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倩 劉青竹
記者 周月桂
6月22日至7月2日,持續11天史上罕見強降雨,考驗著湖南汛期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在防汛減災的關鍵時刻,氣象部門打響預報「發令槍」。科學精準的氣象預報、及時的預警信息,為抗洪救災贏得了更多主動。
科學預報,
扛起防汛指揮決策服務重任
今年的雨情不同尋常。
據省氣候中心統計,6月全省平均降雨量破歷史極值,居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第一高位。尤其是6月22日至7月2日,強降雨帶盤踞湖南境內長達11天,過程強度指數達歷史第一高值,持續時間居歷史第二高值。
早在6月19日,省氣象局便發布了《氣象專題報告》,指出未來一周省內降水集中。6月22日發布《重大氣象信息專報》,明確指出「22日晚至28日省內將有持續性暴雨、大暴雨過程」,同日啟動湘中以北暴雨Ⅲ級應急響應。隨著雨水的發展,氣象部門準確把握著每一次雨帶變化的精確範圍和降雨強度。
作為省防指成員單位,省氣象局帶來的氣象預報,成為防汛決策極為重要的依據,在不少市縣,氣象預報員輪班進駐防汛辦,24小時現場提供研判意見,共同扛起防汛指揮決策服務的重任。
在資水幹流柘溪水庫,每年汛期都會面臨兩難抉擇:如果開閘洩洪,柘溪至桃江區間將遭遇洪峰疊加局面;若不洩洪,庫區洪峰疊加,柘溪水庫大壩安全堪憂。對降雨量、徑流量、河流行洪條件等任何一個因素的考慮出現偏差,都有可能顧此失彼。
6月30日,省氣象臺副臺長、國家級首席預報員葉成志作為防汛督查組成員,前往桃江現場提供精準的預報服務,為科學調度洪水提供支撐。7月1日,基於柘溪—桃江沿線的精確到小時的氣象、水文預報,柘溪水庫攔洪削峰,為下遊桃江站洪峰削減流量約7800立方米每秒。如果沒有這次攔洪削峰,下遊桃江站有可能出現難以承受的洪峰流量,導致水漫桃江縣城。
及時預警,
打通防災減災「最後一公裡」
山洪地質災害成災快、來勢兇,防範難度大,成功防禦的首要條件就是及時精準的預警預報。
「幸好前一天就接到了暴雨預警通知,要不然後果無法想像。」7月6日,瀘溪縣白羊溪鄉雲上村60多歲的村民楊秀髮,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起那場山體滑坡,仍然心有餘悸。6月23日,瀘溪縣暴雨如注,8時20分,楊秀髮家後山發生山體滑坡,巨大的山石將他家砸出了3個大窟窿。幸運的是,就在6月22日,楊秀髮經村幹部提醒,帶著孫子提前撤出了房屋。而村幹部正是提前收到了氣象部門發布的暴雨預警後,及時巡查才發現隱患。
暴雨中,湖南氣象部門利用全省3406個中小尺度區域站以及雷達實時監測,及時向防汛責任人發送其所在鄉鎮的實況監測警報,為組織轉移、成功避險提供實時的精準依據。據統計,6月22日至7月2日,共發布實況監測警報688期99335人次。
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順暢到達防災減災「最後一公裡」,還有賴於輻射全省32萬防汛責任人的「12379」簡訊和覆蓋90%鄉鎮的「村村響」大喇叭。6月22日至7月2日,省氣象臺發布暴雨預警等各類氣象信息425期,市縣氣象部門共發布各類氣象預警信號408期672縣次,全部通過「12379」簡訊發給相關防汛責任人,共計764118人次。此外,全省27萬多個「村村響」大喇叭已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對接,讓氣象預報預警直達鄉村。
據初步統計,全省根據氣象預警緊急轉移16315人,重大成功避險40起,避免人員傷亡1503人,避免經濟損失14516萬元。
晝夜奮戰,
暴雨夜的氣象值班室永遠燈火通明
隨著暴雨應急響應的一次次啟動和升級,省氣象局應急辦、減災處、觀測處、預報處、省氣象臺、氣候中心等相關處室與相關市縣進入緊張的應急響應狀態,實行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
作為承擔全省天氣預報預警服務工作的省氣象臺,永遠是一副忙碌的狀態。調取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圖,分析實況數據,繪製色斑圖……會商,上報決策服務材料,發布預警信號,指導市州縣氣象局……值班室成了「家」,值班人員一日三餐只能匆忙在門口站著扒幾口盒飯解決。
暴雨中,氣象部門的值班室永遠燈火通明。在強降水持續的日日夜夜裡,各地基層氣象部門無數氣象預報員堅守一線,24小時值班,每3小時為防汛部門提供一次雷達圖、降水實況、預報預警等內容,雨水強度大的地區甚至逐小時提供重要氣象信息。
天氣惡劣,多處出現通信光纖阻斷、移動基站毀壞、觀測設備被淹埋等問題。7月1日,黑麋峰氣象雷達站出現滑坡,電信通訊出現故障,氣象部門工作人員扛著維修設備冒雨上山,全力搶修數小時,保障了雷達的正常運行。
隨著雨情不斷發展,在災情嚴重的地區,氣象部門還安排專人前往一線指導抗洪救災,開展農業氣象服務,為農業生產災後恢復提出科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