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江蘇省氣象臺、南京市氣象局正式宣布南京17日入梅,17-21日將天天有雨,市民也紛紛做好了防雨準備。可是,預報的大雨卻並沒有如期出現。面對網友和市民的質疑,氣象部門坦誠面對。昨天,南京市氣象局網絡發言人在該局的官方網絡論壇,公開承認預報錯誤。記者了解到,這是近年來氣象部門首次公開承認預報錯誤。
巧合的是,就在氣象局承認錯報之後,昨天傍晚,一場陣雨突然光臨南京。不少網友開玩笑,這是氣象局承認錯誤後,老天趕過來「安慰」了。
□快報記者 孫羽霖
期待中的雨去哪了?氣象局承認:預報錯了
端午節前後,南京一直溼熱難耐,即使沒有明顯降水,空氣溼度還是達到了80%。南京猶如一個充滿溼氣的大蒸籠,人們稍微動一下,身上就汗津津的,面對這種天氣,不少市民懷疑,氣象臺預報的黃梅天是否真的已經到來。
「我帶了一個星期的雨傘,城裡不但沒下雨,反而是陽光燦爛。」市民王小姐抱怨。而網友「豆蟲」也滿腹牢騷,因為預報有大雨天氣,他們公司計劃的戶外活動,由室外改到了室內,但是早晨打開窗戶,天空一點下雨的跡象都沒有。他們只好又把展板、舞臺搬到了戶外。工作人員就在室內和室外「玩」起了搬運遊戲,都是天氣預報沒報準啊。最近不少南京市民都被「梅雨」鬱悶了一把,而一些網友更是質疑氣象預報出現了嚴重錯誤。
「6月16日,氣象臺預報南京入梅,並指出未來會有連續的雷陣雨天氣,但從16日到20日,南京市區幾乎是滴雨未降。」網友「心有靈犀」在南京市氣象局網絡新聞發言人論壇上表示,「不知氣象臺有何感想?」
根據氣象統計,6月17日至18日,南京降水並不明顯,在17日上午,南京飄了一些小雨,但是有雨無量,不少市民可能都沒感覺到小雨飄落,而預計20日至21日的大雨也再次落空。根據降水記錄,從6月11日至今,南京已經連續13天沒有明顯降水了。
面對網友質疑,南京市氣象局網絡發言人大方承認預報錯誤:「當時預計『從17日起,我市將進入一段高溫高溼多雨時段』,並預報了17-19日有陣雨或雷雨、20日中到大雨。從南京市區實況看,這個時段基本無雨,說明本時段的預報錯誤。」
「6月15日至16日,江蘇、上海、浙江氣象部門根據天氣形勢的趨勢預測,宣布從17日起進入梅雨期。」南京市氣象局網絡發言人表示,根據當時的氣象資料,15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逐漸北抬,暴雨區已經覆蓋到了南京。但是天氣系統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本來預計副高一直北上,推動雨帶,但是副高位置卻非常穩定,一直滯留在華南的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上空。期待中的大雨,並沒有在江蘇出現。由於雨水和晴天完全是兩個概念,的確超出了誤差的允許範圍。
「6月17日的預報錯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17日的入梅預報也就存在誤差。」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氣象專家表示。在6月14日至15日,氣象臺過快預測了中長期天氣的發展趨勢,提前發布了梅雨信號,而實際上,天氣轉換比預期的有很大差距。從這次天氣過程來說,6月17日,江蘇淮河以南入梅的確需要重新商議。
為什麼會預報錯? 梅雨難預報,極端天氣多
數值預報模式有欠缺
氣象預報的確會存在誤差,可是當江蘇省氣象臺連續出現預報錯誤的時候,有個天氣網站卻準確預報出了16日以來南京的天氣。氣象學發燒友「心有靈犀」在網站發帖表示,「在16日的『天氣在線』網絡上,顯示了南京未來7天的天氣預報。預計只有在17日上午,南京有雨。在16日至22日的其他6天裡,南京都是無雨。這與當時的天氣實際情況相當符合。」「心有靈犀」同時張貼了該網站16日的氣象預報。
「如果這個天氣網站準確,何必再看江蘇氣象臺的天氣預報?」有網友隨後表示懷疑。其實,網友所說的「天氣在線」是一家專業網站,他們也會有預報錯誤的時候,但是他們不需要面對公眾,因此預報錯誤了也無需對公眾負責。
「天氣預報員重要的參考信息是天氣數值預報產品。主要參考的有國家氣象中心(T369)、歐洲中心(EC)、日本、美國(GFS)、德國(T7online)等。」南京市氣象局網絡發言人說。「目前現代數值預報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氣象專家告訴記者,尤其是針對自由大氣層(1500米以上的大氣)的演變情況。但是,由於低層空氣受到近地面非常複雜的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的預報還主要是在統計預報的基礎上,由預報人員綜合判斷的方法製作的。氣象預報歸根到底只是預報,預報便可能存在錯誤。而每一種數值預報產品都有其優缺點,還沒有哪一種產品能夠做到在不同的天氣過程中始終具有穩定的、較高的準確率,因此,過分依賴某種數值產品或某個預報指標是對預報服務工作的不負責任。
極端氣候越來越多
2009年秋以來,中國西南5省市百年不遇的大旱,北方的寒春,再到南方的暴風雨,都會讓人深感當前氣候的「怪異」。 從去年入冬以來,江蘇也是極端天氣頻發,暴雨、暴雪、冰粒、冰雹、雨凇、大風、霜凍、雷暴,曾經一天之內出現7種天氣現象,入春以來,極端高溫與極端低溫頻發,多個單日氣溫超過歷史極值……
這種氣候背景下,一系列的極端天氣給人們敲響了警鐘。這種趨勢所造成的結果是,對氣象預報預警能力的要求更高。在進入汛期之前,江蘇省氣象局多次召開防汛會議,討論一旦出現重大天氣將如何應對。
無法迴避的的事實是,極端天氣反覆無常,更加難以預測。例如,6月18日凌晨2點至4點,夜裡江蘇沿淮淮北地區出現雷陣雨,局部地區伴有7-9級雷雨大風和短時強降水,有3站出現大雨,1站暴雨(贛榆50.1毫米)。而江蘇省氣象臺在6月18日3時40分發布雷電橙色預警信號。氣象部門發出預警與強對流天氣幾乎是同一時間。暴雨短時臨近預報,國際上一般也僅能提前30分鐘到1小時做出準確預警。而梅雨天氣,對於江蘇來說屬於一種轉折性的天氣,是一種中長期氣候預測,更加難提前預警。
梅雨預測難度更大
一年中的天氣變化,最重要的就數梅雨了,因為這牽涉到全省的生產、農耕和生活等各個方面。但是相應的,梅雨預報也是比較難的。
「從17日起,南京將進入一段高溫高溼多雨時段。」對於這次預報失誤,氣象專家認為,從6月15日起,預報未來10天以上的天氣,屬於中長期的天氣預測。「天氣預報中的不確定性太多,這就是為什麼氣象臺一般只提供3天以內的天氣信息。」
而梅雨一般維持在20天左右,它屬於一種氣候現象。中央氣象臺專家任福民分析,「氣候預測比天氣預報的難度更大。天氣變化取決於大氣的運動,大氣的上遊出現一些什麼樣的天氣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下遊就會發生相應的天氣。這就類似於河流上下遊的汙染問題,上遊被汙染了,下遊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會發生汙染,比較容易作出預計。」
「氣候問題預測的時間比較長,影響氣候的原因,在現有的大氣狀況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說信號非常弱。」任福民說,做氣候預測需要找大氣以外的信號,比如說冰雪狀況,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尋找相關信號,比如說太陽活動。雖然國內外從事氣候方面的學者都在積極研究,但目前對這些信號之間關係的認識還很有限。
「氣候預測的要素一般是與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還是偏少,氣溫偏高還是偏低。」任福民說,「當前氣候預測水平還很有限,離公眾的期望還有差距。」
江蘇一直處於梅雨帶邊緣,天氣系統處於由晴到雨的轉折性天氣,氣象部門想要準確地預測本來就充滿變數的「梅雨」更是困難。
「氣候預測確實是巨大的挑戰,氣象部門一直在努力。由於準確性還不高,一般情況下,氣候預測不會像天氣預報一樣向社會公布,只作為有關領導和部門決策的參考。」任福民表示。
氣象學者怎麼看?
失誤難免,望寬容
「天氣預報中『預報』意味著有相當大的變量存在,如果不存在變量的話,那就該叫定論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氣象專家表示,天氣預報的理論基礎是熱力學和流體動力學等學科,儘管物理學已經為天氣預報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亞馬遜流域一隻蝴蝶翅膀的煽動最終怎麼就會引起了加勒比海的颶風,這過程實在太複雜,參與過程的邊界條件太多。
「其他學科都可以有了結果才發布,或者說科學難題還沒有攻破,但是氣象預報卻不可以。氣象預報是可以立即證明是否正確的學科。預報有失誤才能說氣象是一門科學,否則何必那麼多專家進行研究?」專家表示,即使預報錯了,公眾也要用一份平靜的態度對待。
「每天的天氣預報對預報員來講,都是一次考試,要儘可能多地獲取天氣參考信息,根據自己的經驗將這些信息綜合分析和判斷,最後做出預報結論。」南京市氣象局網絡發言人稱,「儘管如此,江蘇省氣象局預報人員正在分析總結17日後南京沒有出現明顯降水的原因,及時調整預報思路,努力提高預報水平。雖然天氣預報不能做到100%的準確,但是我們要以100%的努力服務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