案》(中編發[2001]1號)和中國氣象局《關於印發〈南京市國家氣象系統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氣發[2001]171號)文件要求,南京市氣象局與江蘇省氣象臺分離獨立建制並正式掛牌,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守榮和南京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家寶為南京市氣象局揭牌。
第二節建制情況
南京市現轄江寧區、六合區、浦口區、溧水縣、高淳縣5個縣級氣象臺站。
50年代至60年代初南京五縣氣象機構先後建立,分屬揚州市氣象局(江浦、六合)和鎮江市氣象局(江寧、高淳、溧水)代管。隨著南京市縣(區)的調整,2000年江寧縣氣象局改為江寧區氣象局,2002年六合縣氣象局和江浦縣氣象局分別改為六合區氣象局和浦口區氣象局。2002年南京市氣象局機構改革並實行公務員制。2006年南京市氣象局獨立建制後,根據市編辦下發的《關於印發〈南京市氣象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寧編字〔2006〕59號),市氣象局內設4個職能處室和5個直屬正處級事業單位。
第二章氣象事業發展情況
第一節臺站與現代化建設
南京市氣象局現有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高空觀測站1個,縣(區)氣象局觀測站均為一般氣象站,其中高淳增設農業氣象觀測。南京國家基準氣候站1956年1月1日開始觀測,站址位於雨花區紅花鄉小教場,2008年1月1日遷至江寧區科學園區月華路。
2006年7月20日,南京市氣象局由北極閣2號遷至崑崙路16號原省局辦公樓辦公。2007年11月27日,南京市政府市長辦公會專題研究市氣象局綜合業務樓建設工作,同意市氣象局綜合業務樓選址在江心洲。2008年4月11日市發改委正式批覆同意建設氣象綜合業務樓項目。截至2008年底綜合業務樓建設項目籌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全市初步建成了市級氣象衛星綜合業務系統—「9210工程」、氣象決策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監測和作業系統等。2003年7月1日,高空觀測由701C雷達系統改為L波段雷達觀測。2004年全市建成了紫外線探測網。全市現有車載都卜勒雷達1臺,閃電定位探測系統4部,布設自動氣象站82個。
第二節氣象業務與服務
全市基礎業務質量穩定。1993年以來,全市氣象部門獲百班無錯情311人次,250班無錯情67人次。
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公眾氣象服由傳統預報拓展到農業氣象、氣候環境評價、氣象與衛生健康、森林火險等級等指數預報。專業服務涉及到化工生產、電網保障、交通運輸、工程建設等行業。服務形式與手段不斷更新,96121氣象語音答詢電話、金陵氣象網站、遠程氣象服務終端、手機簡訊、電子顯示屏等全方位服務經濟建設與百姓生活。
決策服務始終放在首位。1998年長江全流域遭遇特大洪水,1999年太湖流域遭遇特大洪澇,南京市氣象部門24小時嚴密監測天氣變化,提供準確及時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2001年南京遭遇大旱,首次在全市五區(縣)實施火箭人工增雨作業,有效緩解了旱情。2004年7月,南京極端最高氣溫達到38.6℃,為1961年以來第二高值,市氣象局實施夏季人工增雨,降溫節能。
重大社會活動和重點工程建設氣象服務保障有力。1999—2001年南京長江二橋建設,跟蹤氣象服務800多次,二橋建設指揮部專門致信感謝。2001年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在南京召開,首次在國展中心周邊安裝自動氣象站,組織專家開展現場氣象服務,被南京市政府授予「華商大會服務有功單位」。2005年7月,長江三橋橋面進入鋪設關鍵階段,連續13天提供逐時溫度和溼度預報,保證環氧瀝青順利鋪設完工。2005年「十運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獲得肯定,被市政府授予「十運會保障服務貢獻獎」。2005年「中國綠化博覽會」組委會致函中國氣象局建議對南京氣象服務予以表彰,市氣象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首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先進集體」。
第三節氣象法規建設與管理
2000年《氣象法》頒布實施,南京氣象事業步入法制化軌道。全面履行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和施放氣球作業審批三項行政許可職能。2004年4月市氣象行政執法支隊和行政執法大隊成立,9人持有江蘇省行政執法證,堅持施放氣球活動每日巡查制度,氣象行政管理職能進一步加強。
違法傳播氣象信息的行為得到及時糾正和查處。2000年對中國聯通江蘇分公司自行拼湊修改天氣預報信息向用戶傳播的違法行為進行立案查處,責令其停止非法傳播氣象預報,並上繳罰款4萬元。2003-2004年,對擅自向手機用戶提供天氣預報的南京寧網科技有限公司執法。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該公司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2萬元罰款。該案被評為「2004南京法院系統十大經典案件」。2005年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屬的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小璐說天氣」欄目違法發布天氣預報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第四節職工隊伍與科研教育
1993年成立時,南京市氣象局在職職工138人(合署辦公),2006年獨立建制時為49人,定編為88人,其中氣象編制52人,地方編制36人。
截至2008年底,市局在職職工61人。大專以上53人,其中本科32人,研究生10人。中級職稱以上32人,其中高工7人,正研級高工1人。五縣(區)氣象局在職職工46人,大專學歷以上34人,中級職稱以上26人。
1993年以來,獲南京市政府頒發的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江蘇省氣象局頒發的科研開發一等獎1項。
1993—2008年南京市氣象局主要負責人變更表
時間 負責人 職務
1993年4月—1996年2月 卞光輝 局長
1996年2月—1998年2月 沈洪坤 局長、黨組書記
1998年2月—2000年5月 韓蘇明 局長、黨組書記
2000年5月—2008年6月 于波 局長、黨組書記
2008年6月—至今 韓蘇明 局長、黨組書記
第五節黨建與文明行業創建
2008年8月,中共南京市氣象局機關黨總支成立。共有黨支部12個,黨員75人。在此之前,南京市氣象局黨組織關係一直在江蘇省氣象臺黨支部。
1995年小教場氣象觀測站先後獲共青團江蘇省省級機關工委和共青團江蘇省委「青年文明號」稱號。1996年4月,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年文明號」。
2000年創建文明行業活動以來,全市氣象部門一直保持省、市文明行業稱號。截至2008年底,五縣(區)氣象局中,江蘇省省級文明行業1個,南京市市級文明行業1個,縣(區)級文明行業3個。
1993—2008年南京氣象局獲得的榮譽
獲獎時間 獲獎單位 授獎名稱 授獎單位
1997年 南京市氣象局 全省氣象部門先進集體 江蘇省氣象局
1998年 南京市氣象局 防汛先進集體 南京市委、市政府
1998年—1999年 南京市氣象局 市級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集體 南京市委、市政府
2001年 南京市氣象局 1997-1999年度全省氣象部門先進集體 江蘇省氣象局
2004年 南京市氣象局法規處 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先進集體 江蘇省氣象局
2005年 南京市氣象局天氣預報中心 南京市2003-2004年環境保護先進單位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06年 南京市氣象局 全國中央企業應急管理和預案編制現場會應急救援演練先進單位 南京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