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嫦娥一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完成使命,撞擊月球表面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繞月探測的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的第三個裡程碑,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嫦娥二號是中國探月計劃中的第二顆繞月人造衛星,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原為嫦娥一號的備份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10年10月6日,嫦娥二號被月球捕獲,進入環月軌道
2011年8月25日,嫦娥二號進入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
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號工程宣布收官
嫦娥二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突破並掌握了一大批新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為後續實施探月二期工程的「落」和「回」以及下一步開展火星等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進程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嫦娥三號,是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玉兔號」月球車)組成
2013年12月2日,長徵三號乙加強型火箭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12月14日,嫦娥三號著陸月面,著陸器和巡視器分離
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互拍成像,標誌著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
嫦娥三號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是中國航天領域技術最複雜、實施難度最大的空間活動之一
嫦娥四號探測器,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它由著陸器與巡視器組成,巡視器命名為「玉兔二號」。
作為世界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其主要任務是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2020年5月17日3時25分,「嫦娥四號著陸器結束了寒冷且漫長的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了第18月晝工作期
2020年6月28日1時00分,嫦娥四號著陸器結束第十九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第十九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累計行駛裡程463.26米
2020年8月13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8月13日14時54分和8月12日20時34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21月晝工作期。兩器工況正常,能量平衡,繼續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9月24日7時30分、23日23時18分結束第22月晝工作
2020年10月11日11時56分,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自主喚醒,迎來第23月晝工作期。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順利度過647個地球日