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部門4項成果入選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 近日,科技部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等重點專項中遴選出24項技術裝備、成果來支撐防汛救災。其中,氣象部門的流域水文氣象實時預報系統、多模式集合氣候預測系統夏季汛期降水預測、北鬥/GNSS大氣水汽含量高精度實時監測系統、短時臨近精細化雨量預報場技術等科研成果獲推薦應用。

  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所研發的流域水文氣象實時預報系統,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支持下,以實時水文氣象監測網、定量降雨估算、定量降雨預報、實時洪水預報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現有的降水信息,在同一平臺上實現水文氣象的實時預報。該系統已在三峽水庫、洞庭湖、嘉陵江、烏江、漢江丹江口、清江水布埡、漳河水庫等地應用。在今年長江流域汛期服務中,武漢暴雨所啟動水文氣象預報模型,展現出較好的應用效果。

  國家氣候中心研發的多模式集合氣候預測系統夏季汛期降水預測,利用多模式動力統計集成預測、相似誤差訂正、機器學習和雨型診斷預測等多種先進氣候預測方法,給出了我國2020年汛期降水預測圖和預測意見。該成果已在中國氣象局、水利部及湖北、江蘇、安徽、浙江等相關省級區域氣候中心投入示範應用。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與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研發的北鬥/GNSS大氣水汽含量高精度實時監測系統,利用北鬥/GNSS衛星信號穿過大氣層時由水汽所產生的延遲效應,可精確測量水汽含量,具有全天候、高時空解析度、高精度、低成本等優點。目前我國氣象部門採用該技術初步建立了1小時更新的監測系統,為區域強降雨監測與氣象事件分析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國家氣象中心研發的短時臨近精細化雨量預報場技術,基於多源信息融合的雨量實況場、雷達智能外推和GRAPES-3公裡模式,利用氣象水文耦合技術,將降雨數值預報結果和洪水預報進行耦合,降雨預報精度提高了3%至5%,洪水預報的預見期從過去的1天延長到3天,在今年汛期氣象預報服務中得到較好應用。

  (責任編輯:張琳皓)

相關焦點

  • 氣象現代化成果普惠雪域高原!氣象部門全力援藏成效顯著_資訊_中國...
    覆蓋西藏562個鄉鎮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建成;55名氣象科技工作者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籤訂11項合作協議;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和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基本形成……自2016年全國氣象部門第六次西藏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重視支持和氣象部門各援藏單位的積極援助下,西藏自治區和四川
  • 氣象部門今年八十四個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11月6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獲悉,截至目前,2020年全國氣象部門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84項,其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1項、重點項目4項,項目總經費達5035萬元,獲批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37.9歲。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
  • 連雲港:兩項氣象科研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馬文靜 何國俊報導 近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氣象局獨立承擔並投入業務應用的「基於WebGIS的移動氣象應急決策服務系統」、「連雲港現代化港口綜合氣象服務保障系統」項目成果分別獲得連雲港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 河海大學3項成果入選科技部重點專項
    前不久,科技部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等重點專項中遴選出24項技術裝備及成果,用以支撐防汛救災,河海大學3項成果獲推薦應用。獲薦成果一:短時臨近精細化雨量預報場技術。利用氣象水文耦合技術,將降雨數值預報結果和洪水預報進行耦合,降雨預報精度提高了3%至5%,洪水預報的預見期從過去的1天延長到3天。獲薦成果二:網格化精細預報降雨徑流水文模型技術。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以上入選項目均出自北京大學國家或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017年4月6日Science上。同時,該團隊在在水煤氣變換產氫過程(CO+H2O=CO2+H2)中也突破了低溫條件下高反應轉化率與高反應速率不能兼得的難題,並於2017年6月在Nature發表。
  • 《地面標準氣候值統計方法》等4項氣象領域國家標準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 通訊員周韶雄報導 近日,國家標準委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發布《地面標準氣候值統計方法》等4項氣象領域的國家標準。其中,《地面標準氣候值統計方法》《大氣二氧化碳(CO2)光腔衰蕩光譜觀測系統》將於2018年4月1日起實施,《寒潮等級》《公共氣象服務 天氣圖形符號》將於2018年5月1日起實施。截至目前,氣象領域國家標準已有127項。
  • 上理工科研成果入選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
    上理工科研成果入選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雲  2021-01-1312:38  在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的實驗室,有兩張實驗常用的高精度隔振平臺,它們一個服務於超快脈衝光領域,一個服務於空間光場調控領域,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中,這是兩個「各自為政」的研究方向。
  • 彰顯錢江情懷 匯集氣象大愛——浙江省氣象局對口幫扶海西氣象部門...
    悉心指導,瞄準靶向聚力提升氣象科研項目研發水平浙江省氣象局持續推進對口支援科研專項,結合海西氣象部門科研需求和成果轉化和應用短板,就設立浙江對口支援海西科研專項事宜進行多次對接。2018年至2020年,浙江省氣象局對口支援海西州氣象局《海西州旅遊氣象預報預警指標體系及相關研究》《石墨潤滑脂在風力發電機防雷中的應用研究》《春末汛初柴達木盆地融雪變化特徵分析研究》,格爾木市氣象局《青海省格爾木地區主要災害性天氣預報指標研究》《基於關鍵氣象因子的柴達木枸杞產量預報模型研究》《青海省格爾木市氣象預報服務實用工作手冊編寫》科研項目共計6項科研項目立項,總經費30萬元。
  • 那些去氣象部門工作的「90後」,現在怎麼樣了?
    青春堤壩」用行動書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可上九天攬月」的科研人員嫦娥五號探測器文昌發射場最年輕女指揮員1996年出生的周承鈺還有青年扶貧工作者們把青春寫在田野上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些都讓年輕一代為社會所矚目而那些來到氣象部門工作的
  • 《氣象學報》入選全國百強科技期刊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9月1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2015年「百強報刊」推薦結果,《氣象學報》入選百強科技期刊。  據悉,「百強報刊」評選活動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舉辦,共有694家報刊參加評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項成果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秀雄教授團隊的 「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與潘建偉院士團隊的「「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同時入選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陳秀雄教授與王兵教授率先解決了哈密爾頓-田猜想(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猜想(Partial C0-conjecture),這些均為幾何分析領域二十餘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 ——記氣象部門2015年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
    面對複雜、嚴峻的天氣氣候形勢,面對不容樂觀的防汛抗旱減災形勢,氣象部門作為「發令槍」上好膛了嗎?  天氣預報:精細準確、注重影響成為關鍵詞  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人員對「風雲二號」G星相關業務進行深入探討。4月29日,該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即將在今年汛期投入業務運行,以更強的觀測能力為汛期氣象服務提供支持。
  • 全國氣象部門2019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組織召開全國氣象部門政務公開工作研討會,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精神,研討氣象部門貫徹落實措施,交流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經驗;結合氣象部門實際開展制度建設工作,修訂《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辦法》,編制《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基本目錄》,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規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程序;針對垂管部門特點,印發《全國氣象部門2019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做好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全國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 上理工科研成果入選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
    然而,在莊松林院士的領導下,上理工詹其文教授帶領的納米光子學團隊歷時2年,創造性地將這兩個領域 「合二為一」,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渦旋相位並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光學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上,並成功入選美國光學學會(OSA)評選的2020年度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
  • 昨夜5項晶片入選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中美佔比3:2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心緣10月21日消息,昨日晚上,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發布15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由39位中外專家從全球千項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中選拔而出。
  • ——浙江氣象部門防禦7號颱風「蘇力」紀實
    在與颱風「蘇力」的交鋒中,浙江氣象部門全力以赴投入到今年首場颱風防禦戰,運用現代化建設成果築起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爭分奪秒 與颱風賽跑  7月8日,熱帶風暴「蘇力」剛剛在溫暖的太平洋上生成,浙江省氣象局迅速捕捉風暴動態,及時發出了第一份颱風決策服務材料。
  • 氣象部門提前「應汛」正當時
    強化技術支撐,成為該中心備戰汛期預報服務的重點:加快關鍵技術業務化應用,為預報員提供覆蓋全國的3公裡解析度3小時循環數值預報和智能網格預報等新產品支持;強化現代化成果的應用培訓;通過視頻系統,有計劃、有步驟牽頭組織召開華南前汛期及強對流、暴雨、颱風、梅汛期等預報技術交流會。對國家氣候中心而言,汛期旱澇氣候趨勢特別是大江大河是否會出現流域性洪澇問題,是關注的重中之重。
  • 做好疫情防控服務保障 氣象部門在行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黃彬報導連日來,氣象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李克強總理批示和國務院部署,加強上下聯動和部門協作,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服務保障工作。1月21日,中國氣象局黨組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批示精神,對疫情防控氣象保障工作做出部署。中國氣象局成立了疫情防控氣象保障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氣象保障組和部門疫情防控指導組;3次召開領導小組會議,落實國務院有關部署,制訂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氣象保障工作方案》,細化落實了氣象保障5項重點工作任務和責任分工。
  • 秦皇島市推薦的田永君、李澤椿入選「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
    此次活動全省共評選20人進行表彰,該市推薦的兩名院士入選創歷史最高水平。  田永君院士團隊長期從事亞穩材料的研究工作。在硬度理論模型方面,提出了硬度的微觀定義,建立了材料硬度與顯微組織特徵尺寸的定量關聯,形成了超硬材料設計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合成出比天然金剛石更硬的人工材料提供了精準的理論指導和可行的技術策略。部分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