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氣象局採用RFID監測天氣變化

2021-01-08 電子產品世界

  位於朝鮮半島西南端 60 英裡的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面積達 706 平方英裡,以旅遊和變化多樣的氣候樣而聞名。由於南面的暴風雨經常在島上登陸,再經過大陸,因此濟州島成為韓國氣象局(KMA)預測天氣變化的主要的數據源。

 

  不論是颱風和季風,還是暴風雨天氣,KMA 緊密追蹤濟州島的天氣狀況。在過去,KMA 採用有線溫度和風速感應器,結合數據機和蜂窩無線電來執行追蹤任務。然而,這種方式有幾個不足之處,一是在島上一些偏遠地區搭牽電纜難度很大,另一個是數據傳遞帶寬有限。

 

  系統集成商 KT Corp 現在在整個島上(包括海岸和山區)安裝約 300 個 Firetide 無線感應器節點,感應器數據和視頻被傳送到網絡,被 KMA 實時獲取,以建立所謂的自動天氣系統 (AWS)。

 

  Firetide 營銷經理 Ksenia Coffman 稱,應用這套系統後,濟州島的無線節點包括天氣感應器,可檢測溫度、氣壓、溼度、風向和風度、沉澱物、降雪、可視性、雲層、地表溫度和地下溫度。通過追蹤濟州島的天氣系統,

韓國

希望提高惡劣天氣的預測,減才人員財產損失。

 

  Firetide 感應器節點符合低功耗無線個人區域網採用的 IEEE 802.15.4 標準,KMA 分支機構 - 濟州

氣象局

(JRMA)可利用節點網絡傳送的數據。

 

  KMA 之前在島上安裝一個由 600 個有線感應器組成的網絡。然而,有線網絡的實施在地理上存著很大的挑戰,因為感應器必須安裝在通訊電纜還沒到達的地區。這將導致高額的安裝維修費和數據機數據發送費用,也涉及了網絡可靠性問題。此外,通訊線每秒只能傳送 2400 字節的數據,這樣低的數率無法傳送視頻,或支持其它機構和研究人員實時在線分享觀察數據,這正是 KMA 希望實現的兩個功能。

 

  為解決這些問題,KT Corp 提供了泛在感應器網絡(USN)+ Mesh 系統,包括 Firetide 無線感應器節點。2006 年,KT Corp 開展了一系列的系統測試,據 KT 未來技術實驗室 USN 研究部門 Hyung-Keun Ryu 稱。同年,公司在濟州島東北部採用無線網狀網,安裝幾個感應器。節點可以在 2.5-10 公裡範圍內與其它節點或網關通訊,數據發送速率為每秒 25 兆字節。

  島上高 12-13 米的電塔和電線桿上安裝感應器節點

 

  2007 年,KT 在項目第二階段將測試觀察網絡擴展到濟州島南部。今天,公司在島上高 12-13 米的電塔和電線桿上安裝感應器節點,同時 KMA 廢除現有的有線感應器系統。

 

  島上現有地面天氣觀察技術將數據傳到 4 個有人守衛的基站,另有 19 個 AWS 無人守衛的基站監測重大的天氣變化。「我們的計劃是採用 Firetide 硬體,通過 USN 網絡連接所有 19 個站點,」 Ryu稱:「這還在進行中,一些站點已經安裝了Firetide。」

 

  新系統的每個感應器節點以 2.4G 或 5GH 的頻段發送其 ID 碼,連同感應器數據到鄰近的節點上,直至基站的 10 個感應器網關之一。網關接著通過有線乙太網連接發送數據到伺服器,KT 軟體翻譯數據,並將它傳送到一個集合點,或「總節點」上。JRMA 在那裡採用專用軟體分析數據,將它傳送給 KMA 內部的 ERP 系統,這樣 KMA 辦公室或其它機構便可以共享信息。

  「所有的觀察數據都儲存在 KMA一個資料庫裡」 Ryu稱。

 

  因為節點支持兩個射頻頻段,Ryu 解釋稱,KT 可以建立一個適應多變的地形和當地規化的系統。5 GHZ 提供更遠距離的數據傳輸,Coffman稱,而 2.4 GHz 的穿透性更強。據 Coffman 稱,傳輸的距離根據地形、路線和使用頻率而改變。

 

  到目前為止,KT 已經安裝了近 30 個 Firetide 無線網絡節點,覆蓋 600 平方公裡的海岸地區。項目的目標是 300 個節點,屆時將有 20 個網關。這些節點和其它設備由島上 AC 電力網充電,邊遠的地區由太陽板充電。另外,KT 已採用了兩個網絡攝像機,與兩個感應器節點有線連接,提供的數字視頻圖像同感應器數據一起傳送給網關。

 

  採用無線系統,RYU 稱,KMA 將節省費用,數據傳送能力更高了,可實時傳送視頻。到目前為止,USN + 網狀網系統工作非常良好。

 

  安裝在海岸和山區電線桿和電塔上的感應器節點必須可以承受它們所要測量的氣候變化。2007 年 Nari颱風發生時,一個傳遞數據的節點天線被打碎了,不得不替換。除此之外,整個網絡沒有出任何問題。Firetide 網絡節點極其牢固,自安裝後承受了所有的惡劣天氣。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等13家單位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單位」稱號,相關同志被授予「子午工程項目建設突出貢獻者」和「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優秀個人」稱號。  子午工程利用沿東半球120度子午線附近和北緯30度附近的15個綜合性觀測臺站,綜合運用地磁、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探測手段,連續監測地球空間環境中的有關參數,是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
  • 克州氣象局阿圖什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
    這也是新疆第一個電離層測高儀監測站。  2009年6月,新疆電離層測高儀站選址評審會在北京召開。8月,中國氣象局正式批准,將克州氣象局作為新疆電離層測高儀建設站址。  項目確定後,克州氣象局立即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織編寫建設實施方案。
  • 中國氣象局部署應對寒潮天氣 要求強化監測分析提高服務針對性
    今冬以來最強寒潮天氣將於12月28日至31日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莊國泰要求各級氣象部門全力做好預報服務工作,尤其是強化監測分析,根據不同區域和行業需求提供更加精細和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在27日全國天氣大會商後,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進一步部署寒潮天氣氣象服務工作。會議指出,此次寒潮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廣、降溫劇烈、大風持續時間長,預計將對相關行業和公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要切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發揚連續作戰精神,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做好預警發布和應急響應工作,強化聯動會商,加強值班值守,切實落實責任。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全社會氣候安全意識,增強主動適應和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氣象部門積極宣傳和普及氣候安全知識,引導全社會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和重視氣候安全問題;提高氣象部門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能力,構築國家氣候安全屏障;提高氣象部門為氣候資源和能源開發服務力度,全面評估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
  •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
    張慶偉在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極端天氣工作時強調積極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黑龍江日報19日訊 (記者 曹忠義)19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來到黑龍江省氣象局天氣預報預警中心,調度指揮應對暴雪大風極端天氣工作
  • 中國氣象局部署全國天氣會商改進工作
    中國氣象局部署全國天氣會商改進工作突出精細特色 強化風險分析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進全國天氣會商工作的通知,貫徹落實全國汛期氣象服務再動員再部署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做好汛期氣象服務,切實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 空間天氣監測_中國氣象局
    空間天氣監測         空間天氣對人類影響  為「嫦娥二號」提供空間天氣數據    空間天氣是指日地系統整體的物理狀態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為滿足我國空間天氣預警的需求規劃我國地基和天基空間天氣的監測目標與監測布局,建立監測數據的實時收集、處理系統,實時發布空間天氣現報、警報與預報,為我國衛星發射、在軌衛星安全、衛星返回安全、載人航天活動的安全、地面技術系統的安全、導航、通訊等應用部門服務,為國家安全服務,同時,為科學研究部門提供科學的觀測數據。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自1988以來,中國成功發射16顆風雲衛星,目前9顆在軌運行。
  • 南京市氣象局 - 關於我們 -中國天氣網
    全市初步建成了市級氣象衛星綜合業務系統—「9210工程」、氣象決策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監測和作業系統等。2003年7月1日,高空觀測由701C雷達系統改為L波段雷達觀測。2004年全市建成了紫外線探測網。全市現有車載都卜勒雷達1臺,閃電定位探測系統4部,布設自動氣象站82個。第二節氣象業務與服務全市基礎業務質量穩定。
  • 神農架氣象局創新推出「觀星天氣預報」
    觀星拍星等夜間旅遊產品興起神農架氣象局創新推出「觀星天氣預報」「大九湖:星雲相伴;朝陽:流雲遮星;燕子埡:星雲相伴……」7月20日16:51,一條「觀星天氣預報」在神農架氣象局的「氣象書生」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這是神農架氣象部門首次向星空愛好者提供個性化天氣預報服務
  • 廣東啟動低碳試點工作 省氣象局承擔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平臺建設任務
    廣東啟動低碳試點工作 省氣象局承擔溫室氣體監測網絡平臺建設任務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1月03日16:54   中國氣象報記者董永春報導
  • 中國氣象局五大措施應對近期惡劣天氣(圖)
    11月1日,中國氣象局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召開。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陳振林介紹了近期應對冷空氣、颱風等惡劣天氣的五大工作重點。中國網現場直播。一是加強領導,深入指導氣象服務工作。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嚴密監測強降雨、颱風、冷空氣等災害性天氣過程動態,上下聯動,全力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
  • 楊懿文: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千裡眼」
    楊懿文在珠山公園天氣雷達站搬遷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新一代天氣雷達站建成監測災害性天氣「千裡眼」紅網時刻婁底11月17日訊(通訊員羅宗 劉婷)11月16日,婁底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懿文主持召開珠山公園天氣雷達站搬遷工作會議。
  • 把握太陽的脈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十年發展綜述
    而在探索的背後,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支持者,他們把握太陽的脈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研究,為探索宇宙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氣象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2002年至今的十年間,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從無到有,成功構建了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體系的主體框架,在國際和國內贏得了廣泛的認同和支持。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現代化大氣綜合觀測系統;基本組成了由天氣預報、氣候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乾旱監測與預報、雷電防禦、農業氣象與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構成的氣象服務體系,氣象服務領域涉及工業、農業、漁業、商業、能源、交通、運輸、建築、林業、水利、國土資源、海洋、鹽業、環保、旅遊、航空、郵電、保險、消防等多個行業和部門。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中國天氣網
    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
  • 國家林草局、中國氣象局會商今春我國沙塵天氣趨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月12日訊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氣象局日前在北京聯合召開2021年春季我國沙塵天氣趨勢預測會商會。會上,來自林業、氣象、草原、荒漠化監測等領域專家對2021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趨勢進行了分析會商,全面分析了氣候因素和地表狀況,採用多種預測模型和方法,形成了2021年春季沙塵天氣趨勢預測綜合意見。會議聽取了國家氣候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林草局規劃院、國家林草局西北院、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勘察規劃院等單位的專題報告。
  • 中國氣象局發布會介紹7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等情況
    [餘勇]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前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1年8月新聞發布會,首先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他們是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先生,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正研高工王秀文女士,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首席姜彤先生,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 中國氣象局與韓國氣象廳開展北鬥衛星氣象應用技術合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與韓國氣象廳籤署《中韓氣象局關於地基GNSS數據處理技術和產品共享交換的合作交流會議紀要》(以下簡稱《紀要》),雙方將加強地基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數據處理技術和產品共享合作交流
  • 連雲港市氣象局 - 關於我們 -中國天氣網
    歷史概述連雲港市氣象局前身為華東軍區氣象處海州氣象站,始建於1950年,是江蘇省最早設立的地方氣象站。其後幾經變遷,於1965年搬到現址,1981年按政府工作部門設置更名為連雲港市氣象局,1983年變為地級市後,下轄贛榆、東海、灌雲三縣;1996年灌南縣併入連雲港市,形成了現在的「一區四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